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短视频融入公众考古学路径探究

字号:T|T
2023-07-26 19:50 来源:文博中国

考古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考古本身,也在关注考古与大众之间的交流,强调考古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关系,采取各种措施和方式来拉近考古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公众考古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一种新兴媒体——自媒体短视频得到迅速发展和大众认可,本文就从自媒体短视频如何助力公众考古学发展做简要探讨。

一、何为公众考古学

公众考古学一词是译自欧美考古学界的“public archaeology”,还可以翻译为公共考古学。它的产生主要是对考古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思,尤其是对考古与公众关系的再认识,强调考古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考古的成果要惠及民众,积极引导民众对考古资源的合理利用。

虽然公众考古学和公共考古学只有一字之差,其目的都是反思考古与公众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公众考古概念中强调的考古成果社会化与公益化,公共考古反思如何调动考古资源中的公共属性。[1]本文根据文中针对探索研究的具体情况,故选用公众考古学的译法。‍图片

二、公众考古学转型背景及原因

随着互联网4G的普及甚至5G时代逐渐到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自媒体开始骤然兴起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所谓自媒体,指普通大众借助移动互联网等途径向外传播信息和展示自我的一种传播手段,自媒体短视频,就是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一些平台上传播放时长很短的视频来传播信息。在碎片化时代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短视频来了解生活,短视频以新奇时尚的定位吸引了一大批乐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受众,同时借助于社交属性来增加作品的传播。在当前“一图胜千言,一频胜千图”的传播时代,短视频的形式更易于让受众接受,声画结合以及特效的搭配帮助受众记忆,同时短视频具有体积小且易于理解的传播优势,所以当今公众考古学要想普及更多的人群,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积极有效的转型科普宣传。

公众考古学作为强调考古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向大众普及考古知识和传播考古成果的一门学科,在此之前对于考古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主要还是采用传统媒体为主,出版一些跟有关考古有关的普及书籍、出品一些考古纪录片或由央视与十大博物馆联合制作的《国家宝藏》等节目,同时也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来进行普及和传播。但上述传播途径对受众的知识量储备、休闲时间和空间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考古学是一门专业性强且对一般人来说较乏味枯燥的学科,加之上述传播途径一般需要受众接收信息的时间较长,故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要与时俱进,采用新的途径来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

自媒体短视频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它用一种大众化、平民化和个性化的全新面貌被大众慢慢接受直至着迷,有助于公众考古学进一步发展。

(一)碎片化

自媒体短视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碎片化,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或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也正是因为这种碎片化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喜爱。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和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了用最短的时间来观看自己需要的内容,以达到娱乐自己或获取知识的目的。在公众考古学中如何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来向大众普及和传播乏味考古知识是研究的重点,借用短视频平台用最短的时间内向大众传播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例如介绍一件文物本事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介绍田野考古发掘所需要的工具等言简意赅的知识点,能够让大众在短时间内获取知识信息。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再藏在博物馆里,让考古遗址不再躺在田野里,让考古发掘不再像盗墓笔记般神秘,使考古成果与大众共享。

(二)社交化

自媒体短视频还有着极强的互动性,也就是所谓的“弹幕文化”。大众可以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让你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一种强粘性的高效互动的社交氛围。考古学之所以神秘封闭,是因为其专业性强使一般人很难融合其中,再有就是有关部门在有意无意中将考古学跟大众封闭起来,从而使大众它产生一种神秘感、陌生感以及距离感。一件文物在短视频展示后会让对它感兴趣或者产生感情共鸣的人在弹幕和留言板上进行交流探讨,让考古和文物不在神秘,使大众能够主动地去获取文物的信息,变被动输出为主动输入。使文物不仅仅在形式上活起来,还让它在与大众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动起来。

(三)多样化

短视频能够受大众追捧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呈现方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每个短视频平台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例如,抖音和快手都是内容娱乐性强,节奏快的平台,适合宣传和推广以及打造热点事件,B站等平台内容学习性强,节奏稍慢,适合沉淀学习。对于想要快速简单介绍一件文物的信息可以选择前者平台,对于想传播更多内容的可以选择后者平台。

(四)流量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使用短视频来休闲娱乐和获取知识。据有关数据统计,在2022年12月份抖音、快手和西瓜视频等短视频的用户活跃数总计高达25亿次,从数据中也可以表明,短视频平台有着大量的流量。公众考古学的目的就是向大众普及和宣传考古知识,将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的民众,短视频是一个有着巨大流量的平台,将公众考古学实践传播与短视频相结合,有助于公众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

图片
三、自媒体短视频在公众考古学中注意的问题

虽然自媒体短视频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内容低俗、信息损失、用户流失和版权侵权等自媒体平台都面临的通病。自媒体的“自”在一方面代表了自媒体人都可以发声,都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或者是所要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自媒体人有着更大的话语权。考古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从事这门学科研究的人是需要多年严格的学术训练并结合长期的田野实践,对文物需要进行反复不断的研究证明才得出一个结论。自媒体短视频的言论自由度可能会使一部分对考古热爱的粉丝将一些还存在争议或者不确定性的考古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向大众进行传播,甚至还可能出现为了吸引别人眼球的自媒体人将与考古不科学、不全面的信息借助短视频平台向大众传播。这种不科学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后会误导大众,进而会阻碍考古学事业的发展。由于自媒体短视频“短”的限制,大量的考古文博信息在适应这一形式的过程中难免有所压缩,无法完整深刻地呈现,只能流于表象和局部,也就无法引导大众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过分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形成系统,进而难以在公众脑海中形成考古文博体系的框架。

针对自媒体短视频这把“双刃剑”的弊端,公众考古类短视频的应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引入优质的文化内容生产主体,包括各级博物馆、高校、专家学者。把控短视频的质量内容,让这些具备专业素养的主体成为短视频平台上公众考古方面的主流。同时,应当对公众考古类短视频有准确的定位,短视频自身的局限性决定其无法成为公众考古深刻探究与传统文化宏大体系的构建者,但事实上,它更适合扮演引导者和宣传者的角色。通过对一些文化“点”的发掘和发扬,展示考古文博的魅力,吸引和培养受众群体,进而为其提供更具专业性和深度的文化服务。另外,需要注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主题的选定,效果的呈现不断丰富提升。最后,在完善法律、积极维权的同时,网络有关管理机构需严格把握在短视频上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确保传播的信息是正确的。短视频平台也应加强自我监管,从而净化短视频平台网络环境,只有在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管控、行业监管等方面不断创新治理机制,才能促进短视频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图片
四、自媒体短视频融入公众考古学的新途径

(一)聘请资深文博专家探索讲解。文博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为公众掀开考古、文物工作的“神秘面纱”。他们积极活跃地展示自己平时进行田野调查、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博物馆策展等方面的工作,用专业的知识对于相关知识进行解读和普及。同时,直面广大网友们对于本行业的诸多好奇和猜测,为大家拨云见日,引起大家广泛关注。这个过程中,也轻松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不知不觉之中拉近了“考古”与大众的距离。比如b站的up主“王乐仙”,现实中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事文物修复的工作人员。人们在他创建的“我在北大修文物”视频系列中,可以看到他的办公环境、各类文物的修复过程、北大文博在读学生的实习场地等。再如微博的博主“考古小队长”,现实身份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队的领队。他时不时分享自己的考古发掘日常,诙谐地科普一些专业知识,考古发掘现场也变得有趣生动起来。

文博工作者,更多从自己兴趣出发,在日常工作中灵敏地发现富有价值的传播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以别出心裁的方式进行文博知识趣味解读。往往紧跟热点,另辟蹊径,做出的成果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因为他们的关注点不局限于专业人士的研究点,时常剑走偏锋,“顺路”有所新发现,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比如,颇有名气的手工区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以制作游戏、动画中许多经典道具走红。他连续复原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和金杖,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他猜测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能采用的技艺,尽可能还原制作过程,复原成本也是高达数十万,因此过程很是抓人眼球。此外,他还发现了平时容易被人忽略、古蜀人制作金杖花纹时的细节,这些或许还能为专业的研究提供思路。

文博工作者业内业外的人们发挥了各自所长,通过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公众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得这些文博话题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具吸引力。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真正能受到公众的欢迎的自媒体账号,并不是靠哗众取宠地快餐式输出,而是往往结合了专业度和趣味性。他们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内容制作时,还会对背景知识进一步了解。在形式上,力求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且易于传播。比如,抖音号“水星逛博物馆”之前以讲述人文历史故事为主,后期开始做博物馆知识的传播,以专业的视角讲解各类博物馆、考古遗址现场等,收到了网友的不少点赞。他的讲解风格平实有趣,脉络清晰,而且非常注重细节描绘,在视频中做了很多解读、图标,很是方便观看理解。这反映出他制作内容时,秉持了认真考据的态度,查阅过大量资料。

(二)重大考古发掘现场直播。考古学家保罗.巴恩曾说,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如何有效架构起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公众考古学面临的首要任务。

如今,虚拟技术、直播技术等新媒介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助推了公众考古学的发展,打破了公众与考古工作间的专业壁垒。新媒介技术将考古工作的诸多细节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不仅能够让公众与考古工作“面对面”,还能消除公众此前对考古工作的一些误解。公众主动走进考古事业,决定自己“看什么”“怎么看”,考古学的基本知识,考古工作的常见方法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在实现考古资源公众化的同时深化公众的文化遗存保护意识。

近年热播的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等考古直播掀起了全民参与考古的热潮。通过媒体网络现场直播,让观众和粉丝置身其中,公众考古不再是单向的“灌输模式”,而是参与者、历史解密人。并且这种通过重大考古发掘现场直播的方式不仅让公众融入到考古中,而且也盘活了整个考古届的学术氛围,对于考古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图片

五、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公众考古学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媒体短视频中的碎片化、社交化、呈现方式多样化和流量大等特点。流量的时代里,只要有亮点、有独特性,个体发布的内容,就有可能引起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形成有效传播。来自业内业外的自媒体,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有态度,有创新,贴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让一个个热点更加精彩纷呈。只有不断地创新理念思维,紧握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公众考古学发展的新途径,才能更好地推动考古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