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口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考古出土的人骨,目标是还原古代人口状况并推测人群的健康和生存状态等。
国内关于古人口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历史时期的研究相对欠缺,故难以进行连贯性的比较研究。结合历史文献与出土遗物,对历史时期人骨开展古人口学研究,可以很大程度弥补这种缺憾。历史时期,大的历史事件或者统治政策等是影响人口结构与平均寿命的主要因素。
我们通过对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在展现宋代盐城地区人口结构、人口规模、平均寿命等信息的同时,还能反映当时民众的生存环境与健康状况,丰富历史时期人口学研究资料,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
墓地情况
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墓地位于亭湖区先锋街道境内,毓龙中路与解放北路交界处西北角。2021年清理了253座墓葬,时代均为宋代,其中190座墓出土人骨共259具,包括单人葬127座,合葬墓63座,出土金属器、瓷器、陶器、水晶、漆木器等1160件(套)。
盐城因盐置县,因盐得名。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设立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唐时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中晚唐时位列十大盐监之一,下辖盐场9座,宋代属楚州。
唐宋时期,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墓地所在区域先后属于新兴盐场、伍佑盐场,墓地周边有范公堤、串场河等重要遗迹。范公堤位于墓地东2000米,在唐代捍海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串场河位于墓地西2000米,初为唐代修筑海堤时形成的复堆河,自宋代串场河沿线盐场密布,并由复堆河将盐场串联起来,是盐城盐文化的摇篮。
材料与方法
研究选取的材料是该墓地出土259具人骨中能够进行性别年龄鉴定的个体(下文简称“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朱晓汀依据标准,对每个个体的性别和死亡年龄进行了判定。
研究从性别结构分析、死亡年龄结构分析和生育水平三方面展开。性别结构的分析主要通过计算性别比来完成,计算公式:性别比=男性个体数÷女性个体数。死亡年龄结构分析,通过制作生命表推算预期寿命和统计死亡年龄分布的方法来完成。
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25。在统计时,鉴定得到的年龄数据往往用区间的形式表示,为方便统计,以区间表示的年龄段按照中位数取值,如“19-23岁”取值“21岁”,而“53±”这种鉴定结果则直接按照“53岁”取值,仅可鉴定为成年的个体,则按照“35岁”取值。
结果与讨论
性别结构分析
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259例个体共有203例可以鉴定出性别,其中男性143例,女性60例,整体的鉴定率为78%,性别比为2.38。
陈铁梅认为,在无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性比接近于1,男女个体数大致相等,而人口的性别分布应该符合二项式分布。据此,对这批宋代人骨性别数据进行二项式分布的检验,得到的p=0<0.05,表明该人口的性别分布不符合二项式分布,性比异常。
我国不少新石器时代墓地都显示出相当异常的性比,考古学家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女性早年夭折的比例高,因此划分成年与儿童的年龄界线的选择会影响成年男女的性别,也就是说很多女性在少年期(7-14岁)夭折了,这部分数据在统计成年男女性比时没有被计入统计,成年男性个体偏多,导致性比较大;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原始人类通过溺女婴来控制人口过速增长导致出现了性比过高的情况。
女性早夭或者溺女婴的情况在宋代社会可能存在,但都不至于导致性比出现如此极端的情况。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男性个体数量偏多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由墓地的性质所致,该墓地可能为驻军或者某种男性个体偏多机构的专属墓地;二是与墓地分区有关,可能仅在这片墓地中男性偏多,女性占多数的墓地另在他处或者因为某种原因已被破坏。
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年龄结构分析
在259例个体中,可对其死亡年龄进行鉴定的个体有258例,其中年龄段明确者共233例。经过生命表法计算,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37.19岁,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41岁,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长于男性。
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做各年龄段死亡年龄频数直方图,为检验该样本是否属于正态分布,用偏度和峰度的Z得分值进行正态性检验。
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的死亡年龄分布偏度为0.605(标准误0.616),峰度为-1.496(标准误1.191),偏度的Z得分绝对值为0.605/0.616=0.982<1.96,峰度的Z得分绝对值为1.496/1.191=1.25<1.96,偏度和峰度的Z得分绝对值都小于1.96,故该样本的死亡年龄频数符合正态分布。
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死亡频数的偏度为0.605,为正偏态(极端值偏向右侧高值端),而蒋庄组死亡年龄分布的偏度为-0.407,为负偏态(极端值偏向左侧低值端),可见,虽然两者都属于正态分布,但与时代为新石器的蒋庄组相比,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死亡频数的分布最高值明显更偏向右侧,也就是死亡年龄更大。这表明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居民的死亡年龄显著高于蒋庄组。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医疗条件有所改善,死亡年龄提高属正常现象,但死亡年龄结构呈现出正态分布趋势,便是反常现象。正态分布是一种中段高、两端低的分布模式,意味着婴幼儿的死亡率低,而大部分人都在青壮年期死亡,能够活到老年的人数很少。
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代,婴幼儿的存活率普遍较低,故本统计中婴幼儿的低死亡率可能是由于婴幼儿的骨骼很难保存或者未进入墓地安葬造成的抽样误差。
死亡年龄结构中壮年期和中年期死亡概率之高也较为反常。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三十几岁,死亡年龄多集中在中段。而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的死亡高峰仍然集中在中段,意味着大部分人的生命没能进入老年阶段,与我们对于历史时期人们生活条件的认知不相符。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情况还是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特有的情况,有待于对更多材料展开研究。
通过对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墓地出土人骨的性别、年龄等数据的分析,了解到该墓地所代表的宋代人群的性别结构和人口寿命信息。性别比分析表明,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中男性的数量远远高于女性;对人口性别数据进行二项式分布检验显示,该数据存在高度异常,这暗示该处墓地可能为某种特定人群的专属墓地。
平均预期寿命的数据显示,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要高于男性;且该组人群的死亡年龄结构呈现出正态分布,虽然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居民的死亡年龄整体高于新石器时代的蒋庄组(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呈现出的正偏态分布与蒋庄组呈现出的负偏态不同),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居民的生命可以延续到老年时期。
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居民并不优越的生存条件和异常的性比反映的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生存状况还是另有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对其中出土的人骨材料再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
亭湖区实验学校东宋代组男女比例显著不均衡,大部分人都在青壮年期死亡,能够活到老年的人数很少。结合项目周边遗址信息及历史文献,做出以下推论:
1.项目地宋代组居民主要是当时盐场工人,青壮男性较多且劳动强度大,生活艰苦寿命偏短。
2.项目地宋代居民主要是修范公堤(串场河)一类河工,时间跨度较长,青壮年男性较多,劳动强度较大、容易非正常死亡,寿命较短。
3.项目地宋代居民主要是守护宋代古城的驻军,男性较多,容易非正常死亡。
未来,研究人员将结合更多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将古人口学研究融入盐城历史研究,从多维度了解盐城历史,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