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纪实:走进“誓言如初——东北抗联故事专题展”

字号:T|T
2023-08-07 17:59 来源:博物馆中国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部队,是团结东北各民族、各界抗日力量,坚持抗日战争的中坚。在1931年到1945年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克服艰难困苦,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革命文物工作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策划推出“誓言如初——东北抗联故事专题展”。展览按照国家文物局2023年3月印发的《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导则(试行)》最新要求,力求做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提升代入感、沉浸感、真实感,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以“场景化呈现、故事化表达”的独特视角和新颖形式,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一、内容设计特色

展览生动再现民族危亡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以挑战人类生存极限和苦斗不已、坚不可摧的意志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14年的历史,有力宣传北抗联精神。共分为“一针一线绣红旗”“山山金达莱  村村烈士碑”“理想之花永不凋零”“满天星斗话少年”“我带你们绕圈圈”“我的信仰和我的鲜血一样”6个主体展区。

展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以史实为根据,见人见事精神。在“东北抗联史研究”“革命文物研究”“展览体例研究”等多方面体现最新科研成果。

图片

展厅鸟瞰图

1、东北抗联史研究成果方面 

采用中宣部最新发布的东北抗联精神表述,即“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是关于东北抗联精神最新、最权威的定义,首次在展览当中运用。同时坚持“小切口”诠释“大道理”的原则,内容表达由浅入深,每个展区通过重点讲述一个典型故事,进而再现东北抗联史,诠释东北抗联精神。

“一针一线绣红旗”展区,以重点文物“南满游击队队旗”为切入点,讲述游击队成立时缝制队旗的故事,同时融入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最新考古挖掘成果,进而凸显吉林省作为东北抗联创建地的光荣历史。

“山山金达莱  村村烈士碑”展区,以烈士殉难地及纪念设施为切入点,讲述共产党员金顺姬为掩护群众、保守党的秘密,不顾自己身怀有孕,挺身而出、慷慨就义、毅然赴死的故事,进而展现东满地区抗日斗争的风起云涌。

“理想之花永不凋零”展区,以重点文物“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为切入点,讲述花瓶的主人周建华夫妇在隐蔽战线开展斗争的故事,进而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地下斗争的极端残酷和重要作用。

“满天星斗话少年”展区,以重点文物“铁血少年营使用过的单刀”为切入点,讲述东北抗联小战士们机智、勇敢、无畏的感人故事,进而再现14年铁血抗战中,关东三代人扛起的责任使命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我带你们绕圈圈”展区,以重点文物“日伪军围攻东北抗联杨靖宇部作战图”为切入点,讲述杨靖宇将军在岔沟地区突围作战中沉着冷静、机动灵活的作战过程,进而展现东北抗联第一路军面对敌人无畏无惧、奋战到底的决心。

“我的信仰和我的鲜血一样”展区,以东北抗联艰苦生活时期的文物为切入点,讲述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魏拯民对党忠诚、心系战士的故事,进而再现东北抗联最艰辛的斗争岁月,表现将士们最坚定的抗战信念。

6个展区浓缩展示了东北抗联史,特别是吉林地区抗战史,6个故事从空间范围、时间范畴上对历史进行了高度凝练和还原。

2、革命文物研究方面

以革命文物为切入点,解析文物的同时讲述历史事件,使革命文物成为历史最有力的证明。“南满游击队队旗”“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铁血少年营使用过的单刀”“日伪军围攻东北抗联杨靖宇部使用的作战图”等集中展示,文物、故事、历史紧密相关,相得益彰,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与滋养”价值。

“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1933年初,中共吉林特支为接待上级领导来南满工作,保存传递党的文件,在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7号周建华家建立了秘密交通站——第二交通站,周建华担任站长,该站成为连接中共满洲省委与吉林地方党组织的重要枢纽。周建华负责为南满游击队输送药品和宣传品,并多次接待和转送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等党的高级干部,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杨靖宇、冯仲云等都曾到过交通站。为了应对敌人的搜查,周建华夫妻经常将党的文件装在花瓶里,插上鲜花,以掩人耳目。1963年,闫庆莲将花瓶和周建华在交通站使用过的物品捐赠给博物馆收藏。

图片

第三展区重点文物: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隐藏文件用的花瓶

“铁血少年营使用过的单刀”:1933年10月,依据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和团省委的提议,杨靖宇将军根据南满抗日战场的实际,决定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中设立少年营,并为其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铁血少年营”。这些十几岁的少年手拿大刀、扎枪,跟随大部队驰骋在高山峻岭、林海雪原。这把单刀就是少年营创建时期仅有的两把单刀之一。后来由于作战转移,单刀被埋藏于磐石县朝阳乡二道沟。1964年,当地农民开荒翻地时发现了该刀,后交给博物馆收藏。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发掘,已发现3000多处东北抗联相关遗迹,是国内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北抗联遗址群。展览首次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2019-2022年红石砬子抗日根据考古挖掘的武器装备、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文物进行集中展示,充分印证了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群是集武装斗争、生活、生产于一体的抗日根据地。

烈士殉难地及纪念设施是革命遗址旧址最重要的分类之一,以最庄严的形式,记录历史、缅怀英烈、警醒后人。展览首次对4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展出,包括“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将军墓”“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将军墓”“和龙县药水洞村妇女主任金顺姬烈士墓”“渔浪村十三勇士纪念碑”,将观众难得一去的东北抗联遗迹“搬入”展厅,搭起陈列展览与红色旅游之间的桥梁。

3、展览体例研究方面 

1.从图文版面到场景表达

展览立足东北抗联史研究、革命文物资源运用,结合时代需求,注重把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场景再现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准确。适当突破传统图文版面的展览模式,以6个相对独立的场景式展区作为展出形式。将歌舞剧、话剧、黑白光影等多种表现手法融入展览当中,使讲述东北抗联故事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以图文版面客观描述历史过程,以文物印证史实,这是革命题材展览不能缺少的重要史料支撑。同时,结合重点文物、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场景进行叙事,能够突出强调重点史实,也更利于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2.从学术研究到展览语言

近年来,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在东北抗联史研究、革命文物研究,特别是对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文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充分应用于展览当中。

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注重展览语言与学术语言的差异性。更注重以诗歌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山山金达莱  村村烈士碑”展区说明:“一位母亲,一种选择。领导斗争,她冲锋在前,果敢刚毅;面对敌人,她挺身而出,决然赴死。当抗日战争的烽火遍燃中华大地,她领导群众坚持斗争,当群众为掩护怀有身孕的她而遭受毒打,她高喊着“我就是共产党员”,将最爱的乡亲护于身后。朵朵花开,是对英雄最艳丽的表白;座座丰碑,是对先烈最崇高的敬意。”

“理想之花永不凋零”展区说明:“一只花瓶,一段隐秘。它是结婚纪念物,见证着他与她的爱情故事;它是文件隐藏品,铭刻着生与死的谍战岁月。地下斗争,是一场极端残酷、异常冰冷的战役,是一场选择了就不能后退的进攻。他牺牲了,而作为妻子的她却仍然每天在花瓶里插满鲜花,因为他曾说,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是要拿出满腔热血来浇灌人类含苞待放之花。”

说明文字中充满了浓烈的情感表达,体现故事梗概的同时,也高度概括了展区标题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3.从静态文物到动态视频

“让文物说话”“讲革命故事”,多年来,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在深化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与吉林电视台合作拍摄革命文物视频短片,以2-3分钟文物自述的形式还原历史故事。

文物、文物说明、视频讲解在展览当中同时应用,使革命文物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使观众的直观品读和情感共融有层次的递进。

二、形式设计特色

1有机融合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 

通过对展览大纲的深入挖掘与整合,提炼内容元素,将内容设计与陈列艺术设计有机结合。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舒展错落,严谨细致,整体设计能够把握政治性、凸显思想性、秉持艺术性。

展览以浅灰色系作为主色调,既保证展览庄严肃穆的主氛围,同时色彩也偏重明亮,使展览不显沉闷,避免视觉混杂。同时,对重要文字等着意选用红色、铜色等,更利于突出重点展示内容,如展览主标题、东北抗联精神、主要版文等,更加凸显红色展览的主题性。展览序厅以展开的书籍为设计元素,进一步诠释展览的故事性。绘画等辅助展项采取雕刻镂空工艺、黑白光影等多种新颖形式,达到既能还原历史史实,又不喧宾夺主,同时极大发挥艺术效果的作用,营造最佳的视觉和心理效应。

图片

序厅标题效果图

2突出体现代入感、沉浸感、真实感 

6个主展区之间柔和过渡且不跳脱,相对独立又别具风格。通过恢弘大气的色调、多种形式的设计手段、符合历史时期的展览基调,整体营造极具时代感的整体氛围。不同场景能够充分体现展示内容,层次清晰。场景大小、景深、色彩等方面调度合理,错落而有节律,独立且能贯通。动线依展示内容逐次延伸,自然顺畅。

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展区局部平面、重点文物及红石砬子考古挖掘版面及文物布局效果图、第二展区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灯箱效果图、第四展区局部平面、文物及多媒体布局效果图及第六展区局部及尾厅效果图。

为最大限度利用展示空间,采取主展线与辅助展线并行的方式,主展线以文物、历史照片、版文为主,辅助展线放置雕塑、场景、多媒体展项,以此作为陈列方式的节奏变化和陈列亮点营造的基础。展览局部复原了“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魏拯民密营”等,使展览的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也高度还原了历史面貌,达到充分表达展示内容的目的。文物视频、互动展项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就可以观看和应用,增添了展览的现代化气息。

3着力提升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 

展览的设计重心主要体现在创意展项上,通过深入研究展览文本,体味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质,打造出富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氛围渲染感的效果,如“我带你们绕圈圈展区”的地面巨幅地图,“我的信仰和我的鲜血一样”展区的微缩泥塑等。同一展项中融合了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场景复原、艺术品、互动展项、嵌入式文物展品等,力求最大限度的增强共情感受。

图片

第五展区重点文物:日伪军围攻东北抗联杨靖宇部使用的作战图

强调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图文版面、艺术创作、声光电、现场表演等多种形式高度还原东北抗联故事、革命文物故事,达到传承革命精神,镌刻红色烙印的效果。

三、教育功能发挥

1、注重分众教育

为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年龄观众的参观需求,策展人员注重将分众化教育理念贯穿于展览设计全过程。如为中小学少年设立了“满天星斗话少年”展区,展区故事性更强,语言表达深入浅出;为专家学者设立了“我带你们绕圈圈”展区,体现最新文物研究成果,文字学术科研性更加浓厚。从不同的视角的切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减少“说教式”宣传,“灌输式”推广,真正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较为轻松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发挥革命文物的育人作用。

2、更新社教课程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面向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开展系列主题党日宣教活动。同时,针对青少年团体,开发“红色故事伴我成长”“探秘博物馆”“青山芜草  沃土流芳”等教育课程。

3、强化讲解接待

秉持“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拟定讲解接待方案,常设8名专业讲解员定时开展讲解、现场预约讲解,制定观众服务手册及值班制度,标识引导系统完善。与此同时,通过语音导览、专家和志愿者接待讲解,发放宣传资料和观众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接待社会团体及个人。

“誓言如初——东北抗联故事专题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革命文物工作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展览公开展出,必将成为吉林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精气神的重要阵地。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