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考古纪录片的文案如何炼成?

字号:T|T
2023-08-14 09:46 来源:文博中国

“你好、你好”,在2023年3月9日18时的2201教室,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正在大谈他的网络交友之道。这其实是中国人民大学王晓琨老师《考古纪录片制作与欣赏》的课堂,分享的这位正是课堂的特邀嘉宾之一——央视纪录片导演崔宇。他从一个社恐人士的网聊经历谈起,徐徐引入到纪录片文案写作,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考古文博类纪录片文案写作”别开生面的课堂。

 

《考古纪录片制作与欣赏》课程是中国人民大学王晓琨副教授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开设,旨在通过对考古纪录片的制作与欣赏,提高学生对考古学的直观认识,增强学科兴趣体验,更好地普及考古知识。课程建设得到了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动画新媒体专业赵前教授、央视崔宇、马凯、习昆等导演们的大力支持,课程在专业性和趣味性上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成绩,2020年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金课建设推进平台计划”。

 

崔宇导演作品丰富,如执导耳熟能详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我从汉朝来》等纪录片;撰写《红楼笔记》等著作;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提名、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以及一系列行业奖项。

 

 
 

第一堂课——四个圈里看文案‍

 
 

 

逻辑、句式、认知6个大字醒目地出现在PPT上,崔宇老师认为文案的撰写主要由这三大要素构成,第一节课他将主要从“逻辑”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崔老师自称为“健身大师”,认为健身的秘诀就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做,重复地做简单的动作。而大道至简,世间万物总有相通之处,那么健身也是与文案有所关联的。这二者的关联就在于逻辑;健身的秘诀中蕴涵着重复的逻辑,文案写作中同样呈现出引人入胜的逻辑。崔老师从网聊讲起,从话题终结者到一聊五小时的网络社牛,他正是在对话中寻找逻辑,使话题不断深入进行。崔老师还叙述了如何从网聊照片中寻找新话题的开启点:有树,就说说是什么树;爬山,就来判断一下什么天气。一张照片中的小小事物,都可以成为开启话题的钥匙。就这样,崔老师带领同学们在网聊的世界里徜徉,自然而然地总结出 “近推、远拉、平行、抬升” 的文案写作秘籍。

               

图片 
崔宇导演在课堂上

 

近推、远拉、平行、抬升”其实就是四个有所关联的大圈,文案写作就在这四个圈中“摸爬滚打”。崔老师总结道:所有的书写都离不开这四个逻辑,在四个圈里来来往往就能成就文案。随后,同学们在欣赏录片《卢浮宫的珍贵艺术与故事》的同时,体会着这四个大圈的灵活运用方式

 

崔老师指出,文案写作对于纪录片具有重大意义,这意义就在于 “为什么我要在乎?”。考古纪录片不是一项严肃的科研记录,而是面向大众的文娱产品;既要有科普性质,更要充满吸引力。从埃及深井之下的坟墓到中国南海古沉船,崔老师带领我们从对比中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好纪录片”。文物,从历史长河中慢慢浮现全貌,有积淀、有深度、有美感;只是它们往往被泥沙覆盖,需要文案写作人轻轻拂去它表面的污浊,展露它的光彩。从文物/遗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社会认同、稀缺性、丰富性或是未知性,我们都能感受到“在乎”。这就是文案写作需要做到的,让文字展现“在乎感”,让文字带领观众走进文物的前世今生。

 

 
 

第二堂课——笔下万般滋味生‍

 
 

 

2023年3月16日,崔宇导演再次走进人大课堂,带来第二节的考古文博纪录片文案写作课。本次课堂聚焦于“解说词的实战演练”,让同学们也当一次文案写作人,体验“笔下万般滋味生”的感受。

 

一颗苹果跃然纸上。这是一颗普通的苹果,怎么用文字将它变得不平凡呢?这就需要找好描述的角度——人有五感,看、听、嗅、尝、感从这个五个角度出发,一颗苹果可以是红润的,可以是香脆的,可以是砸中牛顿的;它可以只是一颗苹果,也可以是世间万物。由此,崔老师引出《江南春词意图卷》的文案写作。《江南春词意图卷》是一张模糊的照片,如何在模糊的照片中寻找春色?既然视觉受限,那么就需要其他的感官去感受。于是“吸一口来自江南的春风”就这样诞生了。借由此画,同学们不禁联想到古代诗人们描写景色的名篇佳作,“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从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中,我们能进一步体味多感官描写所带来的细致感受。

 

接下来,崔老师又带大家回归文案写作圈——“近推、远拉、平行、抬升”,进一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先是空间:以曹操的《蒿里行》为例,从义士起兵到白骨露野,既远拉又平升,多种视角的转换使整首诗呈现一种大开大合之势。又举苏轼《赤壁赋》为例,看诗人如何在极大与极小之间来回切换,营造一种空旷浩渺的氛围。然后是时间:崔老师举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以星辰的变化突出了时间的飞逝,让同学们品味古诗中的“白驹过隙”。

 

总而言之,崔老师认为解说词的表达主要有三大维度:一是五感觉——看听嗅尝感;二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是空间——远近中特微。三大维度运用得当,文案必定妙笔生花。

 

最后,崔老师通过看图找逻辑的形式,带领同学们进入寻找中心思想环节。并列、对立、递进,是寻找中心环节的三个主要方法。崔老师以《六国论》引入,又举《动物世界》《舌尖上的中国》《故宫一百年》中的解说词作为代表,使同学们穿梭在非洲草原、民间小巷、宏伟紫禁城,在抽丝剥茧中感悟纪录片的中心所在。

 

 

 
 

第三堂课——从巴芬岛到香格里拉:纪录片中的“故事”设计‍

 
 

 

课堂的开篇是欣赏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由此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题如何给你的故事加点料。

 

首先是故事的动机与困难。以纪录片《地球脉动》的开篇为例,南极,正是极夜之时,雄性帝企鹅要留守在这块寒冷之地,孵化他们的孩子;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北极,北极熊妈妈才从漫漫极夜中醒来,带着她的两个宝宝前去觅食。

 

故事有了,下一个环节就是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崔老师带同学们分析了为什么企鹅的故事放在《地球脉动》的最开端,因为它体现了团结这一价值观,而在解决问题之中,是最容易植入价值观的。

 

接着,由《地球脉动》引出了与其使用同样故事模型的《舌尖上的中国》:卓玛与妈妈在香格里拉的大山深处寻找上天的馈赠——松茸。在这部纪录片中,多次出现烹饪松茸的场面:油脂在烧得沸腾的铁锅上融化,松茸切片,下锅翻炒,滋滋作响,香味四溢。这就是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奖赏。

 

卓玛在松茸市场上奔走,她忧心于自己摘得的松茸品质不太好,在市场上卖不出高价钱。纪录片定格于卓玛忧心忡忡的面孔。一个故事结束了,但新的动机困难出现了,新的故事又开始了。

 

图片
崔宇导演、王晓琨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