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平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减少世界饥馑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国内尚没有全面系统的展览对其进行宣传和推介,故隆平水稻博物馆策划此展览恰逢其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展厅序厅
策展路径
袁隆平院士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隆平水稻博物馆原有的陈列主要围绕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进行叙事,通过杂交水稻科研技术路径,从三系配套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和耐盐碱稻来展开,主要阐述的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群体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和减少世界饥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展览偏向于科普。对袁隆平院士身上折射的科学家精神反映少,更没有大量实物来支撑。策划一个怎样的展览能准确地表达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更好地契合时代需求又避免人物生平陈列四平八稳的窠臼,是策展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组建多学科策展团队。由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牵头,聘请湖南省博物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家、袁隆平院士秘书、宣传部门领导参与的策展团队。经过反复讨论论证,最终确定展览主题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展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梦想起航”介绍袁隆平立志学农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影响;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阐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展示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及杂交水稻在缓解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上的中国智慧;第四部分“人民楷模”,解读袁隆平作为一名杰出农业科学家平凡而伟大的崇高风范。
二是精准的策展定位。经过反复论证及意识形态审查,最终从三个方面确定展览的定位:一是国内首个全视角阐释袁隆平身上折射的科学家精神展览;二是国内首个全系统介绍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览;三是国内首个全方位展示袁隆平业绩的展览。
三是文本和设计充分融合。在文本框架初步出来后,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艺术设计团队,一起参与陈列文本的讨论,充分听取艺术设计人员的意见,并根据展厅空间分布和流线确定文本内容的铺排及详略,从而确保文本策划和艺术呈现有机结合。
展览亮点
展览致力于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这一评价凝心聚魂,从而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本次展览展出实物116件,其中珍贵文物27件。展出的一级文物有“袁隆平写给常德津市涔澹农场农科所所长谌海丰的书信”和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授勋时穿的白色金利来衬衫;二级文物有袁隆平使用过的小提琴等;三级文物有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带去安江农校的行李箱等。
袁隆平获“共和国勋章”时所穿衬衫(一级文物)
一是契合时代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从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身上汲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力量,不断攻克一批种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关,筑牢中国粮食安全根基。二是突出时代主题。展览通过大量文物实物手稿系统展示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其推广应用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彰显其科学家精神,并借助杂交水稻这一世界级名片,向海内外观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注重突破传统。展览突破传统人物展览单一的叙事策略,以编年+专题为体例,生平以编年体叙事,业绩以专题形式,注重事件的完整性,个别重要内容适当展开。同时,改变单一主体的叙事角度,融入主人公第一人称视角。
展览呈现
展览设计紧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题,以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阐述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讲述好新时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故事,讲述好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的故事,通过以物化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达到启迪人、教育人的目的。展陈风格与袁隆平精神特质朴实无华高度契合,用实物说话,合理利用展板、场景、多媒体、灯光、托台托架等手段,优化空间布局,让展品活起来,使陈列内容得到完美的空间表达和艺术呈现。
一是打造人文精神殿堂。展厅顶部用世界地图装饰,袁隆平走过的地方用灯光点亮,寓意“世界的袁隆平、为世界作出贡献的袁隆平”。序厅整体风格简约,用稻秆和艺术漆装饰部分墙面,塑造肌理感,部分墙面选用较为光滑与平整的材质,在视觉上形成对比,让观众走进展厅便走进袁隆平的精神世界、科学世界。
二是营造感人空间氛围。空间分为序厅、梦想启航、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人民楷模、尾厅六个区域,主要运用人文灰、禾田绿、丰收黄、土地棕四种色彩。将人文灰作为空间整体的叙述色调,映射袁隆平朴实无华的性格与有趣的灵魂,搭配禾田的绿色与土地的棕色,象征着袁隆平脚踏实地躬耕田野的一生。整体干净、朴实、简约的配色更符合袁隆平的精神底色,贴合他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各个空间在元素、色彩上具有关联,共同服务于展览主题,但又富于变化,各自独立,形成半开放式的空间。主展线内容采用顺时针的方式,满足观众人性化观展需求。
三是塑造情感共鸣场景。根据袁隆平头顶烈日从14万株稻穗中寻找雄性不育株这一自述,将油画创作、场景布置、雕塑等多种艺术创作方式进行组合,为观众呈现袁隆平戴着草帽、拿着放大镜在六七月份的烈日下,一株一株地观察水稻颖花的画面,身临其境感受杂交水稻科研的艰辛历程及成果的来之不易。通过稻香扑鼻、蛙声阵阵等艺术效果,放大的稻穗,运用虚实结合的空间语言打造“禾下乘凉”沉浸式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观展中感受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虽已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可以坐下来,感受他的梦想,享受他的恩泽。
四是创造国际语义空间。袁隆平不仅仅是中国的袁隆平,也是世界的袁隆平。围绕这个特点,运用国际化、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将袁隆平在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体现在对应的艺术场景中,将其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及脚踏实地的逐梦精神流露于整个空间,突破人物类展馆原有的叙事氛围与空间风格,整体打造符合现代审美的国际语义空间。该展览获得了由国家文物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举办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