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一大早,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已是熙熙攘攘。从广东来陕西游玩的简月兴奋地说:“陕西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重要的时刻,即使是不了解历史的朋友,也能感受到这里厚重的文化。”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多年来,陕西先后发掘遗址千余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从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留下的古老遗迹,到述说封建王朝兴亡更替的历史遗存,从帝王陵寝到名人住宅,这些岁月长河中的宝藏,清晰地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
如何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陕西正在积极打通一条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的文化链条。
01
考古是文物保护的前奏
8月2日,50余名回家乡的大学生、新招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西北大学考古研究基地,了解陕西旬邑西头遗址概况、发掘过程,感受考古的魅力。同学们纷纷感慨“考古发掘真是艰苦又奇妙”“从没想过考古离自己这么近”。
2020年至2021年西头遗址尖子地点发掘航拍图
历经数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人员确认西头遗址是迄今为止泾河流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之一。这一发现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作为考古人,我们希望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西头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豆海锋说。
西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陕西考古事业的缩影。一代代考古人“手铲释天书”,生动阐明“何以中国”。一件件文物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双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
“我们将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考古中国’‘黄河文化考古专项研究’等课题,继续实施石峁遗址、太平遗址、秦东陵、汉霸陵等重点考古项目,逐步开展慈善寺石窟等考古,推动陕西省泾渭基地考古标本库房建设,加强考古成果阐释与利用。”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说。
02
历史与城市共呼吸
7月31日,西安地铁8号线31座车站主体全部封顶,线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西安地铁屡屡冲上热搜,8号线也曾因“已发现古墓1356座”的话题被称为“考古线路”。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让丰富的历史遗存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和谐共存?2022年9月,陕西印发《陕西省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进一步加强陕西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调查评估、勘探和发掘工作,确保文物安全,保障建设工程顺利进行。
三秦大地上,文物古迹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人们漫步的公园下,埋藏着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宫殿;老人高唱秦腔的环城公园旁,是静观风云变迁的西安城墙;孩童咿呀学语的校园边,是曾展现盛世气象的大唐西市……陕西的街巷,每一缕清风中都飘荡着诗歌,每一片土地上都书写着文化。
“我是看着城墙的维护一步步变好的。”年逾古稀的曾奶奶说,“我就住在城墙边,现在有空就来这儿散散步。”漫步城墙,高耸的敌楼不再是战争的载体,而是成为锦灰堆艺术馆、甲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艺术场所;永宁门外,摩登大楼与古老城垣遥相呼应;徜徉河畔,护城河中时而跃起的锦鲤引得游人驻足……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墙文化,成为城市蓬勃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城墙管委会文保旅游部负责人高衡介绍,西安城墙管委会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保护方针,明确了预防性保护理念,以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从而增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
“我们进行文物保护,是希望让文物活起来。”高衡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让人、让城市更好地与文物和谐共生。”
03
观众与文物“双向奔赴”
博物馆游成为今年暑期游的热点之一。人们渴望了解历史,与其说博物馆热是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一系列考古成果为观众呈现了一扇追溯源头的大门,文物部门则将这扇大门打开,让人们追溯的渠道更加畅通。
8月11日,刚参观完陕西考古博物馆的何晴晴赞叹不已:“这是我们计划外的目的地,却成了旅途中最惊艳的部分。”一件件珍贵文物连接着过去与当下,让人流连。
为了回馈观众的这份热情,文物系统丝毫不敢懈怠。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建成开放,至今已运营30余年,游客量不断攀升,目前日接待量已达最大承载量。为了缓解门票的供需矛盾,陕西历史博物馆多措并举,暑期每周日延长开放时间,实施周一不闭馆措施,暑期基本陈列门票可提前7天(含当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
除了线下参观的持续火爆,逛“云上博物馆”也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新途径。陕西各大博物馆利用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出博物馆全景展示、数字展厅等“云展览”,以及科普讲座、直播连线等活动,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近距离欣赏文物。
“我们将持续扩大文物惠民工程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充分发挥我省馆藏文物数量庞大、形态多样、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突出优势,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进活化利用,提升以物证史和以物释史能力,策划推出更多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展览,探索形成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积极释放文物资源在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全域旅游创建、乡村振兴方面的潜力。”罗文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