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文博工作的“江津对策”

字号:T|T
2023-06-30 10:45 来源:文博中国

       江津地域,古属江州。南齐永明五年(487年),析江州县新置垫江县,县治迁往今江津僰溪口,奠定之后江津地域基础。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县治移至几江半岛。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江阳县为江津县,得名1400余年。江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一直处于重庆地域文化范围,是重庆母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重庆渝西地区长江沿岸的考古调查发现也证明了江津在川渝地区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文化繁荣程度。重庆市提出文物工作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建设和重庆市社会发展大局,加强中华文明传承和重庆地域历史研究成果的转换与传播的发展目标。江津文博工作顺时而为,积极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一、江津文博工作发展现状
 

      江津区是重庆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现拥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街、7个中华传统村落;有不可移动文物835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5处(单体10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馆藏文物登记数量7566件/套,文物总计37715件,分别被9家国有单位收藏。

      江津现有区文物管理所、江津博物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中师生博物馆5个博物馆和6处文物开放点。走进新时代,江津文博工作在重庆率先建立“义务保护员制度”“保护员固定补助经费制度”“文物安全管理网格化制度”,并设立区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江津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修缮、修复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文物安全巡视、保护机制建立、文保项目组织、文物征集管理、文物修缮执行等方面走在全市的前列,曾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重庆市文物工作第三次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殊荣。‍

二、新时期江津文博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机制建设,引导社会参与

       文物利用要坚守文物不受破坏的底线,但这一底线却长期受文物所有权的制约。江津区坚持政府主管、责任人主体原则,政府既一包到底,也不让其它责任主体放任不管,明确主体管理职责,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保护利用。

       江津在五个方面有突破:一是处理好文物的物人关系,特别是私有文物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通过明晰文物“物权”所有者、实际拥有者、具体使用者、直接或间接受益者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和义务关系,以签订文物责任书的方式予以确定,并开展保护利用成果的评估定级。

      二是按照文物主体价值,逐一对个体文物的保护利用现状开展评估,明确告知所有者修缮规范、资金投入、政策补助等基本法规、政策。对于低级别文物,允许在不影响重点保护内容的和部位的原则上,可根据使用和利用的需要,在制定的保护修缮措施按程序得到主管部门部分审定后方可进行修缮。

      三是制定文物保护利用规范,鼓励不同身份群体开展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如立项申请和验收等行政审批制度的便捷化设计,制定相关激励扶持政策的制定等。

      四是制定文物保护利用名录,经政府和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招聘管理使用单位,以公开竞争的方式调选、优化文物的管理使用者,为民间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拓展准入途径。

     五是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和提升城市文化中的价值作用,扩展基层现有文博机构的公共服务范围,创新发展理念和技术能力,通过开展文物展览、文创产业发展、社会教育产品打造等形式,注入数字化媒体等新手段,各文博单位通过各种委托、授权、合作经营等营销的方式开展合作,整合全区文物资源,打破馆与馆之间、文物与文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用多样化的宣传和展出方式,全方位展示本地特色区域文化,使其被更多人认可和接受,广泛地诠释文物所蕴涵的价值。

     (二)加大实践研究,完善管理体系

     江津从历史挖掘和保护技术两个层次着手,开展历史文化课题研究。一是重点理清在国家史背景下本地区的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特点等关键线索,梳理了本地区文物建筑工艺特点、文物建筑利用名录及导则等线索,解决了文物保护单位的评估、保护利用对策等重大问题。

     二是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每年通过学术论证会、学术沙龙等方式,对全年工作成果进行考核评定,集思广益征集文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加强地域文化的特色性研究,重点开展以乡镇或村为范围,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研究,并将单一历史碎片和整体历史背景结合进行研究。

     三是构建高效的学术研究管理机制,参照研究机构和先进博物馆学术工作开展经验,制定本地文博学术课题管理制度,激励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四是强化研究成果的转换应用的研究,通过原创展览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最新考古动态、研究成果,以特色主题方式开发系列化文创产品,将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文物保护项目的规划储备中,提高申报国家、省级项目的成功率,争取更多上级资金补助,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全面进步,更上一层楼。

(三)深化体制改革,构建保护利用机制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及相关部委、重庆市政府出台的系列文博改革法规、政策的指导意见,制定高效保护利用机制。一是以政事分开原则,在岗位设置设计和分工时,前瞻性按照中央改革要求,将文物行政管理和文物保护利用执行进行管办分离。

      二是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设立基层文博机构理事会制度,引入社会相关层面参与文博工作的管理和决策,协调各方关系的同时提高文博工作的执行效力,实现由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由理事会审定博物馆年度计划、发展目标和年度考核内容,报区文物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由文博机构负责具体执行。

      三是打通各类人才内部转岗通道,特别是专业技术岗位与行政岗位之间的转换,参照重庆市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职员转聘技术职称特殊通道的做法,行政岗位任职一定年限后,可允许申报职员级别对应的上一级技术职称,相应任职年限等同于同级别技术职称年限。

      四是各文博事业单位将“身份管理”改变为“岗位管理”,允许管理岗位实行双肩制(同时拥有技术职称和职员身份),由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统筹开展文博单位岗位设置设计工作,通过明确岗位要求、竞聘选拔、采取设立特设岗位和流动岗位的方法,对各馆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流动,弥补岗位不足,解决人才选择渠道增加和流动人员激励管理等问题。

     五是强化岗位竞聘制度,破除用人终身制,实现可上可下的考核聘用制度,真正做到有为才有位,有位必有为。

 (四)“创造性转化”,开发文创产品

       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及文物资源的社会功能之一。江津区文博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工作举措,在城市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博物馆文创产品要符合现代消费理念、满足群众消费需求进行设计开发,首要是明晰传递和宣传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文化产品的艺术性、文化元素的融合性、实用性和地域文化独特性的上下功夫突破文创产品等于是装饰摆件的界限,把展览、解说、视频宣传等呈现给大众的有关服务和形象都按产品开发的思路进行统筹设计。

      江津博物馆以“大江之津·文华之地”立意,是通过对展品特点的全面了解,以展陈为引领,以继承和发扬江津人文精神为导向,激发观众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建立文化自信。在运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别是游客中占主体的家庭群体的需要,从空间、时间、内容上予以针对性规划,设计不同的展览路线、解说词、互动服务内容乃至休闲娱乐设施,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受,使观众对江津的历史文化产生共鸣和进一步学习参观的需求,逐步完善博物馆的商品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将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创开发打造成常态化、体系化的文化品牌。‍

三、结语

      基层文博工作发展,要提高文博工作的理念、价值、视野和实践。一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要加强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坚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穿保护利用工作的全过程。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历史文化遗产属于人民,保护需要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做到其保护成果要惠及人民。三是在实践上要创新性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和利用水平,揭示本源,提升历史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四是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的要求,积极采取各种交流方式,让江津的历史文化走出去。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