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6000年盲盒:一次公众考古活动的案例分享

字号:T|T
2023-08-24 09:36 来源:文博中国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其中明确“考古+融媒体”传播计划为重点任务之一。“鼓励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参与考古成果转化利用,积极引入新兴传播方式和业态,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丰富多样、科学准确的考古成果传播体系。积极培育高品质考古类文化产品,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考古成果传播品牌,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古学讲座系列活动。引导、规范考古类网络信息平台和公众号建设,向社会公众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和科学的考古学知识。”

 

2023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利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成功开展了一次公众考古教育实践活动。据统计,该直播围观人数超过310万,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好评如潮。在此总结几条不成熟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图片
参与指导“无锡开启6000年盲盒”活动的专家

 

巧抓时间节点,争取各方支持。借助迎接2023年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积极响应国家长江文化带建设,探索无锡地域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开展公众考古教育,科普科学考古,让文物活起来,讲述考古背后的故事。在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阖闾城遗址管理委员会和媒体的大力支持下,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6月2日组织策划了这次“无锡开启6000年盲盒活动”。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2023年5月初,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探源科考舱”的有利条件,对无锡马鞍遗址的6座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进行了整体套箱打包,运送到无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保存,并准备在基地的“探源科考舱”内进行实验室考古工作。

 

 

图片
南京博物院朱晓汀副研究员现场解读人骨保存情况

 

5月中旬,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经多次认真讨论研究,成立了专门针对这次活动的工作小组,讨论并制定详细的实验室考古工作预案,将田野处置、室内发掘、文物保护三者融为一体,并不仅仅为开展活动而活动,而是把活动作为更高质量开展考古工作的动力。

 

宣传方案严格把关,媒体报道正规有序。5月26日,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领导组织考古所及相关媒体共同讨论、确定最终的直播方案。邀请央视网、央视影音、央博、新华社、新华网、荔枝新闻、紫牛新闻、现代快报、无锡日报、无锡博报、江南晚报、无锡教育电视台、无锡发布、新浪江苏、网易新闻等媒体根据方案立即投入准备工作之中,建立媒体沟通临时微信群,公开、公正、透明。

 

图片
南京大学黄建秋教授解读古人玉玦的佩戴方式

 

考古工作科学严谨,发掘方案专家把关。根据已发掘26座墓葬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发掘、文保方案,邀请了来自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黏土学、微生物学、微痕分析和科技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现场指导发掘工作;6月1日下午至2日上午,8位专家听取了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的汇报,专家们对实验室考古工作方案提出了专业化建议,保证了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发掘过程中安排相关专业的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新闻报道的稿件内容由考古人员审核把关,避免非专业性报道。

 

图片
浙江大学董传万教授介绍马鞍遗址出土玉石器岩性特征

 

向媒体“科普”,保证报道客观准确。直播前笔者作为主播室的嘉宾和主播充分沟通,同时参与考古工作的业务人员和专家们分别向各路媒体讲解专业知识,普及考古知识和本次即将发掘的墓葬情况等,同时起草了新闻通稿,发放各媒体。6月2日下午14时至16时,“无锡开启6000年盲盒” 活动直播工作顺利进行。直播过程秩序良好、媒体报道内容客观、科学、准确。据统计,直播的两个小时中,共计超过310万人次观看,“无锡开启6000年盲盒”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超过820万人次,全网传播总量突破1500万。

 

本次无锡考古“开盲盒”活动能够成功举行与各方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整个工作过程中,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一调度媒体宣传等相关工作,加强舆论引导,突出强调“考古不是挖宝”,让大众的关注点从“挖宝”转移到考古学的科技含量、实验室考古的专业性、文明探源以及普及科学知识上来。

 

本次公众考古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在科普考古学知识、宣传无锡地域文明探源工作方面,成效突出。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比如仍有个别媒体在报道过程中使用了“挖宝”“重大发现”等博人眼球的标题,今后需要注意改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