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唐三彩,只是随葬品?

字号:T|T
2023-06-15 09:51 来源:艺旅文化
1904年,汴洛铁路开工。
图片

河南汴洛铁路(1905年-1909年)

作为后来陇海铁路的一部分,这条交通线途径洛阳城北的邙山——这一处宝地,至少从东周以来,便是帝王、达官显贵和平民们择取阴宅的理想场所。“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北邙行》)

近代铁路的兴建,无疑打破了另一个世界的宁静,却也让地下的珍宝得以重见天日。

在众多被损毁的唐墓之中,一种世人从未见过的彩色釉陶随葬品引起了好古之人的关注,这就是“唐三彩”。
图片
汴洛铁路发现唐三彩 。摄影/Joseph Skarbek(1906~1909年)
自此,人们沉醉于唐三彩的斑斓莹润,仿佛全部的盛唐气象都浓缩在这么一样物件上了。
那是一个与彼时的清朝完全不同的时代,凝视和把玩唐三彩也许可以让人从纷乱的时局中暂时抽身,在沉香氤氲的书斋中做一个清梦。
 

盛唐遗蕴

事实上,虽然被叫唐三彩,但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对这类器物名称的记载。“唐三彩”之称最初可能出自古董商人和收藏家们之口。
民国古玩收藏家赵汝珍于1942年著成《古玩指南》一书,在书中他对这类彩色釉陶有所描述:以铅黄绿青等三色描画花纹于无色釉之白地胎上,即世所称之唐三彩者为最佳。
图片
赵汝珍著《古玩指南》书影
事实上,无论色彩如何,这些造型生动活泼、颜色千变万化的唐三彩,本身就极具美学内涵。
即使是放在今天,那些放置在博物馆陈列柜中的唐三彩,也有着无可比拟的“盛唐气象”。即使隔着一层玻璃,也足以令人流连忘返。
对好古之人来说,唐三彩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惊喜。但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就科学研究而言,小小唐三彩也蕴含着巨量的历史信息。
唐三彩俑类基本是写实的,也正是因此,当我们观察唐三彩,也正是在观察那个早已远去的盛世大唐。
无论是陶俑的衣着、配饰,还是它的动作、神态,都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往近了说,学者们可以从上看到当时人们的穿着打扮,西域文化对大唐的深刻影响等等。
而往远了说,无论是唐时期陶瓷器的生产和消费,还是当时的墓葬随葬制度,皆是学者们可以窥得的细节。
各种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唐三彩称得上一句“名声大噪”,其美名甚至远播北京城。
图片
即使是今天,也有以唐三彩为灵感来源的经典节目
这可使它的出土地遭了殃。
在20世纪前半叶,洛阳北邙墓葬多遭盗掘。所获唐三彩或落入民间收藏家之手,或被海外收藏机构购得,但也有部分被保存在官方博物馆中。
图片
唐,三彩花口执壶,1955年西安市长乐坡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来源/城市探索探究院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有对唐三彩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和研究。
 

千变万化

虽然被称作唐三彩,但是,唐三彩的釉色远远不止“三彩”。
作为一种流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它的釉色主要为黄、绿、白。除此之外,唐三彩的色彩还包含赭、蓝、褐等多种,有些釉色少于三种的彩色釉陶也称“唐三彩”。
图片
唐三彩马。来源/郑州市档案馆
不同于古早陶器的凝浊厚重,也不同于瓷器那般的洁白细腻。身为在兼具二者部分特点的陶器种类,唐三彩无疑踩在了陶与瓷的分界线上。
从瓷的角度来讲,唐三彩以质地细腻的高岭土作胎,亦在器表施加各种颜色的釉。
工匠们熟稔于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魔法”:铁元素点化成黄色,钴离子呈现为蓝色,绿釉中则含有较高的氧化铜……
于是,通过调整不同化学成分的比例,工匠们配制出了浅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色彩。
图片
唐代,三彩烛台,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唐三彩的釉中铅含量很高,它被用作助熔剂,使得在烧成过程中不同色调的釉相互流动浸润,从而形成一种浓艳瑰丽、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
但它为什么不是瓷器呢?一般来讲,瓷器的烧造温度都在1200℃以上。而唐三彩的烧造温度比瓷器要低。
在唐三彩的制作中,需要经过两次烧造,即先素烧再釉烧。
素烧是将用高岭土制成的胎体晾干后放入窑内烧到1000℃-1100℃;釉烧是将素烧好冷却后的胎体表面施以配好的釉汁,第二次入窑经900℃温度烧成三彩产品。
正因为唐三彩的烧成温度较一般的瓷器为低,所以本质上它属于陶器而非瓷器。
河南省巩义黄冶窑是生产唐三彩的主要窑址,它的产品不仅可满足洛阳的需求,部分产品还供西安使用,而且通过水路可以运到江苏、湖北等地。
图片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外,目前发现的唐三彩窑址还有陕西省铜川黄堡窑、西安唐长安醴泉坊窑、河北省内丘西关窑和山西省浑源界庄窑。
 

土火造艺

如果单论唐三彩,可以说它始于唐而终于唐。但事实上,它出现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唐三彩属于铅釉陶器,这种器物从汉代到北朝一直存在,北齐流行的黄釉等铅釉明器从隋到初唐(唐高祖至高宗时期,618-683)都在被继承和延续,并拓展到了陶俑生产。
图片
北齐黄釉壶,带有粟特纹装饰。藏于故宫博物院
黄釉或黄釉加彩俑是初唐俑的特色之一,即在白色瓷土坯胎上施加淡黄色的低温铅釉,继而用朱、青、绿、黑等颜色进行彩绘装饰。
黄釉加彩俑主要出土于以洛阳、西安为中心的地区,集中出现在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太宗、高宗时期,或可视为唐三彩制作的初期阶段产品。
在洛阳地区的唐初墓葬中,曾流行黄釉或黄釉加彩陶俑和模型明器,墓主身份上至刺史,下至处士。
葬于647年的莱州昌阳县令崔大义及妻李夫人合葬墓,便出土了相当数量表面施加薄黄釉并涂彩的陶俑。在陕西地区这类器物则集中出土于昭陵陪葬墓中,墓葬等级皆较高。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最早随葬唐三彩器物的纪年墓为唐高宗时期的张文俱墓(670年),墓主人是唐慎州司仓窦州潭峨县丞张文俱。
虽然该墓所出陪葬俑皆为彩绘陶俑(彩绘不施釉),但还出土了1件“八星拱月”三彩盘,打破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唐三彩”是盛唐时期才出现的论断。
不过,要到武则天执政时期,唐三彩大件俑类器才开始出现。而这个时候,唐三彩的消费已经涵盖了一个广泛的群体。
“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动,破产倾资,风俗流成,下兼士庶。”(《唐会要葬》)
无论是皇室、各级官员,还是富裕的庶民人群,乃至进入寺院,为僧侣使用。受厚葬之风的影响,作为风行一时的随葬品,三彩俑器的制作兴旺而发达。
图片
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大唐风华

唐三彩的类别包括人物俑、动物俑、镇墓俑、模型明器、生活用器、建筑构件等。
一般来讲,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唐三彩均出土于墓葬中,作为用于随葬的明器,但亦有少量发现于城市遗址、陶窑遗址中。
也就是说,唐三彩可能供随葬使用,也可能被人们当作寻常器皿使用,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图片
三彩印花扁方形枕  晚唐  河南巩县窑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
一般而言,各类形体较大的俑类三彩,如各式人物俑、动物俑和镇墓俑都是为了随葬而制作的。
而各种三彩盛器,如钵、壶、罐、碗、盘、杯等器皿,既可用于随葬,也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在洛阳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遗址出有唐三彩盆、盘、罐、壶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器皿可能在成为随葬品之前也曾被使用过,这意味着在不同的使用阶段一件器物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体现出不同的含义。
01/ 人物俑
 
唐三彩人物俑一般都是反映政治场景和日常生活的俑,包括文官俑、武官俑、武士俑、男女侍从俑、胡俑等。
在制造工艺上,唐三彩人物俑多“开相”,即人俑的头部不施釉,待烧成后再在人俑头部用颜料画出五官,更加生动形象。
文/武官俑 
 
洛阳安菩墓(709年)所出的文、武官俑是该类俑发展到顶峰的代表。
文官俑(下左图)通高112厘米,头戴黑色进贤冠,上穿绿色高立领宽袖外衣,外罩裲裆,腿间垂有白色长飘带,足着如意云头翘履。
 
图片
安菩墓(709年)所出三彩文、武官俑
武官俑(上右图)通高113厘米,头戴如意形鸟冠,手握有一笏(hù)板。服装形制与文官俑基本相同,只是装饰各异。
 胡人俑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
胡俑是古俑中特殊的一群,绝对数量和出土比例并不高。两京地区的皇室贵族墓是出土胡俑最为集中之处,长安地区又以昭陵和乾陵陪葬墓出土数量最多。此外,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陇右也有较多胡人俑发现。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 三彩胡人俑
唐俑中之“胡”,大抵指的是粟特人。粟特人是一个商业民族,在公元3至8世纪之间,他们大批东来贩易,其中一部分就在西域(今新疆)和中原地区居留下来,有的继续经商,有的则入籍从事农业,甚至能够入仕中央或各级地方政府。
图片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不过,唐三彩胡人俑的身份较低微,多属于社会下层。这些贫困的粟特移民入华后既没有因为经商而变得富有,亦不能够封官赐爵,反而沦为厮役奴婢,或为汉族大户所收容,因懂得畜牧,所以牵驼驭马的胡俑相当多。

02/ 镇墓俑

墓葬所出的唐三彩中有一类非常特殊,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有人形的武士天王俑和奇异的镇墓兽等。
唐墓中的镇墓俑一般以组合形式出现,武士天王俑和镇墓兽各一对,另外还有其他的神怪俑。
武士天王俑 
 
天王俑源于佛教的护法神,但是墓葬中随葬天王俑主要是为了守护墓主,而非以佛的护法神身份出现。很多天王俑是经过艺术夸张的武士形象,可以说天王俑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标志。
图片
国家博物馆藏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三彩天王俑
西安韩森寨出土的这对天王俑皆作武士打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四肢矫健,怒目圆睁,足下踩踏做垂死挣扎状的夜叉。工匠采用夸张手法以凸显天王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
 镇墓兽 
在墓葬中放置镇墓兽的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质地由早期的木、铜发展到中期的陶、石,再到隋唐的高岭土胎。不同时期的镇墓兽形态各异,在北朝晚期以对兽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唐代得到了发展。
图片
唐代三彩镇墓兽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经学者考证,唐代镇墓四神可以确认为“当圹、当野、祖明、祖思”。其中“当圹”“当野”为一对天王俑,“祖明”为兽首镇墓兽,那么可以推测出“祖思”就是人首镇墓兽了。

03/ 动物俑

动物,是唐三彩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其中,尤以马与骆驼最为常见。
 马俑 
马在唐代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动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在战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唐书》有言:“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马在唐代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太宗李世民不仅擅骑射,而且识马、爱马,他对马的这种态度几乎影响了整个唐时代的社会风俗。马,尤其是品种优良的马,成为一种贵族动物。
图片
马俑。来源/铜川博物馆
唐三彩以马为题材的俑大致可分为三类:放养马、鞍马和载人马。
放养马不配马鞍和缰绳,这类马有专门的称谓“诞马”,即仪仗队中不施鞍辔的备用马。比如永泰公主墓所出的这两件“诞马”俑,左边的马肌肉灰白,褐毛斑斓,引颈嘶鸣,呈啸天状。右边的这匹通体褐色,头颈低垂,若有所思。
图片
永泰公主墓(706年)所出唐三彩马
其中,将马鬃剪瓣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饰马方式,即“花马”。
根据它们鬃毛被修剪成的堞垛(数量不同,被称作一花、二花和三花马)。其中,唐墓出土的马俑三种兼有,且以三花马为主。唐懿德太子墓中所出的三彩马俑即是“三花马”。
图片
“鞍马”  懿德太子墓(706年)所出三彩“三花”马
 
 骆驼俑 
骆驼是另一种常见的唐三彩动物俑主题。
图片
骆驼俑。来源/洛阳博物馆
在唐代,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
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描绘了安史之乱前西北丝绸之路的繁忙。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成为文化交流和商贸活跃的象征。
图片
三彩载乐骆驼俑。来源/西安曲江旅游
丝绸之路熙熙攘攘,“胡风”自西吹入了东土大唐,胡乐和胡舞在有唐一代颇受追捧。
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所出的这件载乐骆驼俑堪称唐三彩中的精粹。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演奏的应属胡乐。
图片
鲜于庭诲墓(723年)所出载乐骆驼俑
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五个训练有素的成年男子在驼背上载歌载舞,展现出高超的技艺,骆驼载乐这种节目在长安一定大受欢迎。

04/ 遗址中的唐三彩

虽然迄今为止大部分发现的唐三彩都出现在墓葬中,但并不意味着唐三彩只能用于随葬,它们同样也为生者服务。
近五十多年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长安、洛阳和扬州的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唐三彩。其中,白居易遗址非常值得一看。
白居易晚年则大多在洛阳的履道坊度过。他在《池上篇》曰:“东都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可见白居易宅邸环境之优越。
1992-1993年考古队对洛阳履道坊白居易故居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唐三彩盘、盆、壶、罐等器皿,以及小型的三彩人物和动物塑像等。与墓葬中所见的唐三彩俑相比,白居易故居遗址所出的更加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图片
白居易宅院出土生活器具  (三彩在右上)。来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佛寺遗址也是发现唐三彩数量比较多的地点。
在陕西省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地宫遗址中出土6件三彩器,其中三彩盘3件、三彩南瓜1件、护法狮子2件。三件三彩盘就摆放在舍利宝帐前,中间那件盘中置一个三彩南瓜,显然属于供奉性质。两件三彩狮子则分居石门两边,似在守护佛祖舍利。
 

昙花一现

 
安史之乱后,墓葬中唐三彩数量骤减,俑类基本消失,只在少数墓葬中发现有罐、盆、执壶等生活用器。
唐三彩尤其是俑类,在这一时期没落,成为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艺术瑰宝。
在此之后,“辽三彩”和“宋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衣钵,三者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