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文化数字化”浅说

字号:T|T
2023-05-06 10:47 来源:大众考古
图片

      当今,包括“数字文化”在内的“数字化”是人类历史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都在实现数字化,如数字经济、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数字地球等等。手机正变成我们无法离开的数字助手。可以认为,今天是一个数字时代,人类迎来了一场“数字革命”。

 

      “数字化”意义的背后,隐藏的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考古学告诉我们,300多万年来,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已经走过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而“数字化”创造的是“智器”时代,即智能化生产力的时代。这是由生产力的运动趋势和规律所决定的:迭代化、集成化、加速化、高产化、智慧化、协同化;也是由“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技术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从电气化到自动化,从自动化到智能化,从孤岛化到互联化。为此,“数字化”代表的就是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

 

      数字化起源于“电脑”的发明,在电脑发明之前,世界上最聪明的就是人脑,人脑及其对信息的反馈能力也是地球上“文化”得以产生的根本条件。人脑与电脑在原理上具有同质性,即对无数信息的接收、处理和运用,电脑实际上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的外延、扩展和创造,它为人类面临的原有的世界装上了“外脑”,它包含着无限的创造创新的可能性。

 

      人类第一台电脑产生于1946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电脑技术及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化”概念与实践也是产生于美国,2012年—2015年开始,这个概念和实践得到普及。中国1965年生产出第一台电脑,和美国也就相距20年;2020年,中国提出“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和美国相差不到20年,所以在人类“数字革命”进程中,中国和世界先行国家间的距离相差不大,我们有信心在数字化伟业中走在世界前列。

 

      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提出主要是两大目标指向:一是通过数字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包括生产力转型,即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系统创造新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发展模式;二是“从信息化转型到数字化”,指的是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当时认为,数字化转型有四大特征:数据共享、组织变革、赛道拓展、数字媒介。数字化建设的本质是人类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就此而言,这四个特征当然还不够完整,其实践、探索、创造的空间还无限广阔。
 

      其实,我国“文化数字化”的战略方向之确立要早于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的谋划。2012年5月,从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文化数字化”目标任务;2019年8月,国家科技部、中宣部等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首次公布“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关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几年下来,可以看到理想很美好,但真正做起来极不容易。2020年,文旅部发布《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细化落实102项工程中明确要求“分类采集文化遗产数据,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这就使得文化大数据建设的目标对象更加具体化。

 

      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数字化新基建”的概念登上历史舞台,“数字文化”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性任务。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文化是人类的本质,而“数字化”又是一次生产力革命,“文化数字化”或“数字文化”建设,实际是让人类的本质性创造资源和能力借助于新型的数字生产力实现再造化、无限化、智慧化、互联化、共享化,由此创造出更强的        “文化大脑”,更有利分享的文化资源宝库,从而助力建设更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模式,也更有利于构建推动人类合作共赢的文化发展机制。

 

      “数字文化”能够把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一切成就或“文化遗产”作为“发展资源”纳入数字化体系建设,包括数据采集、管理、开发、分享、营销、传播、创造的体系建设。

图片

国图数字图书馆体验区

 

       在我国,“数字文化”战略的全面实施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取得多方面成就,在版权库、百度、知网、数字传媒及融媒体、自媒体、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数字旅游、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成果斐然。当然也应看到,我们的硬件发展快,技术型公司进步迅速,而根本性问题还是文化资源或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滞后,即“供给侧”建设严重不足,文化遗产基础资源机构在数字化的人员、经费、设备、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建设未能跟上,数字文化的孤岛化现象十分明显,数字文化事业涉及的架构端、生产端、消费端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协同关系还没有真正打通,“数字文化”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还没有统一,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艰难挑战和必须克服的障碍。

 

      考古学同样需要数字化,包括田野调查、发掘过程和资料的数字采集,整理和研究出土遗存的数字化技术的使用,考古项目档案的数字化保存,考古成果的数字化出版和传播,考古遗址公园和不同文化主题的数字化展览,数字公共考古工作的开展等等,我们相信,数字化会为考古科学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让考古学家的劳动成果走得更远、更久、更好。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