晋商博物院原为山西省督军府旧址,明清时期历代巡抚衙门都设在此处,民国时期被延用为督军府,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山西省政府办公场所。巡抚衙门作为一省的高级别地方权力机关,一直处于山西的政治中心。本文通过分析平面布局与风格等特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发展进程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督军府旧照
从明清巡抚衙门到督军府
晋商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 101号,是一座以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性质的博物馆,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记载北宋初年曾为潘美帅府,明清时期的山西巡抚衙门都设立于此。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在太原取得成功,山西军政府成立,并将办公地点设在这里。1912年3月,袁世凯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称为都督府。1916年7月,改各省军务长官为督军,阎锡山任山西督军,自此改名为督军府。抗战初期为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太原沦陷后成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军投降后,再度称为督军府。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同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于此地。千余年来随着朝代的更迭,督军府历经沧桑,经历了多次修缮、改建和扩建,然而这里一直是山西的政治中心和重大事件决策地。
2017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搬迁新址后,原址开展千年府衙综合整治配套工程,在此基础上修建晋商博物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对督军府旧址及东花园内不和谐建筑拆除,历史建筑修缮利用,以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
整体布局与建筑风格
晋商博物院俯瞰图
清代传统衙署的平面布局按功能性质分区,可以分为五个区域:仪礼宣教之所、治事之所、宴息之所、吏攒办事之所、衙署内的祠庙。
结合清光绪《山西通志》、清道光《阳曲县志》等记载,可以得知巡抚衙门布局大致是:署前有照壁一座,一对石狮雄踞左右,三座牌坊从东到西排列,文官厅在左,武官厅于右。大门有二,门西设关帝庙和酂侯祠。大门内东、西列书吏房,正北有悬山式大堂,大堂后为川堂,川堂后为二堂。再后是内署,为眷属居地。署北建御书楼,楼东西各有牌坊,东北隅有显灵洞。在横轴线上另有许多附属建筑及东西花园,总占地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可见,明清时期的巡抚衙门拥有五个完整的区域,功能完备、秩序严整。
督军府旧址建筑群多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形式,整个建筑布局中轴对称,均属于民国后督军府时期修复、修建。建筑形式包括中国传统形式、西方建筑形式以及中西合璧式,整个建筑群的风格和肌理充分展现民国时期我国建筑的探索历程,呈现古今交融、中西合璧、风格多样的建筑特色。
阎锡山任督军后陆续对巡抚衙门进行了改建和扩建。1918年至1919年期间,在穿堂、二堂后面,将原内署院拆除并修建了一栋面阔十间、进深两间的二层木楼。1932 年至1937 年,将原先的巡抚衙门一层门楼改建为重檐歇山式二层门楼,门楼的东西两侧直至巡抚大堂的廊房改建为南北两组对称的廊楼;将原巡抚大堂改建为督军府二层大办公厅,时称一楼;将原大堂后面的穿堂、二堂改建为两座对称的二层建筑,称二楼、三楼,日伪统治时期这两座楼才陆续竣工。1945年日军投降后,阎锡山返回山西,高级官僚搬入二、三号楼办公,此外在一楼的西侧,拆除关帝庙、酂侯祠,修建了西花园及厨房、餐厅、库房等建筑。
民国七年至八年(1918—1919),新建了礼堂,称为自省堂,又称梅山会议厅,接着新建了进山钟楼(现为梅山钟楼)。这个时期和1945年日军投降后对明清时期作为达官贵人休息游玩的东花园进行了部分改造和扩建,将其改为阎锡山私人宅院,东花园除阎锡山及其家眷、秘书、侍从外,一般官吏不准随便出入。东花园由西、中、东三个庭院组成,西院称为中和斋,是由一个方形庭院和一座西式建筑组成;中院正北的九间厅堂是阎锡山办公起居的地方,坐北朝南,是二进院落的布局,现仅存带廊正房以及里院正房,正南面北的回字形院落与南边一座二层水泥凉台楼房是其家属居住的地方,两个院落中间是花园;东院的一座二进四合院,为阎慧卿的住处。东花园各庭院均有回廊相连,门洞相通。
改建后的原督军府仍然沿明清时期的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到北依次是门楼、一楼(原巡抚大堂)、二楼、三楼(原穿堂、二堂),其后为四楼、御书楼、自省堂、进山楼(梅山钟楼),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对称的廊楼等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
改建后的督军府旧址在原先的整体布局上取消了仪礼宣教和祠庙的功能区域,其余功能区域将原先的宴息游乐的东花园改为内宅,西边祠庙改为办事功能。目前,从留存下来的几座建筑可以看出基本都是对称布局,但是平面更加富有变化,不再是单一的矩形,而是多采用“凹”字型、“凸”字型、“工”字型等。这种单体建筑平面采用非矩形的情况是近代建筑中才出现的,不过从宏观布局来看,与传统建筑中的主殿加配殿的整体平面布局有些类似。
这一时期新修的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大体都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既带有近代西洋建筑的色彩,又不失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风格,兼容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当然也可以明显看出中、西风格在单体建筑上所占的比例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
首先,带有中式元素的西式建筑,这类建筑基本都采用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立面装饰有明显的西方特点,在一些细节部分,例如在线脚、山花装饰和屋顶增加一些中式元素,而建筑手法却是西式。如二、三号楼和东花园的二层水泥凉台楼房。
带有西式风格的中式建筑,是在立面设计采用传统风格,中式传统大屋顶、木结构与砖结构结合使用,部分装饰采用西方元素,大多体现在外墙使用西式砖柱、在门窗部分运用拱券等方面。如仪门是异性歇山顶,而中间部分为西式石拱券。渊谊堂于1992年翻修时加盖木结构房顶,大堂前辟面宽三间的卷棚歇山顶抱厦,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自省堂主体为中式结构,内部为木质结构,外部为西洋式砖石结构,并有西式拱形门窗,四角是攒尖式的角楼。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
总体来说,西式建筑风格在这里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西方折衷主义风格上,将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样式相结合,形成了这几座西式风格更为明显的建筑。而中式风格在木雕、砖雕和彩绘方面表现更为明显。所以近代建筑也充分表现出了这一时期崇尚中西结合的时代潮流。
山西——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
渊谊堂
山西督军府旧址是中国唯一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从宋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政治中心的督军府建筑群,在全国以及在山西历史上具有重要性。
1911年10月29日阎锡山等中国同盟会会员宣布起义,攻入城内巡抚衙门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辛亥革命在太原取得成功,成立了山西军政府。1937年,周恩来与阎锡山在自省堂多次洽谈联合抗日事宜。1937年11月2日,阎锡山在东花园中和斋主持召开第二战区高级军事会议,研究抗日守卫太原,周恩来、彭雪枫等人出席了会议。1937年11月太原沦陷,日伪政府入驻督军府办公。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25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原前线司令部的首长及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人等进入督军府,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军区正式成立。
督军府可以说是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策源地。
使命的终结与功能的转变
自省堂(梅山会议厅)
新中国成立后省政府驻地于此,领导了山西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17年它完成了其历史使命,2020年这座建筑变成了博物馆对广大游客开放,实现了其功能的华丽转身。
博物馆的东花园区域并未开放,参观区域分为中、西两个部分,中线为“天下晋商”基本陈列展,通过六个板块集中展示晋商的发展历史,全面再现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西区是游客休闲服务区,以园林建筑景观为基础,形成开放式的区域游园。从2020年开放至今,晋商博物院已经接待游客约194万,并在各大节假日举办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自省堂(梅山会议厅)
山西太原自古即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区域政治中心和军事战略重镇,而督军府旧址由于沿用明清时期巡抚衙门,虽中间有过改建和扩建,但整体的布局基本保存下来,为研究近代建筑的布局与建筑特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