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眼包”的风终究是刮到了博物馆里。
“显眼包”为当下热词,起初用来形容喜欢出风头的人,但在互联网社交语境下“显眼包”逐渐褒义化,被用来形容有趣可爱、凭一己之力让欢乐氛围拉满的人、事、物。
如今,一些博物馆馆藏文物,因形态生动、富有喜感、吸引眼球,被观众们亲切称为“博物馆显眼包”,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网友们共情道:“感觉文物都有生命了,好可爱!”
红陶人面像
这件被网友评价为“乍一看以为是面膜”的文物,为“红陶人面像”,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红陶人面像1967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柴家坪,为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5200年)。残高15.3厘米,宽14.6厘米。人像高颧阔面,眉稍微隆起,嘴、眼镂空成横条状,鼻呈三角形,两耳垂各有一穿孔。
马踏飞燕
有款甘博文创去年夏天火出圈——以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铜奔马为原型的“马踏飞燕”玩偶。铜奔马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塑造者选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刹那瞬间。其全身的着力点在超越飞鸟的那一足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体现了先民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如今,铜奔马也成为“奇葩好笑又可爱”的文创产品代表,四处“撒欢”。
鲵鱼纹彩陶瓶
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200年),甘谷县出土。泥质橙黄陶,陶瓶腹部以黑彩绘鲵鱼纹。鲵鱼面部似人脸状,双目圆睁,大口露牙,长条曲折状身躯首尾相接,肢爪由身体两侧伸出。该器物构图生动,展示了彩陶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神秘意境。发现这件鲵鱼纹彩陶瓶的甘谷地区位于渭河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密集,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天祝铜牦牛
天祝铜牦牛是国宝级文物,长1.2米,重75公斤,曾被从废品收购站中抢救回来,如今被称为甘肃“第一牛”,1990年远赴日本展出,一时声名远播,是真的很“牛”!天祝铜牦牛,现存于天祝县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设置有“青铜牦牛”展厅专门展示。1997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属于国宝级别。
镂空人面覆盆形器
小翘鼻,月牙眼,似笑非笑,这只形似倒扣花盆的呆萌文物来自陕西考古博物馆,名为镂空人面覆盆形器。这位“盆友”来自5000年前,为仰韶中晚期珍贵文物。2008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关于这件陶器的用途,尚未定论,考古专家推测或是放置物品的底座或是祭祀用的礼器。
彩绘镇墓兽
若论“卖萌耍宝”的文物,还得看文物界的“卖萌三人组”。“卖萌三人组”是一组北魏时期的彩绘镇墓兽,共有三只。据洛阳博物馆介绍,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形象的冥器,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大多面目狰狞,形象怪诞。
陶塑人头像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陶塑人头像,替代不理解却不得不接受的回复——“哦”。人头像以手工捏塑而成,制作粗率。披发,面部五官中的眼、嘴以孔洞表现,鼻梁隆挺,形象粗犷。这件陶塑人头像的造型稚拙,与陕南西乡何家湾出土的骨雕头像、西安半坡出土的人头型器盖的雕塑手法和风格均较为一致,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的先民们在人物塑造、表情刻画等陶塑技艺上还处在较为原始的阶段。
青铜器亚醜钺
用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的青铜器瑰宝商代青铜器亚醜钺,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亚醜钺,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阜屯商代墓地,2011年,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重要的价值被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一致评选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体型硕大而不笨拙、造型庄重又不失可爱,是颇受观众喜爱的一件明星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