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圣杯屿沉船2021年调查收获与初步认识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
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
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东南部古雷半岛东侧的圣杯屿海域,北距漳州市约82公里,南距广东汕头南澳岛约65公里。该海域是古代南北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同时由于暗礁丛生,海况复杂,也是一处历史性海难多发区。
2011年,该遗址因遭受不法分子盗捞被发现;2013-2014年,福建博物院联合漳州市文物部门首次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确认了沉船的位置,并对缴获文物进行了初步整理;2020年底,该遗址再次遭受盗捞。为摸清遗址保存状况,2021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结合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进阶培训班实习,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现将收获与初步认识简要介绍如下。
一 沉船遗址概况
沉船遗址位于古雷半岛与圣杯屿之间南侧一条东北-西南向海底冲沟东南边缘的一个凹坑处,水深约27-31米,东侧紧邻菜屿航道,东北距圣杯屿约200米,西侧距岸滩仅500米左右。
目前发现的水下堆积主要为船载的瓷器和木质船体。瓷器散落在沉船遗址周边,核心区域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沉船船体艏西北艉东南,约310°,暴露部分残长13.07米,残宽3.7米,在船体中部发现桅座1个,残存隔舱板6道,其中桅座北侧4道,南侧3道,隔舱板厚度约8厘米,舱宽一般为1.5米-1.7米〔图一〕。
〔图一〕 圣杯屿沉船遗址核心区平剖面图
二 出水遗物
本次调查采集出水文物标本696件,除几件散落船板和一件酱釉罐残片外,其余皆为龙泉青瓷。这些青瓷器类相对单一,多成批集中出现,主要器形包括碗、盘、碟、盏、洗、钵、香炉和高足杯,现分类简要介绍如下:
1. 碗
碗类器物发现最多,依器型大小分为大碗、碗和小碗三类。碗类器物造型以侈口居多,还有少量的敞口和花口。胎色泛灰、灰白或灰黄,有生烧或火候不均的现象。釉色多泛青白、青灰或青黄,内壁多施满釉。素面较少,常见刻划、模印技法,部分器物刻划与模印技法并用。刻划常见纹饰有卷草、篦线、莲瓣、变体回纹等,模印常见纹饰有折枝菊花、茶花、牡丹、莲花、八宝纹等。
标本21ZS采:43,青瓷大碗,可复原。敞口,深斜弧腹,圈足,内底内凹,外底中心有乳突。灰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灰。内施满釉,外施釉至足,外底露胎,釉面有冰裂纹。内中腹刻划卷草纹,内底刻一周弦纹,外上腹刻变体回纹,外中腹刻划双线莲瓣纹,下接两道弦纹,外下腹刻三道弦纹。口径19.2厘米、足径5厘米、高8.3厘米〔图二,图十八:1〕。
〔图二〕 青瓷大碗 (21ZS采:43)
标本21ZS采:79,青瓷印花碗,可复原。花口外侈,下腹弧收,圈足,足端斜削。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满釉,外施釉至足,外底露胎,部分流釉至圈足内。内腹部模印缠枝牡丹,其上接一圈草叶纹,内底模印荷花,外上腹刻四道弦纹,其下刻划菊瓣纹。外腹胎壁轮旋痕较为明显。口径16.2厘米、足径6.3厘米、高5.9厘米〔图三,图十八:2〕。
〔图三〕 青瓷印花碗 (21ZS采:79)
标本21ZS①:5,青瓷小碗,完整。侈口,斜弧腹,下腹鼓收,圈足,足端斜削。胎色灰白,胎质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口径13.2厘米、足径4.7厘米、高5.5厘米〔图四〕。
〔图四〕 青瓷小碗 (21ZS①:5)
2. 盘
盘类器物发现数量仅次于碗,依据器型大小也分大盘、盘和小盘三类。盘类器物造型较多,有敞口、侈口、葵口、折沿等,其胎体特征与碗类器物相似,但装饰特征略有差异。
标本21ZS采:436,青瓷敞口大盘,可复原。敞口微敛,斜弧腹,宽圈足,足端斜削。内底微上凸。灰胎,胎质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黄。内下腹刻单圈弦纹,内底模印折枝花卉纹。口径26.2厘米、足径22.5厘米、高6.4厘米〔图五〕。
〔图五〕 青瓷敞口大盘 (21ZS采:436)
标本21ZS采:14,青瓷折沿龙纹大盘,可复原。圆唇微上翘,宽折沿,斜弧腹,圈足,足内墙内倾。内底微上凹。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青黄,内外满釉,外底涩圈刮釉。内底印龙纹,外壁刻划菊瓣纹。口径34.9厘米、足径12.7厘米、高6.8厘米〔图六,图十八:3〕。
〔图六〕 青瓷折沿龙纹大盘 (21ZS采:14)
标本21ZS采:34,青瓷盘,可复原。撇口,斜弧腹,圈足。灰胎,胎质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绿。内口、下腹刻一圈弦纹,内腹部刻卷草纹,内底心印菊花纹。外口部刻变体回纹,中腹刻多线莲瓣纹,纹饰草率、写意。口径19.4厘米、足径6.8厘米、高4.5厘米〔图七,图十八:4〕。
〔图七〕 青瓷盘 (21ZS采:34)
标本21ZS采:24,青瓷小盘,可复原。圆唇,敞口微敛,浅弧腹略鼓,内底较平且外缘浅削一周,圈足,足端斜削。灰白胎,胎质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灰,内满釉,外施釉至足,外底露胎,釉下开冰裂纹。内底印折枝花卉纹,外口部刻一周弦纹。口径15.7厘米、足径9.1厘米、高3.3厘米〔图八,图十八:5〕。
〔图八〕 青瓷小盘 (21ZS采:24)
标本21ZS采:368,青瓷印花盘,完整。葵口外侈,斜弧腹,圈足,足端斜削。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黄,内满釉,外施釉至足,外底露胎。内中腹印一圈花草纹,内下腹印一圈展开的莲、菊花卉纹,内底心印花卉纹。外腹刻菊瓣纹。口径16.7厘米、足径6.8厘米、高4.2厘米〔图九,图十八:6〕。
〔图九〕 青瓷印花盘 (21ZS采:368)
3. 盏
盏类器物造型相对较为单一,多为敞口或敞口微敛,弧腹,小圈足,外底心乳突。装饰以素面居多,少量外壁刻划莲瓣纹。
标本21ZS采:190,青瓷盏,完整。敞口微敛,斜弧腹,小圈足。内底下凹,外底心乳突。灰白胎,胎质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黄,内满釉,外施釉至圈足。内外腹壁胎体轮旋痕明显。口径9.8厘米、足径3厘米、高4厘米〔图十,图十八:7〕。
〔图十〕 青瓷盏 (21ZS采:190)
4. 碟
碟类器物造型分为敞口器和折沿器两类,装饰方面流行刻划及模印技法,见有模印双鱼纹装饰。
标本21ZS采:23,青瓷敞口碟,可复原。敞口微敛,浅斜弧腹,内底宽平,宽圈足,外足端斜削一周,外底内缘斜削。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灰,内施满釉,外施釉至足端,部分流釉至圈足内,釉面布有开片。内底印折枝花卉纹。口径12.2厘米、足径6.8厘米、高2.6厘米〔图十一,图十八:8〕。
〔图十一〕 青瓷敞口碟 (21ZS采:23)
标本21ZS采:52,青瓷折沿碟,完整。折沿,斜弧腹,下腹平收,圈足,外底内足墙弧收。灰白胎,胎质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满釉,外施釉至圈足,外底露胎。内底印双鱼纹。口径12.2厘米、足径5.9厘米、高3.2厘米〔图十二,图十八:9〕。
〔图十二〕 折沿碟 (21ZS采:52)
5. 钵
发现较少,均为敞口,斜弧腹,卧足,内底心模印折枝花卉纹。
标本21ZS采:331,青瓷钵,可复原。敞口,斜弧腹,下腹弧收,卧足。灰白胎,胎质较疏松。施青釉,釉色泛青绿,内满釉,外施釉至足。内底心模印折枝花卉纹。内腹釉面遭侵蚀,外底内粘有窑渣。口径12.6厘米、底径6.6厘米、高4.3厘米〔图十三,图十八:10〕。
〔图十三〕 青瓷钵(21ZS采:331)
6. 洗
洗类器物造型为撇口,宽折沿,斜弧腹。灰白胎,外施釉至圈足,外底露胎。有素面与外腹刻划莲瓣纹两种装饰。
标本21ZST1011②:57,青瓷素面折沿洗,完整。圆唇上翘,撇口,宽折沿,斜弧腹,内底宽平,矮圈足,足端斜削。灰白胎。内满釉,外施釉至圈足,外底露胎。釉面布有气泡。口径19.1厘米、足径7厘米、高4.7厘米〔图十四〕。
〔图十四〕 青瓷素面折沿洗 (21ZST1011②:57)
标本21ZS采:64,青瓷莲瓣腹纹折沿洗,可复原。圆唇,撇口,宽折沿,斜弧腹,矮圈足,内底心上凸,足端斜削。灰白胎,胎体淘洗不精。施青釉,釉色泛青灰,内施满釉,外施釉至圈足,部分流釉至圈足内。外壁刻划莲瓣纹。口径19.4厘米、足径7厘米、高4.3厘米〔图十五,图十八:11〕。
〔图十五〕 青瓷莲瓣腹纹折沿洗 (21ZS采:64)
7. 高足杯
高足杯类器物造型单一,为侈口,斜弧腹或稍圆,高圈足外撇。灰白胎,施青釉,釉色泛青黄或青灰。装饰方面以印花为主。
标本21ZS采:234,青瓷高足杯,完整。侈口,斜弧腹,喇叭形高圈足,足端斜削。灰白胎,胎质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黄。内外满釉,仅足端刮釉。内下腹刻双圈弦纹,内底心印花卉纹。外底内轮坯痕明显。口径12.1厘米、足径3.9厘米、高8.2厘米〔图十六,图十八:12〕。
〔图十六〕 青瓷高足杯 (21ZS采:234)
8. 香炉
香炉类器物造型也比较单一,为敛口内折,下腹折收,小圈足,腹部饰弦纹,腹下有贴塑悬空蹄足3个。
标本21ZS采:235,青瓷香炉,可复原。敛口内折,平沿,至底端折而斜直内收,小圈足,外底心乳突。灰白胎,胎质较致密。施青釉,釉色泛青白,内施釉至上腹,部分内下腹及内底露胎,外施釉至足。外腹部印三周弦纹。腹部凸起处刻双圈弦纹。外下腹转折处贴塑三个蹄形足,足底凌空。口径9.7厘米、足径4.4厘米、高4.6厘米〔图十七,图十八:13〕。
〔图十七〕 青瓷香炉 (21ZS采:235)
〔图十八〕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瓷器线绘图
三 初步认识
1. 出水瓷器的工艺特征及其产地分析
圣杯屿沉船出水瓷器器胎整体较为粗糙,系轮坯成型,器胎内外壁多见有轮旋痕。瓷器剖面所见胎体淘洗不甚精细,偶见颗粒状杂质,胎色总体泛灰或灰白,生烧或温度不佳者胎色常泛灰黄或灰红。施青釉,釉色依烧成温度变化,泛青灰或青黄者居多,多施满釉,外施釉多至足部,外底多露胎。装饰技法以模印居多,次为刻划,少见贴塑,常见有单面刻划、双面刻划加内底模印、单内底模印等几种装饰方式。
从胎釉、装饰等特征来看,圣杯屿沉船所出水的瓷器与龙泉东区的横山周窑址、源口窑址群和大白岸窑址群元代晚期出土的瓷器相似度较大。例如圣杯屿沉船出水的内腹刻划卷草、外上腹部刻变体回纹、下腹刻莲瓣纹的碗与大白岸窑址群的六型Ⅲ式碗相同,与源口窑址群六型Ⅱ式碗、Ⅰ式碗在造型及装饰特征上较为一致,花口印花碗与源口窑址群五型Ⅲ式碗器型类似,高足杯与源口窑址群Ⅱ式类似,弦纹炉与横山周窑有同类品发现等。总体风格上,圣杯屿沉船出水瓷器与源口窑遗址群产品更加相似。
2. 沉船年代分析
本次调查未在沉船出水遗物中发现具有明确纪年的器物,但是可以通过对比已知沉船、遗址、窑址及纪年墓葬资料进行年代推断,同时,船体木材的测年数据也可以提供一定参考。圣杯屿沉船出水器物与龙泉东区产品主要在第三期晚段特征相似,即器物釉色多青灰、青黄或青绿,器物整体的器坯修制较为草率,拉坯、轮旋痕迹明显,圈足挖足不一,修足草率,外下腹或外底常见有刀坯痕迹,刻划、模印等纹饰构图不一,构图较呆板,纹饰常模糊不清。根据发掘者研究,第三期七段应该为元代晚期至末期。此外,类似的划花、印花碗还见于元代中晚期的大练岛沉船、新安沉船、漳浦菜屿沉船和马来西亚玉龙号沉船等。同时,采集船体木材的C14测年结果为1298-1404年。因此,初步推断圣杯屿沉船沉没时间为元代晚期。
3. 沉船属性及航线分析
经过梳理沉船遗址发现以来缴获和采集的出水遗物,圣杯屿沉船出水的瓷器皆为青瓷,器类包括碗、盘、碟、盏、钵、洗、高足杯和香炉,其中以碗、盘为大宗,同类器物批量出现,并且存在烧造变形、粘连和生烧等现象,在纹饰方面也比较随意、粗糙,刻划数量相对较少、印花数量更多,总体反映了一种追求生产规模和产量的现象。因此推测,该沉船应为专门从事龙泉青瓷运输的货船。
关于此船航线大体包括出海港、中间航线和目的地三部分。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鼓励海外贸易的政权,在广州、泉州、庆元、澉浦、杭州、温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尤其是1323年以后,官本船制度废止,民间海商全面放开,海外贸易迎来高峰。而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龙泉瓷器的外销也达到了顶峰。龙泉窑址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的上游。一般认为瓯江是龙泉瓷器外销的主要通道,而瓯江入海口的温州港成了龙泉瓷器运输的主要港口之一。此外,福州港、泉州港和庆元也是元代龙泉瓷器外销的重要港口。2022年温州朔门港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发现了多处宋元时期的码头遗址以及大量龙泉瓷片堆积。笔者前往调研,其中有些标本与圣杯屿沉船出水瓷器类似。结合圣杯屿沉船出水瓷器具备窑口单一的特点,加之元代晚期泉州港遭受兵祸,推测其出发港可能与温州港有关。
通过分析产品组合和沉船沉没位置,可以初步推测圣杯屿沉船的目的地。该沉船沉没于福建南部沿海,可以推断该船是沿海岸线自北往南行驶。该沉船出水瓷器组合为碗、盘、碟、盏、钵、洗、高足杯和香炉。其中口径超过30厘米的大盘在国内遗址、墓葬中发现不多,因此可以判断这些瓷器应该为外销产品。类似产品在我国西沙群岛、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都有发现,与东南亚发现的产品相似度更高,例如新加坡大学就藏有和圣杯屿沉船出水同类的香炉。综合考虑船只大小、船货及其组合等因素,推测其目的地可能在东南亚。
目前,圣杯屿沉船的具体航线尚不能完全确定。根据文献记载,宋代存在着从广州-占城-浡泥-麻逸-蒲端的航路,为传统的南洋航线;同时,还存在着从闽南港口出发,越过台湾海峡,直达菲律宾文莱的东洋新航线。地方志也记载:宋元以来漳浦海域南通汕头、广州,北通厦门、福州、温州、天津,东通台湾、澎湖。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刚好沉没于两条航线的交汇处,其具体航线尚难以推断。
四 结语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是我国元代晚期海上贸易的典型代表,也是近几年我国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发现。虽然该沉船遗址多次遭受盗捞,但是沉船船体尚有保存、堆积面貌单一、出水文物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圣杯屿沉船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将为探讨元代海外贸易、造船史和航海史提供新的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