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公共考古教育在博物馆的实践——湖北省博物馆“小小考古学家”展览策划

字号:T|T
2023-06-21 12:02 来源:文物之声

      2021年夏,湖北省博物馆(简称“省博”)三期工程第一阶段工作临近收尾,计划开展第二阶段——对旧场馆的改造。考虑到原有的儿童厅内容老、面积小、设施旧,省博决定重新策划主题,选择用较大的旧展厅布置新的面向儿童的展览,以期内容上与更新后的三期基本陈列相匹配,功能上满足日渐丰富的社教活动需要,加强博物馆展示和教育职能。

      选定的展厅位于省博编钟馆二楼,面积700平方米,公共区域100平方米,总面积800平方米。策展团队与馆内社教部同仁商议后,拟定展览的主要受众为6岁至12岁儿童,在内容策划、功能配置和形式设计上充分考虑已有的精品社教活动,并为将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需求做准备。

      儿童展的定位与儿童教育的理念要求展览既是给予儿童充分自由和尊重的知识展示空间,又是成人教育者和儿童被教育者之间关于知识的对话与交流空间。

图片

 
考古主题,建立成长型叙事模式
      省博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来自考古出土、社会征集、捐赠等不同渠道。其中,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占较大比重,经公众和专家票选的十大镇馆之宝、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几乎都与考古有关。因此,我们选择以考古为展览主题,力求展现馆藏特点。

     考古学及其成果近年来颇受社会公众关注,但不可否认,它是一个门槛较高、学术性较强的学科。把握学术与通俗的平衡,面向儿童进行科普,是展览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尝试用“如何成为一个考古学家”为线索,串联能反映馆内藏品与研究工作的知识点,补充在其他基本陈列中未涉及的部分。如第一单元“认识地层”,介绍考古地层的形成、地层里的遗物和遗迹、考古发掘方法等;第四单元“考古学家和他的朋友们”,介绍考古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尤其是契合馆藏特色与研究强项的音乐考古、冶金考古、文物保护。

图片

 
尊重儿童,打造儿童友好的知识空间
 
      6岁至12岁儿童,不同年龄识字量的差异较大,同年龄间知识面的个体差异也较大。鉴于此,我们尽可能减少展览的文字量,以图文合奏的绘本形式设计版面,将所有描述性、解释性的内容转化为插画,方便低龄儿童的阅读和理解;将文本包含的知识点按难易程度分级,配合图形、图像、动画,介绍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点,供较大年龄或知识面较丰富的儿童学习;尽量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用提问的方式、熟悉的人物或故事引导儿童接收信息。

      儿童与成人的身高有差异,儿童间不同个体的身高差别同样很大。我们在空间设计上,会根据各年龄段的儿童身高均值及高低峰值,整体降低展示面;在深化设计中,根据具体的展版或展项的观看距离调整版面设计,按照互动的方式调整装置的活动尺寸,制作符合适龄儿童的人机工程学设定。

      创设轻松、温馨的展览环境,需要色彩搭配和美术构图。我们选择白色、木色作展厅主色,希望儿童在走进展厅时,通过色彩的暗示,适应这个安静的空间;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节点,用饱和度稍高的橙色点缀有造型感的展墙,吸引儿童注意力;大量的插画创作取代了写实的文物照片、考古绘图图片,保持展览风格统一的同时,拉近儿童与文物的距离。

图片
 
      注重体验,通过学习察觉和感知世界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本次展览,我们将有一定距离感的文物抽象为一个个具体的用具,借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接触的事物,讲解相关知识,让其已有的经验得到提升。展览第二单元“分门别类”,以分类研究为基础,将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按材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漆器、瓷器、织物6个组团,侧重对材质、器形、功能的认识与辨识。

      展览的互动性是当代博物馆一直探索的方向,也是本次儿童展从策展之始就纳入考量的策略。首先,我们鼓励“动手”的学习模式,展厅内没有文物,基本是可触摸的模型或实物,以此来帮助儿童认知物件和客观现象。第二,强调有效的互动性,根据展示内容制作模型,如强调漆器的优势时,用一组器形相同、材质不一的模型让小朋友直观地感受重量的差别,进而引导其思考关于材质的性能在具体使用情景中的优势与劣势;第三,建立从无到有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分解一件器物的原料、工艺和功能,告诉儿童一件用具从哪儿来、怎么制作、如何使用,让他们用亲身探索的方式去理解实物,进而去了解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之一——了解古人如何利用、改造自然,如何与世界相处。

      绘画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绘画中表现思想、感情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某种程度上,与古人认识和表达世界的方式有共通之处。为此,专门将第三单元“花花万物”设置为一个进行美术类社教活动的功能空间,设计了一幅巨大的以动物、植物、天体等馆藏文物造型或纹饰构成的艺术墙,仅辅以适量的信息帮助儿童认识器物中的各种纹饰母题。在这个具体的空间内,儿童从古人的美术创作中习得古人如何看待和认识自然,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将内在的体验通过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像完成一次发生在古与今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文化交流
 
尝试爱与美的教育,捕捉世界的精魂
       叶圣陶先生说:“世界的精魂,是爱、生趣、愉快。”他把对“爱”与“美”的理想和追求融入教育理念,希望教育者注重培养儿童发现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爱的能力。因此,展览也希望儿童感受到历史的美、文物的美,以及它们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展览序厅“时间岛”大胆地借用舞台剧的设计理念,以湖北地域的人类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微缩场景演绎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故事。区别于普通的场景创作,我们用卡通人偶代替写实人物,配以夸张的动作、生动的眉眼,让场景故事和人物都活起来。

      作为常年与文物打交道的文博人,经常能从文物的形貌上感受到古人巨大的创造力和丰沛情感。将这种审美上的感受融汇在展示的插画里,陶醉起舞的编钟演奏者、做梦都是漆器创作的工匠、奋笔疾书的小官吏……让儿童在观看的过程中体验生趣,感受美。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和明天,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找寻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是每个博物馆人的责任。通过此次展览实践,我们认识到古人与今人,教育者与孩童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也有共通之处,即我们都是“人”。希望儿童在观看展览、参与活动时,既能体会古人的智慧、思绪和情感,也能在历史与现实间体味人之常情。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