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博物馆旧馆建筑始建于1932年,由旅美华侨萧悔尘创办、海外华侨及各界人士捐资兴建。作为中山最早的西式医院,它是海外香山人用新视野、新理念、新技术推动本地社会发展变革的见证。1984年,中山市博物馆在这里成立,从此它与中山文博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出于现实的考量还是情感的诉求,我们都没有理由打断这样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择地新建还是在原址改扩建两种方案都各有优势,也都有许多成功案例可循。如何选择,其实就是在回答博物馆应如何继承和发展地域历史文化的问题。
旧馆所在的石岐老城区自古以来就是本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古代至近代香山(中山)县城的历史人文精华大都荟萃于此,至今仍大体保持着清末民国以来的格局,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对于旨在讲述地方历史、连通古今的博物馆新馆来说,这里是最为妥切的归宿。
新生的博物馆馆区以旧馆区作为基点,向东、向南延伸生长而成。灵活运用院落式布局,通过保留、改造和新建的方式将侨立中山公医院旧址、中山收音机博物馆、中山县委139招待所旧址、郑藻如旧居、中山市博物馆新馆、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等新老建筑融为一体,配合馆区匠心独具的园林设计,整体布置、宾主分明、疏密有度。
新建建筑在风格上尊重旧城风貌,注重从中山地域文化中提取特征元素,外部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装饰青砖灰瓦,内部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红砂岩,结合天井、花园等营造公共空间,形成与周围传统民居和谐共生的氛围。通过打通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降低建筑高度、控制建筑体量,使新建筑以谦恭的姿态融入周围环境。
新老建筑在这一片天地和合共生、相映成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新为老赋予了时代意义和想象空间,老为新增加了文化积淀与历史情怀。
坚持地方历史记忆保存者的自身定位,中山市博物馆制定了围绕地方历史叙事展开征集的大方针,一切征集优先服务于构建新馆基本陈列的展示需要。能够用于地方历史叙事、完善展陈内容的藏品,就是优先需要征集的。通过梳理本地历史和地域文化特点,中山市博物馆将征集范围扩大到历史上的香山县(包含今中山、珠海及澳门),立足本地、立足近现代,重点围绕香山灿烂的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名人文化等地方特色开展征集工作。而肩负起这项艰巨任务的征集人员,同时也是新馆策展团队成员。他们一边调查研究一边开展征集。对本地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新馆策展内容的熟悉,使其在征集过程中,比较准确地把握展览所需。
全方位呈现人民历史的新馆基本陈列,展览叙事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讲述本地人的故事,因而与人相关的各类日常物件也大量被纳入征集工作的视野之中。这类文物往往有别于主流收藏品类,多流转于不同的民间藏家甚至普通人手中,需要探索制定多角度征集路径。通过融媒体持续、广泛地宣传博物馆的征集需求和方向,同时灵活调整征集策略,重视每一条线索的梳理和记录,逐步构建起跨拍卖机构、文物商店、民间藏家、捐赠者以及网拍、网购等,全方位、覆盖海内外的线索体系,征集香山商业、华侨、名人等近现代相关文物资料11000多件(套)。
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山会馆捐赠华侨文物
据统计,新馆基本陈列所有展品中70%以上为近年征集所得。实践证明,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征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果,新馆基本陈列的展示体系由此建立起来。
广泛互动:以情感为纽带推动全民参与共建
近现代文物在新馆基本陈列展示体系中占比非常大,而这类文物距今时间较短,很多关键物品尚在相关人员手中,未流散到市场上,因此文物征集首先要做的是人的工作。在海外,积极联络统侨部门、联系摸查侨情线索,走访13个国家的华侨社团、家庭和活动遗址,拓展文物征集路径的同时,建立情感联系,让广大中山华侨了解,在遥远的故土正在筹建一座以讲述他们的故事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国内,与中山籍名人及其家属、本地藏家等保持长期往来,建立信任关系。
按照“边征集边展览”的思路,先后举办征集品专题展览20余场,及时展示宣传征集成果,以实际行动赢得海内外以中山人为主的捐赠者的认可,形成正面反馈。伴随着征集工作的开展,不仅持续激发了民众支持博物馆建设的热情,也提高了藏品的“社会能见度”,增强了公众参与建设博物馆的意识。
运用田野调查成果再造历史现场
持续成长:组建兼顾学术引领与深化实施的策展团队
中山市博物馆聘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作为基本陈列总策划,同时也从本馆选调业务骨干,形成“高校专家学术引领+馆方人员深化实施”的策展团队组建模式。在刘志伟的指导下,策展人员根据各自负责的专题,开展田野调查,广泛搜集、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和专业资料,对展览专题形成系统性和前瞻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陈列大纲;大纲初稿完成后,策展人员根据大纲从馆藏文物中甄选阐释展品并围绕展览叙事需要,极尽所能开展文物征集。这一模式既确保了展览的学术性,也使其在深化过程中得以围绕本地特色和藏品展开,同时还锻炼了业务队伍。
从概念设计开始,策展团队和展览设计实施方共同进入策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各自在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美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不断地讨论中形成对展览的一致性认识,再根据展厅空间、文物搭配和内容阐释等需要,对陈列大纲和展品进行不断的打磨和调整。在十几年的策展实施过程中,专题研究、藏品阐释、藏品征集、展览策划等专业领域聚力整合,使本馆策展人员在广泛接触、逐一筛选并解读展品的实践中,学术研究能力显著提高并初步成为展览主题和内容表达的行家里手。他们的成长,成为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
创造“智识”:吸引观众自由探索
考虑到展品跨学科的性质,策展人员有意识地打破学科界限,用多学科的思维和方法进行解读,并通过展品组合有层次、有重点、有节奏地演绎香山和香山人发展的故事。作为内容输出的核心,策展人员与空间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师经过无数次沟通最终达成共识,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展览空间,吸引观众自由探索。
展览贯彻“全局再造历史现场”的策展理念,策展人员在各单元中,用一组组精心设置、相互衔接的情境空间和演示装置,将香山人的成长轨迹直观呈现。如“安民易俗成村聚”单元,以村落为核心场景,从建筑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学等视角,与观众分享了方言、宗族聚集、学宫礼仪、科举功名、文人诗会、民俗节庆等的鲜活社会风貌。“渔户田庐水城国”单元汇集了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水利学、农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利用大型CAVE沉浸式显示系统、沙田海陆变迁电子地图、大型油画、疍家人茅寮与耕作捕鱼场景、沙田剖面组合式景箱、沙田水利互动游戏、沙田地区生物多样性展示等,全方位展现水上人在大海中围沙成田的历史伟绩。在“镜海扬帆立潮头”单元中,基于对航海、贸易、语言、建筑、音乐等的研究,在一个大空间中立体再现中西多元文化在香山碰撞交融的盛况。而“近代中山开风气”单元帮助观众唤起关于近现代生活的印象和记忆,城乡建设与金融、中餐、文教、医疗、摄影等市井百态在展线上错落分布又有机串联,吸引观众探究近代中山的繁荣风貌和居民美好生活的秘密。
展现展品背后人与家族的故事
情感关怀:为观众呈现温暖人心的历史
策展团队在展览中既创造和传播知识,也保持对创造历史的群体与个人的真切关注和敬意,并寻求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如“沧海之阔”展厅中,90%的展品都是海外华侨、归侨侨眷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赠而来的。这些展品的背后,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会馆的故事。在展品的故事里,一个个历史人物以个人、群体多种面目生动再现。海外华商、早期留学生、华工等,勇敢走向广阔世界,如少年孙中山一般“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他们经商、求学、淘金、开矿,直面障碍和歧视,开拓自己的事业,一个个奋斗故事洋溢着志在四方的豪情,激励着今天的观众。在华侨社团展厅,一面面会馆牌匾旗帜之下,来自全球数十家华侨社团的珍贵文物形成阵列式排布,结合议事厅的大空间,呈现无数华侨凝聚共识、共建社团会馆、共谋华侨社会发展大计的历史情境,让观众真切感受先辈患难与共,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在苦心营建的侨房大屋中,一封封家书、一沓沓捐款票据,共同的记忆被保存、唤醒和流传。
开展特色主题活动,让公众欣赏和使用博物馆
除了举办“话说香山”学术沙龙外,博物馆还策划了“文博之声”和“香山风物”两大系列的“名家讲堂”,以及一系列专家导赏和研学活动。“名家讲堂”邀请国内文博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亲临现场主讲,为观众打开历史与艺术之门。考古现场发掘、乡村田野考察、历史研究……资深文博人的亲身体验和故事引人入胜,让大家看懂展览,亲近历史、科学和艺术。基于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的专家导赏和研学活动,获得大批忠实粉丝,参与博物馆活动成为广大民众认可的公共文化体验新姿势。“探龙穴遗址面貌,寻香山文化之源”“香山沙田历史漫谈”“追寻唐人街的年味”等活动,既有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怀,也有对香山历史沧桑变幻的剖析。“博物馆里的遗产日”“致女孩·博物馆里过七夕”等活动为观众提供了在博物馆探展览、交朋友的新体验形式。“端午有‘礼’”“‘礼’在哪里”“少年船长!新年扬帆起航啦”等主题研学团走进特色临展现场,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明有“礼”的种子,使其扬起人生理想的风帆。
当代博物馆正在持续焕发吸引力,成为公众分享观点、传播意见的公共平台。我们在注重与公众分享知识的同时,还共创活动。2022年的“文教开先风——中山教育特展”,策展人邀请各学校教师共同策展,一起讲述各自学校的历史和师生的故事;同时还邀请八所学校的师生在展厅的教室场景内创作黑板报。这样,场景内的黑板报得以每周更新一次。策展人利用教室场景的书桌设置研学卡创作区,观展后观众可以即兴创作研学卡,再精选部分有代表性的研学卡在展厅专门设置的“观众共创区”展出,成为展览的一部分。根据“展教合一”的理念,展览同步推出“教育文化活动月”,吸引广大观众热情参与,使相约博物馆结伴观展成为时代新风尚。观众在展厅寻找儿时回忆和母校踪迹,提笔留念,打卡留影,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城市记忆被重新交融书写。
2022年12月,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原创、中山市博物馆策展团队二次创作的“航向星辰大海——15-19世纪世界航海文物特展”在中山市博物馆开幕。在与展览配套开展的“少年船长!新年扬帆起航啦”研学活动中,学生们自由组队,在展览现场即兴表演,表达观展感受。男生队上演海军战士智勇双全战胜海盗,女生队绘声绘色推介世界航海之旅中的“航海好物”。航海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悄然铭记在少年心中,留下美好记忆。
从受邀进馆到欣赏展览,从签到打卡到情感表达,从参加活动到创作展览、策划活动,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创作、活动交流与价值传播之中,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发出响亮的声音,助力博物馆逐渐从保守走向开放。
如何建设一座地方博物馆新馆?开馆后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以叙事优先、全民参与的藏品征集,以多元价值为核心创造有智识和情感的展览,吸引公众欣赏并参与博物馆发展……中山市博物馆在新馆建设和运营的历程中,正在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在地成长之路,扎根中山这片湾区沃土,与公众携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