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物革发〔2021〕25号)、《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和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的通知》(办革函〔2023〕295号)精神,笔者根据2020-2022年曾参与的国家文物局总体部署、陕西省文物局规划指导、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具体组织协调的“陕西省黄河流域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资料,结合高校教学教育特点,组建师生策展团队,尝试通过主题展览的方式将革命文物优质资源结合到高校“大思政课”教学教育实践中。4月21日,“寻觅散落的革命瑰宝——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成果展”在陕西师范大学顺利开幕,这是策展团队首次探索将革命文物资源与“大思政课”有机结合,旨在将革命文物考察成果展陈化、学术化和思政化,实现革命史料建设与展陈阐释相结合、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政相结合、文物本体保护与精神价值阐释相结合。
学生参
遂使已湮得再显:
图像、文本与艺术的三重展览叙事
此次展览以高校师生群体为目标观众,采用象征革命的红色基调,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高清图片和高度凝练的展览文字,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全面展示陕西省持续两年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田野调查与资料搜集、跨学科科学研究和多元传播的全链条过程,采用第一人称“我们”,在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大视角下,叙述“我们”从参与者、组织者、研究者到建言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故事,让高校师生充分了解陕西革命文物的价值与意义,理解其至高性、完整性和序列性特征,并产生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之共情与共同行动。
内容叙事的整体性
内容分为六部分,前言、结语和四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为“革命摇篮: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概况”,系统介绍陕西革命文物的完整性、至高性和序列性,以图片图形图表等多图形式,与文字共塑叙事角度和线条,并辅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可移动革命文物,另加一条叙事副线,如毛泽东主席写下《沁园春·雪》的小炕桌、周恩来签名的《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和朱德司令使用过的毛毯等。然后以红、黄二色为基础色调,以多种字号、字体叠加组合的形式介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陕西革命精神谱系——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和西迁精神,并以文字版面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精神标识——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中的陕西元素,将陕西革命精神置于中国革命的大精神体系中。最后通过辅助展板将准确的中国革命历史分期确然地传达给高校师生,特别是自然科技学科的师生。第二单元为“踏遍三秦: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成果”通过数据、图表和实物形式,展示工作流程、规范和成果,突出此次调查成果的丰硕与创新意义。第三单元为“陕西模式: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通过实事求是的规划模式、协同联动的调查模式、革命价值的传播模式、革命内涵的挖掘模式和活化文物的利用模式提炼总结此次调查的创新性成果。第四部分为“我们参与:陕西革命文物保护中陕STAR声音”,通过萃取调查日志中关键词和典型图片,如冒雨前行、途中遇险、村民依依不舍等场景,表达参与者的情感历程,激发观者的共情。
展陈设计的个性
为了避免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主题模糊”“千展一面”,突出公益属性,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策展团队立足陕西省革命历史史实和文物资源,结合高校展陈环境,针对高校群体观看特点,采用扇形展线,将留言墙、图书图录区和文创活动区设计为大三角区,既可以在陕西革命文物整体布局中研读单个元素,比如让观众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寻找陕西元素、阐释陕西五大精神,又可以让观众通过探索旧址而活化史实,实现学生增智与革命文化认同为目标,让学生了解这些“历经沧桑惜弗全”的革命文物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党史之珍贵。通过色彩、画面来凸显“搜罗颇见费心坚”,师生调查者“人”的参与“遂使已湮得再显”,通过“人”“图像”“文本”时空组合,突出高校思政化导向下的革命文物史料建设、课程教学、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以面——线——点新艺术阐释手法,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从田野进校园,成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材料,让革命文化浸润大学生的心灵,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自信素养与能力。
珠还影归惠学林:
革命文物主题“大思政课”探索
本次展览充分考虑对象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将高校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感知能力和课堂思政充分结合,使展览的观看成为深度体验的过程。以特定的革命文物特征凸显陕西革命文化的格调,以特定的观众群体众声合鸣革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创新的复调叙事。
展览定位与框架选择对标高校“大思政课”
针对高校思政课特点,突出信息与知识,采用展陈语言表达核心元素。主要介绍:第一,基本概念。向高校师生解释革命文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等基本概念。第二,主要历史分期。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第三,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陕西五大革命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照金精神、张思德精神和西迁精神)。第四,主要人物与物件。如毛主席与小炕桌、周恩来与《共产党宣言》、朱德与小毛毯等。第五,现代科技支撑下的陕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包括工作流程与规范、统一标识和成果转化等。
展览区域分割与空间营造方便高校“大思政课”
展览采用新颖的展览内容、生动活泼设计形式,如空间营造和色彩搭配,建构式、商量式的展览语言和青年观众进行沟通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其观展的内在兴趣,满足青年观众对于展览的期待。展厅在空间分割,将中心区域用作教育活动区,营造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展陈环境,将展厅变为场景化的大思政课堂,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让观众领略革命文物的历史生成,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育人作用。
展览教育项目与传播手段适宜“大思政课”
展览不拘泥于科书式、说教式传统展览形式,让观众从被动接收者到积极创造者。以大学生为策展主体,以大学生为目标观众,通过主客体二元身份创造展与课结合点。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参与特点,让参与者通过策展成为叙事者和讲述者。学生策展团队分为内容组、设计组、讲解组和活动组,根据大学生行为特征、文创消费、观展满意度、志愿者身份、接受教育模式,共同设计展陈内容和展教活动。比如,展览设计增加了文化互动与创意环节,通过个人文创体现独立性、新颖性,而团体文创则强调合作性和包容性。
展览风格与文化创意赋能“大思政课”
策展团队遵循学术性与趣味性统一原则,对所调查的革命文物进行重组与创新,设计出融合了陕师大红烛精神、五星和红心三种红色元素的专属LOGO、定制T恤衫(LOGO、红星与陕西五大革命精神组合),研发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志愿者导览活动、形式多样的思政小课堂,如音乐学院师生用乐器现场演奏南泥湾、东方红等革命歌曲,美术学院师生在展厅进行绘画、卡通设计等学习活动,学生社团和团支部、各学院党支部在展厅上课、讲座,就连退休老教师也来到展厅开展活动。
此次展览通过革命文物进校园“大思政课”的一次有益尝试,向校园师生传递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新中国的革命精神,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以及其他精神谱系的精髓,同时也充分认识到陕西坚决扛起革命文物保护的政治自觉。通过生动形象的展陈语言、艺术环境和叙述方式,邀约高校师生观众与展览本身形成联动,丰富“大思政课”教学教育内容和形式,让更多高校学子能够成为革命文物的保护者、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承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