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明之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作为中 华 世 纪 坛 艺 术 馆“ 世 界 文 化 季2023”之“世界一流博物馆馆藏巡礼”的其中一项,于 6 月 10 日亮相。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博物馆之一,拥有全世界范围内最完整的古罗马雕塑与庞贝古城壁画收藏。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近70件古罗马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雕塑、壁画、青铜器、玻璃器、马赛克等艺术形式,为观众再现了灿烂的古罗马文明。
从绝美之境到文明之光那不勒斯国家
展厅布局图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珍品展的首站是在2022年的上海浦东美术馆,展览从策展理念到内容和形式设计都紧密围绕一个“美”字铺陈。被称为是通往历史梦幻万花筒的“绝美之境”,展览按照不同主题划分为“爱与美”“家与美”和“权与美”三个部分,分别呈现了古罗马时期对于“美”的追求在神话体系、日常生活和杰出人物塑造等不同层面的深刻影响。
由上海至北京,从“古罗马文明之光”的展览标题可以窥见,本次北京站的策展团队有意从更加宏大的历史视角诠释古罗马文明。展览一方面延续了“美”的总基调,这一点从“美的化身”阿弗洛狄忒的雕塑,以及“美的承继”“生活之美”和“美的演绎”的展览结构即可体现。而在观展过程中不时看到展墙上引自柏拉图、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维吉尔、塞内卡等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关于美的论述,也引发观众对于什么是“美”、如何去理解“美”的深度思考。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古罗马文明毕竟是遥远的异域文明,如何在有限的展览空间中构筑便于理解的古罗马文明盛景,甚至建立起与观众的思想链接,是一个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次展览将古罗马文明置于时间与空间的立体坐标系中,从艺术的切面去解答其与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点在“美的承继”部分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既通过重点文物的阐释,讲述古罗马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还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对比式地呈现了同时期下古罗马与中国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在多领域中取得的成果,从而有效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心理距离。
从空间布局到“光”的运用
“生活之美”展厅中部内环区域
回顾整个展览的空间布局,设计团队巧妙地利用了中华世纪坛的展厅建筑特点,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使不同层高的设置分区与展览结构、文物特点恰当地融为一体。展厅整体呈环形,展览第一部分“美的承继”和第三部分“美的演绎”虽然文物数量较少,但以体量较大的雕塑为主,因此被置于环形展厅两端挑高充裕、空间开阔的区域,大理石材质的精致展台与艺术品浑然天成,更加突显雕塑的宏伟之感。同时,暗红色线形隔断与实体展墙相结合的方式,在发挥划分和装饰展览空间作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减少了观众的视觉疲劳,给参观过程以舒适的节奏和韵律。
展览的第二部分“生活之美”展出文物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60%左右,而且文物体量大小不一、材质多样,雕塑、马赛克、壁画、青铜器、玻璃器等,共同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极力追求精致与享受的古罗马世俗生活图景。策展团队将这一部分内容置于展厅中部的环形区域,并充分发挥了该区域内环与外环挑高不同的特点,将多数生活实用器以展柜的方式陈列在内环挑高较低的区域,而将阿斯克勒庇俄斯雕塑、狮子和酒神游行场景马赛克及部分较大的壁画作品,置于外环挑高更高的位置,且光线更趋明亮,让观众在观看展柜文物后转身的一瞬间,视域在高低交错、明暗交替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本次展览对于光的运用亦有其独特之处。展览主标题在材质的选择上经过精心设计,采取了具有反光属性的金属质感,配合射灯的运用,让观众在序厅部分的行进过程中直观感受到映入眼帘的灵动光线,将视觉意向与展览“古罗马文明之光”的主题内涵联系起来。展厅中所有壁画作品均采用了裸展的方式,壁画及其展品说明运用切光灯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内容本身。同样,内发光的展品说明牌,替代了常用的外置射灯,这些方式都帮助观众能够更加聚焦于欣赏文物本身、阅读文字,忽略掉周围不相关的辅助展陈设施,从而获得更好的观赏效果。
“美的演绎”展厅
总体来讲,“古罗马文明之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是一场带给观众来自千里之外、2000多年前的跨文化之旅,观众通过这些难得一见的文物,感受埃德加·爱伦 ·坡在《致海伦》中写的“伟大属于罗马”。对于观众而言,在领略文物之美的同时,如何建立起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更为全面深入的认知体系,例如加强对于希腊神话人物、英雄故事的解读等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大胆尝试。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在展览语音导览、志愿讲解、知识手册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期待展期内为观众奉上更加丰富多元的配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