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个词——“显眼包”,大概意思是指在同类事物中比较引人注意的那一位,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这个引人注目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理解。
俗话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显眼包。
战国时期著名的显眼包,自然是秦武王了。
据《史记》记载,秦武王力气大又爱比武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在他手下做了大官。有一次,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一个不小心,弄断了自己的膝盖骨,没过多久就死了。
此后,“举鼎绝膑”便用来形容力气小不胜重任。
身为王,为了显眼而丧命,并留下一个充满嘲讽之意的典故,丢脸千年。
这放在显眼包界,那也是相当炸裂的。
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
——《史记·秦本纪》
春秋早期 秦公鼎 上海博物馆藏
西晋时期有两位有富哥,一个叫王恺,是武帝的舅舅,一个叫石崇,是散骑常侍。
俩人都爱炫富,没事就玩“比比我们谁更有钱”的游戏。
武帝偶尔也赞助一下舅舅。有一次,他送给王恺一颗二尺来高的珊瑚树,品相极佳,世间罕有。
明 佚名 《千秋绝艳图》(局部)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如此珍贵的宝贝,王恺自然要拿去和宿敌炫耀一番。
没想到,石崇见了以后,竟然用铁如意去敲打珊瑚树,把珊瑚树弄碎了。
王恺难受了、生气了,心想石崇一定是嫉妒自己!
而石崇此时缓缓开口道:别生气,马上就赔你一个新的。
他让手下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三尺高的、四尺高的、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枚,像王恺拿来炫耀的那种就更多了。
王恺看了,只有“惘然自失”,从此不再在石崇面前显摆。
果然,能治显眼包的,只有另一个更强大的显眼包。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
——《世说新语》
北宋 米芾 《珊瑚帖》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刘松年 《海珍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时期,有一趣事。
蔡谟渡江时,见到彭蜞,灵光乍现,聪明的小脑瓜里立刻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书。
“八足二螯,书上说这是蟹!”
于是便把他坚信是蟹的生物抓来煮了吃了。
没想到吃了以后,上吐下泻,蔡谟才知道:这根本不是螃蟹!
后来谢仁祖听说了此事,麻辣点评道:你《尔雅》读得不熟,差点被《劝学》害死!
蔡谟只学了《劝学》的“蟹二鳌八足”,没读到《尔雅》里写“蚶蜂小者劳”。在《尔雅·释鱼》中介绍了一种叫“彭(蟛)蜞”的动物。蟛蜞与普通的螃蟹类似,也是八条腿两个钳子,但是个头要小,有毒,不能直接食用。
显眼包读书了,但没读精。
蔡司徒渡江,见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世说新语》
明 徐渭 《黄甲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唐朝唐中宗神龙年间,新科进士张莒得中进士后去大雁塔游玩。
什么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什么叫一日看尽长安花,张莒这个显眼包(高中进士版)演绎得淋漓尽致。
张莒一时兴起,在大雁塔上题名:新科进士到此一游。
从此以后,唐朝的进士们就爱上了这种恣意潇洒的炫耀方式。
唐朝嘛,最不缺的就是显眼包了。
张莒最著名的效仿者是白居易。
明 周臣 《香山九老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和其他十六位同科进士们跑到大雁塔,庆贺自己得中进土。
白居易写的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嗯,不仅要秀,还要暗戳戳秀一把自己“最少年”。
此后,“雁塔提名”,既是寒窗苦读多年学子难得做一次“显眼包”的机会,也成了考试高中的代名词。
后来牛李党争时,当朝宰相李德裕下令禁止了雁塔题名的不文明行为。
那么就有人问了,这个李德裕不去题名是因为他不想吗?
不,因为他不是进士。
明 沈周 《采菱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明朝时有一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
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着壳放进嘴里一起吃。
有心地善良的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呀!”
此人主打一个嘴硬,装作和菱角这种食物很熟的样子,说:“我才不是不知道菱角要去壳吃,连着壳吃是因为我想清热解毒。”
这么一说,给提醒他的人也整不自信了,“哦哦哦,你们北方也有菱角啊?”
此人自信回答:“可多了,前面的山后面的山里,到处都有的。”
菱角是水生,并非土地里生长。
在座的人只好尴尬一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挽者, 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士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缘箩山人集》
清初《夜航船》中有一个相似的显眼包卖弄文化被戳穿的故事。
某日,一个僧人和一个士子一同在夜晚乘船。
明 仇英《赤壁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士子高谈阔论,显得很有文化的样子。
僧人有点文化人恐惧症,不敢打扰文化人,便缩着脚睡。
士子讲着讲着,僧人听着不对劲了起来。
这个好像是个假的文化人!
僧人问道:“请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说:“那当然是两个人啦。”
(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学生,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七十二贤人之一。)
僧人又问:“那么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自然是一个人。”
僧人笑了:“这样说来,我可以伸伸脚咯。”
士子内心:我好没面子,早知道去读张岱写的《夜航船》了。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