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基本陈列在时代变迁中的再突破——“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续写永不褪色的经典

字号:T|T
2023-05-11 18:28 来源:博物院

导   读: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的帛书、帛画、简牍、丝织品、漆木器、乐器、动植物标本、竹器、陶器、兵器等,在展现西汉初年经济、天文、地理、历史、艺术、医学、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发掘出土以来,就受到极大重视。其陈列亦备受世人关注,为适应时代发展曾进行多次改陈。2017年底,湖南省博物馆(今湖南博物院)推出“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通过文字叙事、形象叙事、景观叙事将博物馆建筑、展品、观众有机组合在一起,以其前卫、个性、丰富的展览表现续写经典之作。

一、建筑空间与展示空间的完美契合

      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受到已有建筑空间的制约,因此,针对基本陈列,博物馆有必要在场馆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让展馆建筑设计、展览内容设计和展厅形式设计同步进行,以便基本陈列形式设计中需要建筑空间允许和配合的陈列展示形式得以顺利实施。作为湖南博物院基本陈列之一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此番升级改造伴随着场馆的改扩建工程,这就为建筑空间与陈列展示空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新馆共设计了三层展厅,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中的四个单元分置于三层。展览始终以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轪侯利苍一家的生活为主线。第一单元“惊世发掘”为观众讲述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情况及深远影响;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还原轪侯一家衣食起居的物质生活;第三单元“简帛典藏”,试图向观众展示轪侯一家的文化素养与精神生活;第四单元“永生之梦”,引领观众理解轪侯家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汉代人的不死观念和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图1)。

图片

图1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观展路线图

      在展览叙事性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马王堆汉墓所代表的汉初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及在科技、思想、艺术等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成就,让观众得以了解汉代社会生死轮回间不灭的精神信仰。

      其中,对辛追墓墓坑1∶1的等比例复原贯穿了三层展厅空间,直观呈现墓坑情况。墓坑底部、位于一楼的井椁则正好处在整个新馆建筑的中心位置,不仅凸显出马王堆汉墓在湖南博物院的代表性地位,而且还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看到井椁的四个边厢和中间棺室的机会,帮助观众建立起对马王堆汉墓墓葬结构的直观认知(图2)。从“墓坑顶部”转入二层四重套棺展厅的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借助墓坑一旁的扶梯观察墓坑与椁室的侧面结构,而且深灰色的静谧空间也能让观众安静下来仔细品味套棺的彩绘之美,并为接下来观瞻辛追遗体做铺垫(图3)。辛追遗体的俯视陈列方式,无疑是建筑空间设计伊始就已经考虑在内的展厅陈列方案。

图片

图2 贯穿三层展厅空间的1∶1复原辛追墓墓坑

图片

图3 位于博物馆二层的四重套棺展厅

      湖南博物院新馆建设中非常巧妙地保有了1999年馆舍中的外墙立柱与场馆西侧建筑立面。这样一种将建筑、内容、形式设计,甚至博物馆历史、记忆,有机结合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极具启发性的尝试。好的博物馆建筑,不仅是外观的艺术化,更要求建筑空间能够满足陈列展示的个性化需求,甚至能够引领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的创新。这些对惯常博物馆建筑空间极具挑战性的设计,是在继承此前两版“马王堆基本陈列”基础上的再突破,是珍视既往展览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创新。

二、文字、形象、景观叙事的递进

      与对“博物馆物”的运用博物馆的首要目的是教育,所以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展品信息和展览目的能否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这不仅代表着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水平,还体现着博物馆解读、诠释研究成果的能力。

      历史文物类展览通常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且大多停留在“以物释文”的单一文字叙事阶段,展品之间常常缺少应有的组合与搭配。不仅文字叙事框架是单一的,而且服务于这一叙事模式的藏品,所展现出的展品秩序也呈现出同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展品的故事性与艺术性,也使展厅空间缺少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于展览信息的接收,更遑论在展览中实现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交流。

      马王堆汉墓保存完整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为展览的搭建提供了丰富的“博物馆物”的资源。随时代发展更迭的几版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在展览叙事上,不仅非常清晰地呈现出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物”的认知与运用,也或多或少揭示出对博物馆中“人与物”关系的考量。

     随着马王堆一号汉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迫切要求新建一座以保护出土文物安全为主要功能兼具对外展示功能的文物库房。1973年5月,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库房(陈列馆)动工。1974年7月,最早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对外开放。地下二层的库房陈列辛追遗体。地上一层按质地、种类陈列各式文物及相关考古发掘图片,地上二层为库房。展览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叙事为主,侧重于展现单件展品的物理信息。这种“库展结合”的展览陈列模式,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中国博物馆早期从业人员对博物馆陈列及博物馆藏品库房概念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于早期博物学式的开放标本陈列室的状态。

     随着博物馆藏品数量的增加,建筑规模的扩大,以及博物馆陈列教育功能的日渐发展,“库展结合”的陈列模式逐渐从中国博物馆界淡出。2003年“马王堆汉墓陈列”开始用形象叙事取代单一的文字叙事,在传统考古学方法的基础上对展览的组织方式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将展览分为四部分。展览中选用的众多藏品不再仅仅作为独立的展品,而是作为轪侯一家生活与文化的物证被组合起来,以一种更加生活化、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出主题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陈列设计着重将汉代文化的整体美学特征与马王堆汉墓文物中的具体纹样结合起来,使陈列在造型艺术语言上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并散发出与马王堆汉墓的文化特质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最新改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首先借由文字叙事,对展品的基本信息,诸如文物名称、尺寸、用途、特点,进行了简洁清晰而又客观的表述。其次,利用形象叙事而非单纯依托文字来传达信息,如利用辛追墓套棺中众多神兽弹奏乐器的形象,生动、清晰而又不失准确地传递展品信息(图4)。此外,为适应观众深入探析文物的需求,并方便专业人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展览借助多媒体信息手段,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展品解读。如展览中漆盘狸猫图案的动画展示(图5)、帛书《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的虚拟球幕演示、马王堆简帛阅览区的触摸屏互动装置、T形帛画的局部分解视频,都利用形象叙事实现了展品信息的深层传递。这些延展性的形象叙事项目,或独辟区域或移动式参观,没有安排在主要参观流线上,有效避免了参观主线上的观众拥堵,因而,展览的整体流畅度并未受到影响。

图片

图4 乐器展示中借用辛追墓套棺中

的神兽弹琴形象

图片

图5 展览中关于漆盘狸猫图案的动画短片

      文字的简洁明了、图示的清晰准确、多媒体信息手段的介入,“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有意识地通过组织形象与引导视觉体验来推动其叙事,层层递进地解读展品。从提供基本信息到发散性解读,扩展的不仅仅是展品的内涵和外延,还有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性与影响力。这些展品解读的“图示化”“形象化”倾向,不仅适应当下读图时代的需求,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而且体现了博物馆的释展能力,显示出博物馆更加重视与观众的沟通交流。

      不仅如此,“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还进一步引入了空间叙事、景观叙事,通过对同类文物的阵列式展示与相关文物的组合、搭配,以及按照叙事意图摆放的展柜,在“生活与艺术”单元中,营造出利苍一家生活的三个独立景观叙事空间:“千金之家”“君幸食”“衣被锦绣”。以“君幸食”部分为例,首先通过对食材、食器、食谱的集中展示,呈现出利苍一家的食物之丰、食器之美与食法之精,再现了轪侯家美食配美器的精致生活。随后,又以阵列式文物组群,为观众营造出“分餐而食”的汉代生活场景(图6)。

图片

图6 展览中关于“君幸食”部分的景观叙事空间

      在景观叙事阶段,场景复原已不再是帮助观众理解展览信息的辅助展陈手段,而是成了展厅整体景观化改造的方向。根据对传世文献与考古发掘相结合的具体研究,对文物进行重新组合、搭配,打破了文字和形象叙事中以“叙述为经,图像为释”的惯例,通过场景复原组织展品分类,将叙事进一步引向体验。

      展览维度的增加,无疑会丰盈和充实文物的内涵,每一件按照叙事意图陈列组合的文物,都在它所处的空间序列上,更系统、更充分地讲述属于它们的故事。这样一种空间的营建,通过对同种文物的阵列式、群体性呈现,增加了藏品的“出镜率”(图7),并通过大场景的构筑烘托展厅氛围,实现对文物历史原境与艺术语境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不同于“复原陈列”中对历史场景的简单还原与搭建,它以一种更符合当代审美,且又不摒弃原始语境的叙事空间,重构着历史。

图片

图7 阵列式陈设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
 

三、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配合

输出“情绪价值”

      博物馆展览的定位和观众对该展的期待始终是动态发展的,马王堆汉墓文物自出土以来,能在如此长的时段内和如此高的展出频率下,保持如此持久与强悍的生命力,确实令人赞叹。2017年版“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已经开幕多年,随时间推移而丝毫不见“老态”的生命能量到底来自何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2000年7月,在《中国博物馆》杂志和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博物馆陈列总体设计”研讨会上,曾掀起了一场关于展览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大讨论,揭示出内容与形式设计在一场展览中相互成全、彼此激发的微妙关系,这对我们今天理解“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仍有指导意义。除建筑空间与展览空间的总体设计思路及多元叙事相结合外,最新改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还为每一位观众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博物馆体验与最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旨在内容上提高观众的认知,也强调在形式设计上刺激观众的感官以提升其在博物馆中的体验,毕竟艺术的欣赏既是受教育的体验,也是感官的体验。

      马王堆汉墓发掘40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王堆汉墓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共出版关于马王堆汉墓研究的人文、自然科学著作有300多种。在学术研究与内容设计不断深入的基础上,需要形式设计的进一步提升,才能带动一场展览向经典化迈进。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整体色调、展题背板、展台底衬等无一例外都采用汉代流行的黑、黄、红三色(图8),这就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吻合了马王堆汉墓的时代特征,并通过展厅整体色调的把握,给予了观众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认知。展览的形式设计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也突出了展品的个性化特征,诸如根据文物的特征和展陈需要,量身定做了不同的展柜和众多个性化的展托,展品或平放、斜放、嵌入、悬挂,或以阵列式的文物组出现,或以独立展柜亮相,展托的选用与展品的功能表现相结合。围绕展品的辅助设计,简洁明快又不失现代感,凸显了展品特色,并在形式设计中引入诸多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方式。因为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漆木器、丝织品等对光线非常敏感的文物,所以展厅整体光线偏暗,再配以黑、红色的展览基调,颇有一种“剧场感”。展览的形式设计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常规灯光之外加入诸多极具舞台效果的灯光设计,尤以“千金之家”部分对“歌舞奏乐俑文物组”的展现令人难忘(图9、图10)。

图片

图8 展厅整体色调的选择围绕黑、红展开

图片

图9 歌舞奏乐俑文物组展示过程中的剧场化效果

图片

图10 歌舞奏乐俑文物组中的歌唱俑

      展陈设计师在陈列方案上做出的决定,不能是简单重复,也不能是天马行空。辛追墓墓坑等比例复原部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影像展示,通过声、光、电赋予了展览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影像采用了3D mapping与墓坑空间相结合的艺术渲染手法,以辛追墓坑为背景板,投射以在漆棺、T形帛画等文物中出现的元素,并与极具神秘色彩的背景音乐相配合,实现了历史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统一,不仅勾勒出了汉代人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和他们对永生之梦的追求,也让我们更加期待在未来的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科技能够碰撞出更多精彩的火花(图11)。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拓宽了展陈设计的能量边界,其所能提供的全方位感官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观众的观展情绪,输出了极强的“情绪价值”。

图片

图11 以辛追墓坑为背景板,采用3D mapping技术投射以漆棺、T形帛画文物元素

      展览最后,当四周灯灭,所有的繁华幻化为漫天散落的星星时,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就在一切归于静寂的那刻打开了,辛追就躺在前世与今生的交界处,等待着所有后世子孙的朝拜。

      2017年改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的成功,一方面归功于时代发展所带来的科技进步,众多新手段的介入,丰富了展览的艺术表现,扩充了展览表达想象的边界;另一方面,参展文物的选择、文物解读方式的多样、展厅空间的营造,无不体现着40余年来马王堆汉墓研究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近些年国内博物馆展览理念的更新。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2003年“马王堆汉墓陈列”,以及众多以长沙马王堆汉墓为主要展示内容的临时展览、巡回展览、对外交流展,对这一展览主题的不断深入与历练,奠定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成功的基石。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