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对公众进行宣传的重要途径。近两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的全球发展共识需要的提出,“双碳”主题的科普展览也成为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的主要展览主题。如何通过展览向公众科普“双碳”的科学理念,号召公众参与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在展览设计和策划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022年10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举办的“地球‘碳’秘”主题展览,从碳的起源、特点、对人类的意义等方面,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社会反响强烈。
符合场馆特色的展览主题和结构
提炼切合场馆特色的展览主题。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展示和传播场所,策展团队从“碳”元素入手,以地球科学中的碳为切入点,激发公众对碳的认识,从而了解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意义,因而确定展览主题为“地球‘碳’秘”。
提炼符合科学和公众认知习惯的展览结构。近年来,为了让珍藏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活起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叙事结构”运用于展览设计,直接影响了展览陈列的方式和观众的学习效果及参观体验。
地球科学在空间上具有宏观性和微观性,在时间上具有漫长性和瞬间性等特点。策展团队选择以时间作为逻辑线索,从碳的起源切入主题,引出地球上碳的循环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终引申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需求上。
与中国科技馆“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的展陈结构对比表可以看出,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与中国科技馆各自有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和展览结构。
概念设计效果示意图
以多层次的展示手段进行展项设计
目前,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五种:图文展板、场景、标本、模型和多媒体。从参观体验的角度又可以分为静态展项、动态展项、互动展项。
策展团队根据地球科学的主要特点为展项设计确定了三项基本设计原则:一是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提高观赏性和趣味性;二是将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机融合;三是通过互动性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具体阐述如下:
图文展板设计。“双碳”背后蕴含着“环保”“清洁”“科技”等关键词,给人以绿色、清新等感觉。通过明亮的蓝色、黄色和绿色把展览划分为三个单元,让扁平化风格的图片和文字,辅以碳原子结构的线条作为点缀,给观众轻快、简洁的美感。
多形式的展项融合。展览采用图文展板、标本、互动模型和多媒体融合展示的方式,多层次地将碳的科学内容予以展现。如在碳的特征部分,碳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对观众而言较为抽象,通过放大的模型、标本和多媒体视频配合展板,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相关内容。
互动展项设计。展览设计中,互动展项是提升观众参与度的重要手段。策展团队设计了翻转滚轮和留言板等,为观众提供参与展览的方式。让观众将所了解的低碳生活方式和方法丰富到展览内容当中,使展览成为不断完善的“生命体”。
碳的起源图文展板示意
碳的特征展览实景图
翻转展墙
以内容为本表达特定主题
目前,一些博物馆的展览陈列策划与设计普遍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藏品的情况确定主题或内容大纲,再进行艺术形式设计;另一种是先进行展览陈列策划,进而对各部分内容划分展项,最后再进行形式设计和文本编写。这两种方法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以藏品为本,后者以所要表达传播的内容为本,藏品与图文、模型、场景、多媒体等共同服务于展览主题和内容。
对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地球‘碳’秘”主题展览而言,采取以内容为本的策划与设计方法,于是展览成为向观众表达的特定主题的“故事”,并加以科学合理的“叙事结构”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根据观众评价调研,32%的观众对“碳起源”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53%的观众对“地球上的碳的存储与循环”最感兴趣。这说明超过85%的观众对博物馆从“科学问题”的角度切入并阐释“双碳”的深远意义是接纳和肯定的。
在展项设计方面,42%的观众对标本展品最感兴趣;22%的观众对方体模块印象深刻;20%的观众对互动展项最为肯定。这充分说明丰富的标本资源仍然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优势。除去展品,观众最感兴趣的是模块化的方体组合和参与式的互动展项,充分反映了观众需要体验和参与到展览中的需要。
科学合理的展览结构和多层次的展项设计,可以将展览主题内容充分表达,使观众得到有效的接收。在本次展览调查中,有99%的观众对“双碳”相关知识表示基本满足。
通过此次展览,策展团队认为,在“双碳”和科普展览的策划与设计实践中,既要寻找契合办展主体和观展人群特点的叙事方式和展览结构,也要充分发挥办展主体的优势资源,选择多层次多形式的设计方法。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地球‘碳’秘”主题展览,为展示“双碳”主题的展览陈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可借鉴参考的展项设计方式,对策展团队、展览陈列文本编写者和设计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