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字号:T|T
2023-08-03 16:55 来源:文物之声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目前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世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除大运河-北京段之外,北京其余6处世界文化遗产均有专职保护管理机构,故而大运河-北京段的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笔者梳理了近几年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监测工作情况,在参考部分兄弟省市在大运河监测工作方面的做法及美国等在国家遗产廊道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概况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运河(卫河段、通济渠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组成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全长2700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遗产区总面积为20819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54263公顷。

 

北京市列入遗产名录的河道有西城区境内通惠河北京旧城段——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东城区境内通惠河北京旧城段——玉河故道(西起万宁桥,东至东不压桥,长约0.5公里)和通州区境内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闸,长约5公里),遗产点有西城区境内澄清上闸(万宁桥)、东城区境内澄清中闸(东不压桥)。

 

大运河-北京段监测工作简述

根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自2006年12月8日起施行)有关规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世界文化遗产的日常监测,须于每年1月将上年度的日常监测报告上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须将审核后的年度日常监测报告于每年3月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

 

大运河-北京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北京市不断加大遗产保护管理力度,大运河-北京段世界遗产年度监测报告上报工作不断提质增效。201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运河推选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年度优秀案例。2021年开始,北京市文物局安排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连续实施“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通惠河段病害勘察及监测数据收集”项目,持续与世界遗产所在地文物主管部门、水务部门合作,共同编制大运河-北京段年度日常监测报告。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首次就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州段2021年度监测年度报告征求市规自委、市生态局、市水务局和遗产所在地区政府意见,首次补充通惠河水环境监测相关数据。

 

图片

通惠河北京旧城段

 

2023年2月17日,为整体提升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填报水平,进而提升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水平,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北京市文物局在北京建筑大学举办2023年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填报工作专题培训班。该培训班邀请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工程师罗颖、副研究馆员张依萌,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涛等专家围绕国家文物局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基础数据采集、监测年度报告编制报送要求,北京市7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填报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具体填报案例交流分享等展开授课。培训班为提高参训学员对遗产监测工作的认识、统一填报标准和深化填报内容,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地区各世界遗产保护机构、相关区文旅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相关同志共25人参加了培训。

 

国内外相关经验介绍

 

一、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的监测管理

一是监测管理协同工作机制的创新。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系统根据大运河遗产线性活态特质制定了协同工作机制,具有资源的共享性、预警处理的层级性、跨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初步实现“两级平台、三级管理”。二是监测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在大运河(扬州段)的监测管理上,使用了空间信息技术、视频实时监控、物联网等先进的监测手段与方式,有效提高了大运河遗产监测的精准度。三是监测预警操作流程的创新。监测指标科学合理、预警处置规范有序、工作整改及时有效。

 

二、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监测管理

一是建立跨部门联合保护机制。2014 年,苏州市召开了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监测管理联席会议,与会代表讨论通过了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监测管理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职责,并确定将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文广新局(文物局),办公室内设苏州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日常监测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实现了遗产区域内建设开发、风貌整治、航线管理、水体环境监测等数据信息的跨部门整合,为大运河苏州段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提升监测平台功能。在简化原有监测指标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公众监督举报力度、深化跨部门联合处理机制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动态管理

美国国家遗产廊道/区域模式特征主要有:管理主体的基层性、管理方式的协同性、管理目标的整合性、管理进程的动态性。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动态管理模式对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启示可以归结为整体观照,区域管理、整合保护与发展,动态管理、推进公众参与,伙伴制管理、加强监督,监测管理等方面。

 

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的思考

 

一、体制机制方面。一是以贯彻落实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契机,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会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相关单位及属地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大运河遗产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将大运河遗产监测工作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工作布局。二是探索建立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将大运河遗产监测工作作为联席会议常设议题,由市级文物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协调遗产所在区文物主管部门、水务部门、交通部门、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等单位解决遗产监测中遇到的问题,高质量高标准做好遗产监测工作。

 

二、技术手段方面。一是依托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或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大运河遗产保护专业技术机构,持续开展相应年度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通惠河段病害勘察及监测数据收集工作。二是探索建立省级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及大运河监测预警总平台实现对接。

 

三、人才培养方面。一是每年开展全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培训,将遗产监测报告填报审核等作为授课内容,实现7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全覆盖;二是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参加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的遗产保护管理培训。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