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了吗?”“在路上了”,5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以下简称“十大精品”)终评汇报会于早高峰时段开启,与会代表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翘首以盼,终于,载着评委的车辆准时停在会议所在地。入围终评的33个项目单位代表拾级而上、陆续进入会场,为期一天的汇报会紧张而有序地开始了。
用情竭诚讲述 现场汇报引人入胜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9岁少年陈祥榕写在手上、写入心里的战斗誓言,他牺牲后,战友将誓言写在头盔上,继续前进。“革命先辈的伟大牺牲,现在军人的无私奉献,这些精神值得我们终身铭记和学习”,参观“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的中学生说。
笔挺的军装、洪亮的声音、感人的故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刘中刚说:“十年成就是重塑性的、革新性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以宏大的语言体系来建设。”为此,策展团队梳理新时代强军大事记16万字,辑录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照片1.1万余张;修改完善大纲8版、细目6版、版式稿18版,送省部级以上单位征求意见12轮,修改反馈意见231条……这才有了展现新时代革命军队的气魄和风采的展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精致的PPT画面,淡雅的青绿设色展厅,带着“何处是江南”的设问,杭州市临平区博物馆馆长吕芹娓娓道来的江南水乡文化故事,令人仿佛亲临诗意江南,感受到了南方小城的舒适与惬意、繁华与梦想。策展不易,在梳理3.1万余件馆藏文物,各类古旧文献资料5万余张,口述史文字35万字,临平区博物馆以“江南文献研究中心”为平台,搭建“江南文献数据库”,并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经过10余次专家论证后,形成立足临平、面向江南,科学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阐释体系。
“蔡馆,你记不记得我们策划这个展览的初心是因为爱美?”“是啊,黄馆,记得2020年12月14日,我在陈家祠首次目睹番禺神楼的真容,当时就被震惊了,它是那么大气恢弘,当时就萌生了要把它搬来深圳的想法”,以聊天记录截屏展现两馆联合布展的缘起,辅之以策展过程视频,深圳博物馆副馆长蔡惠尧、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的汇报以一问一答的幽默方式呈现了“金木交辉——岭南金漆木雕、描金漆绘精品展”的前因后果。
踏石留痕,时间总会定格下一些历史瞬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展”展厅内,有这么一件短皮军大衣,上面有着269块补丁,这是20世纪50年代军垦战士穿过的军大衣。当时为迅速改变新疆工业落后面貌,驻疆人民解放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国家拨付给他们的军费作为建设资金,广大指战员把自己的津贴投入合作社,并节约菜金、粮食和衣帽鞋袜,累计每人每年节约90余元投入新疆的现代工业建设。这件军大衣,是军垦人不求索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见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馆长甘霖说:“成立近7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忠诚履行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富有特色的民歌演唱、别具一格的方言味道讲述、评委严谨严肃又不失温情的提问、汇报中此起彼伏的笑声中,历时整整一天的汇报圆满结束,有些疲惫,更有些意犹未尽。
5月17日,15位来自博物馆、科研院所、高校、新闻媒体以及主办单位的评委,根据《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办法(2023修订)》,通过审阅入围终评项目申报材料、结合现场汇报情况和综合评议,实名投票选出本届“十大精品”精品奖10项、特别奖3项、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2项、优胜奖14项、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4项报国家文物局审核。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公证处进行了现场公证。
5月18日,推介结果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福建博物院揭晓。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宣布推介项目名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等领导为推介项目颁发证书。
扎实的学术研究,精心遴选的具有代表性、故事性、反映展览主题的文物与展品,均是展览不可或缺的基础。援古证今,以文物彰显历史的厚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背后凝聚着博物馆人无数个日夜的辛苦付出。
“溯源千载,俯察古今。”辽宁省博物馆的“和合中国”展览立意深邃,将22家博物馆的400余件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珍品文物汇聚一堂,通过“和合”文化主题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阐释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和合”对文化传承与涵养中增强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展览来参加‘十大精品’的推介呢?此次入围的33个展览中,‘侵华日军第一〇〇部队细菌战罪证陈列’题材是特殊的、冷门的,其他32个展览从主题到内容都与真、善、美有关,而我们的展览主题是揭露战争罪行的,内容与假、丑、恶有关,但通过这样的展览,能够揭秘侵华日军第一〇〇部队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和使用生物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引发人们对生物战可能威胁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伪满皇宫博物院院长王志强在汇报中介绍。
作为实证类展览,“侵华日军第一〇〇部队细菌战罪证陈列”中使用了大量的文献档案,包括从美国征集到的炭疽菌A报告、鼻疽菌G报告。为了确保展品在展览中处于最合适的位置,邀请细菌战研究专家、军史专家以及解放军兽医研究所的生物学教授,针对每一件展品,进行反复论证。
近年,中国考古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让文物活起来”也成了考古学界和考古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考古博物馆成为公众考古的新场域。“考古圣地·华章陕西——陕西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以考古遗存为着眼点,立足陕西,以考古学科发展史和考古学理论、成果解读、文保理念和技术为展示主题,缩影中国考古的辉煌成就,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
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表示,展览聚焦“考古学科”,全面阐释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基础理论、多学科综合考古的方法,揭示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的过程及研究成果;以考古遗存为着眼点,依托138个考古发掘项目,体现考古现场还原、遗物组合的原真性、科学性;开创“以研究为主导、以标本为对象”的考古学科陈列展览新模式;创新运用“多维考古体验+博物馆传播理念”,让文物活起来,转译考古专业知识,搭建从专业学科领域到公众知识普及的桥梁,开启公众考古新范式。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在汇报中说,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展示文明交流互鉴成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深层次合作而特别策划的“焦点——18至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中国外销画”藏品系列近20年征集和研究成果的首次集结展出。
展览以艺术全球化的视角构建开放式话题讨论的焦点,通过钩沉众多被人遗忘的无名画家所从事的中外艺术交流活动,讲述中国外销画是全球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从画艺、画技、画材三个维度,呈现18至19世纪的中外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相互借鉴、相互启迪、相互调适,共同绘制具有“中国风”审美情趣的绘画作品,从而开创了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以小切口,大视野的方式,通过展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梳理获奖的33个展览项目,可以发现:获奖展览共同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与特点。
第一,政治站位高。荣获特别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西藏博物馆基本陈列——西藏历史与文化、民俗展”“新疆历史文物展”体现了边疆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璀璨成就,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风采。“南国烽烟举红旗——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历史陈列展”展现了艰苦卓绝环境下的革命精神,是一次精神洗礼。这些展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国家大局服务,深刻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动展现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成为新时代展览的重要特点。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纯粹江南 技忆苏州——苏州博物馆西馆基本陈列”“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寻·虎——小鸟虎儿童主题展”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整合、数字赋能,社教活动、文创产品、虚拟展览遍地开花,连接线上与线下,博物馆社会功能各方面均有所提升。为提高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培育人民文化生活新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选题策划精、学术研究深、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获奖展览无不体现出这些特色。同时,在大型馆不断创新、保持高水准的同时,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博物馆以及中小博物馆正在迎头赶上,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除三个民族地区博物馆获特别奖外,贵州、青海地区博物馆获优胜奖,宜宾市、中山市的博物馆也展现不俗实力,来自临平区、大余县的两个县级馆更是斩获精品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业务之一,是博物馆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为加强优秀展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全国博物馆展陈水平,国家文物局于1997年启动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组织开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后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0届。在激发全国博物馆的进取意识和创新活力,促进博物馆陈列展览高质量发展、引领博物馆面向社会奉献大众、扩大博物馆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备受文博系统内外瞩目,品牌效应突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活动推介的展览项目题材多样、特色鲜明,在主题立意、内容研究、展陈水平、技术手段、公众评价等方面亮点突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导向,反映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本届评委表示,“从获奖展览中可以看到五大能力的提升:不一般的策划能力、不寻常的转化能力、与众不同的审美能力、不凡的呈现能力、了不起的传播能力。这些都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十大精品’推介活动历久弥新的价值所在。”
推介活动开展以来,传播方式与时俱进,传统的报纸宣传、网站报道、微信平台转发,现场直播、视频采访等等,多手段传播多渠道传播,令推介活动走出文博象牙塔、走进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本届活动终评汇报会由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平台、国家文物局微博、文物之声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全程直播,观看量超过500万。学习强国平台还在首页专门为本届活动开设了专题,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未来,推介活动主办单位将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时代脉搏,牢牢坚持“行业品牌、专业评价”的特色定位和“公平、公正、公开”的推介原则,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权威性和导向性,进一步扩大推介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进陈列展览专业化与大众化、精品化与特色化有机结合,持续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