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江南织造”?

字号:T|T
2023-06-15 09:47 来源:吴文化博物馆

      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时,读者们不光会被宝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吸引,也会被书中描写的饮食器用、装饰陈设之精细所折服。如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借黛玉之眼,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穿着进行了细致描绘。王熙凤进门时: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而宝玉初登场时: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不仅凸显出贾府的大富大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二人的个性差别。

      此外,第十五回宝玉见北静王、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等段落,也对服装的款式、颜色、面料乃至纺织技法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描写。

图片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来源/87版电视剧《红楼梦》截图

      作者曹雪芹在服饰、纺织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如此深厚,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家世。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曹玺子曹寅,以及曹寅子曹颙、曹頫(原为曹寅之侄,后过继给曹寅为子),三代四人,稳坐江宁织造一职长达六十余年。“织造”是清代内务府下属的业务部门,专门制作皇室穿用的各类服饰,提供绫罗绸缎等高级纺织品,可谓专属皇室的服饰公司。雪芹生长在织造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自是对各类高级服装的形制与纺织原材料熟稔于心。

     除了江宁织造,清政府在江南地区设立的织造局还有苏州、杭州两处,统称“江南三织造”。

     三织造之所以位于此三地,有着深厚的历史与社会经济原因。南宋以来,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植桑养蚕及相关产业发达,充足的原料使得丝织品的生产和交易逐渐集中于江南,丝绸贸易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蚕桑业发展。苏州府辖的震泽、盛泽,湖州府辖的双林、菱湖等地,均成为丝绸集散和纺织技术的中心,“吴丝衣天下”已为当时所公认。官营丝织手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机构,也顺理成章地设置在江南,以充分利用产业基础与产业优势。

图片
《姑苏繁华图》(局部)。作者/(清)徐扬,来源/辽宁省博物馆藏

      店招上可见“老紬行”“崇明大布”等字样,体现当时苏州纺织及相关产业的发达。

     在清代,江南三织造几乎承办了清王朝所需的全部丝绸精品。举凡帝后王公穿用的袍服、赏赐百官及外国使节的绫罗绸缎、庆典仪式时装饰用的织物,乃至祭祀天地祖宗所需的制帛、封爵的诰轴、校尉的驾衣、军士的绵甲等,几乎无不由三织造供应。

      在供应的具体品种上,三织造又有些许不同:江宁织造主要织造大红缎匹、制帛、各色驾衣等。杭州织造主要承办纺丝、绫、杭细、各色丝线和长短不一的画绢。苏州织造拥有专门的缂丝工场,主要承办缂丝、缂织书画、各类绣活、已织绣成型的半成品衣料,并采买各类布匹。

图片

清 青缎地绣云蟒纹方补,苏州丝绸博物馆藏。来源/作者自摄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还有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日,皇帝下旨要求上用衣服在苏州绣做的记录。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大量清代皇室成员穿用的绣花成衣及刺绣半成品衣料,绝大部分为苏州工匠所绣,只有极少数的广绣、京绣、湘绣,均是逢年过节地方大员进贡的地方特产。

      另外,随着人身材的变化、对服装需求的变化,原本合身的衣服会出现不适穿的情况。宫廷中的织绣产品使用时间久了,也难免陈旧。因此,苏州织造除了不断向宫廷供应新产品,还负责对宫中原有的织绣产品进行改造,例如将袍服加长或改宽,将陈旧绣品收拾见新等。

图片
清 四合如意人物花卉彩绣领饰,苏州丝绸博物馆藏。来源/作者自摄

      精细高级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背后,往往是细致的专业分工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江南三织造也不例外。织造局内部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相当严苛,要求工匠依照比民间更加精美繁复的花色品种和高于民间丝织品的质量水平进行织造。丝织品的花色图案,有许多为内务府广储司所辖缎库、茶库拟定,代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设计思想;最终织出的缎匹“务要经纬匀停,阔长合式,花样精巧,颜色鲜明”。

      织造局内的工匠职责分明。以苏州织局为例,局内工匠分为高手、管工、经纬、花本、催料、挑花匠、倒花匠、画匠、花素机匠等若干类。从原料染色、图案设计,到最后上机织成,每个步骤都建立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出现劣质产品,就一道道工序上溯,直到责任源头。“经纬不细净,缺乏料作,致误织挽,责在管事;颜色不鲜明,责在染房;织造稀松,丈尺短小,错配颜色,责在织匠”。还会依照产品质量高低,给予工匠相应的赏罚。“织挽精美者,立赏银牌一面。造作不堪者,责治示惩。”如果产品质量长期不合格,多次“造作不堪”,就只能按规逐出织局,让工匠另谋高就了。

      但实际上,江南三织造生产和采办的各色布匹,进贡宫廷之前,最终在匹料机头织出的,还是织造局最高级管理人员的名字,如“苏州织造臣毓秀”等。清廷一旦对某种布匹的质量不满,板子可是直接打在织造大臣身上。

图片

月白地织正万字织银缎上的“苏州织造臣毓秀”字样。来源/作者自摄

      在成衣制作方面,清代皇室成员和各等级官员穿用的服装,工艺复杂,耗资巨大,容不得半点瑕疵。根据清宫织造档案所登记的费用,一件以缂丝工艺或刺绣工艺制作的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000多两,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者10余人,往往耗时数年之久。民间纺织机构出于成本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一般不会承担此类任务,即使有心揽下这“瓷器活”,服装上的龙、凤等纹样也是禁止民间织造的。

      因此,这类差事,只能由集中了全国纺织技术精华、又由内务府管理的江南三织造承办。制作此类服饰时,先由宫内画师据《大清会典》绘出服饰小样,再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皇帝批准后,在小样上附圣谕黄笺,发往三织造。织造局严格按小样进行织造。织成的每件衣服上,都标有织造臣、织工及验收官员的姓名,同样是为了方便日后质检追责。

图片

皇帝冬朝袍小样,故宫博物院藏。来源/薛雁、徐铮《华夏纺织文明故事》

      高标准严要求,使得江南三织造的产品一时独步天下。例如绢,名目繁多,宽窄不一,在明时“四方皆尚之”,而清代织造局织绢“置机杼三人运梭,有阔至二丈者”,可以三人同时运梭,生产幅阔二丈(约7米)的绢。这么大的尺幅,对工匠的技术要求是极高的。不但每个人自己需要技术熟练,搭档之间还得默契配合。

     再如,明代苏州的海马、云鹤、宝相花、方胜等织锦,已经令名闻遐迩的蜀锦自惭形秽。到清代,苏州织造织出的锦,更是“精妙绝伦,殆人巧极而天工错矣”,又因纹饰清丽典雅,延续宋代风格,而被称为“宋锦”。

      宋锦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结构特征,被广泛运用于服饰和装裱。“三枚斜纹组织”的织造法,以及从缫丝、染色到上机织造长达20多道的生产工序和复杂工艺,使它的质地非常坚固,可以经受反复洗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颜色搭配上,宋锦的底色大多运用米黄、蓝灰、湖色等淡雅的颜色;主体纹饰的用色相对鲜艳醒目,分隔两类色彩的小花纹则起协调作用,多采用两种色调的中间色。在具体的装饰图案方面,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花卉、瑞草、杂宝、暗八仙等颜色、图案与复杂工艺所形成纹理的巧妙搭配,让宋锦形成了庄严美观、繁而不乱、古色古香的风格。

     也正是由于宋锦具有美观大方与相对经久耐用等优点,它博得了无数人的喜爱,被誉为“锦绣之冠”。其织造工艺也历经数百年,从清代的苏州织造一脉相传。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宋锦织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老的苏州织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以宋锦和其他精美的纺织品为载体,流传到今天。

      总之,江南三织造的建立与发展,立足于江南地区本就拥有的雄厚蚕桑丝织业基础,又对江南地区的纺织产业有直接影响。它通过汇集技艺娴熟的手工业者,提高丝织技术和改进花式品种,在服务宫廷的同时,也为江南地区丝织业的发展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促使江南地区在清代成为全国丝绸生产与加工的重心。而三织造所代表的拥有悠久历史的丝织工艺,和孜孜不怠、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更是通过一代代匠人、匠心而传承至今,依然焕发着耀眼夺目的光彩。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