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红色文化 让井冈山国保更出彩

字号:T|T
2023-04-19 20:37 来源:中国文物报
图片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

      一山一精神,一水一文化。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和燃烧不熄的革命文化,刻印在八百里罗霄的崇山峻岭中,生长在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一幢幢的泥墙瓦屋里,珍藏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堂和雄伟壮观的革命博物馆内……

      如何将这些独特的革命文物资源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后来人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让其中蕴含的力量直抵人心,甚至把它转化为教育实践资源,推动革命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都是实现红色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和持续发展亟待解答的问题。

      近年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尝试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资源的共建共管;与科技联袂,依托现代科技盘活革命文物资源;悉心培育红色文化传承人,活态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让承载着革命先驱坚如磐石的忠诚信仰、诠释了一代杰出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使命担当、令观者无不肃然起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焕发活力,进而“破圈”出彩,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加璀璨。

社会力量共建
遗址活化成为党史学习新阵地

熟悉革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革命的许多“第一”都诞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部土地革命法、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所红色军事院校、第一家红色兵工厂、第一个红色贸易部门、第一家红色造币厂、第一次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第一次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

图片

井冈山《土地法》

图片
《井冈山土地法》
图片
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
图片

茨坪新遂边陲特区公卖处

图片

红四军军械处

 
图片

红军造币厂

       九十多年过去,当年的革命场所虽然早已成为旧址遗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模不等、保护等级不同的革命文物,因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数量多、维护较完好、红色文化积淀深厚、主题鲜明等特点,成为弥足珍贵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游客在领略湖光山色之时,可以寻访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的红色胜迹,了解其独特的革命遗址、纪念物及先辈的革命事迹,身临其境地感悟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先辈崇高的革命精神。

      然而仅仅靠一些旧址内“一张凳子一张床,踏花被子夏布帐”的“原生态展示”以及“一群小姑娘,身着红衣裳。举着导览旗,随手指方向”的“浅谈历史”,这类简单的展陈内容和讲解方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拿什么给大家看?用什么方式来展示这些催人奋进的革命文物?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基于以上思考,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确立了试点先行,活态化利用革命文物,让原本高冷的革命文化为时代之需服务,进而融入大众生活的行动举措。

      2014年初,井博与井冈山市政府合作,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在当年红军的练兵场所——步云山练兵场旧址开发“井冈练兵”体验教学项目。

      该项目由政治学习、沙场点兵、保卫井冈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政治学习”以步云山练兵场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通过互动方式回顾当年红军的政治学习课。“沙场点兵”设置了投弹、打靶、刺杀、爬杆、单杠、石锁等红军的练兵项目。“保卫井冈”则充分利用步云山练兵场的地形地貌,以真人户外军事竞技活动模拟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战斗场景。整个“井冈练兵”体验项目既实景还原了当年红军练兵的历史场景,又融入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素质拓展活动元素,让学员们在体验中理解历史,锤炼领导力、意志力和团队协作力,探索出将红色教育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练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项目建设于当年12月中旬完工,一星期内即迎来首批体验团队——来自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学院的200位青少年。经综合研判,除个别教学互动细节方面需要进一步打磨外,其余反响良好。

昔年战争地,今日演兵场。在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以革命旧址遗迹为背景的多个景区和乡村纷纷联手打造“野战训练营”“火种特训营”等以井冈山红色拓展、军事拓展为目的的大型营地。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对于观众的持续吸引力并非只依赖于响亮的招牌,而是“利用井冈山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采取独具特色的‘红色体验教学’,把封闭的理论小课堂和开放的红色大课堂相结合,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这是新时代青少年对革命文物所乐见的样子。”红色培训的资深从业人员如是说。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井博人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功经验,继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一方面,为适应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及研学培训受众的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按规定为相关单位和相关活动提供井冈山斗争史资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董必武后代等十多家单位和个人提供照片、档案和资料等。根据井冈山管理局主要领导的要求,派员前往郴州、耒阳、株洲等地收集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资料。同时,为所辖红色景点撰写多套不同版本有内涵、有深度、有力度的讲解词,使更多的观众能够在井冈山探寻道路之源,感受力量之魂,激发奋进之力。另一方面,要求“井冈练兵”体验教学项目在满足基地教学需要的基础上,面向全社会开放,使之成为社会公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员工练兵的阵地。
 

现代科技赋能
沧桑国保实现华丽转变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杨国辉指出,信息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传播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故事载体、采取什么样的讲故事方式。

      针对目前井冈山的文化遗产展示仍然多以静态为主,与受众互动有所欠缺的现实,井博人决定在新起点上勇敢“触电”。

图片

毛泽东、朱德同志会见旧址

图片

湘赣边界的“一大”旧址
 

      一是用现代科技赋能,让文创产品传递井冈声音。为了让革命文物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早在2021年11月,井博就着手与设计公司对文创产品方案进行磋商并提出建议,对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核、文化元素、销售渠道、版权问题等逐一确认。目前正全力配合设计公司收集素材,文创产品的策划和生产正在按部就班推进。

      二是运用数字化技术,让革命文物为乡村振兴助力。通过采访收集大井村、上小井村、下庄村、行洲村等红色名村的历史资料,对地域历史资料进行丰富和完善。做好红色故事的讲述工作,顺利完成展馆与8处重要旧址旧居场景信息采集,10个红色故事拍摄,400多件三维文物、平面文物、书籍类文物信息采集和10余万字的文物档案编辑。充实馆内藏品档案,为深入研究井冈山斗争史提供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更为推动红色名村建设贡献力量。

     三是实施多样化教学,让红色文化的魅力经久不衰。通过科技创新赋能,让受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感受革命文化遗产中隐藏的知识和奥秘,进一步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使之成为红色记忆的展示载体。2022年秋季,红色宣讲团成员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对大井旧址、黄洋界、八角楼、龙江书院、茨坪革命旧址群、小井红军医院等红色景区进行示范讲解,让讲解人员熟悉讲解技巧和重点,重温当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同时通过互动和情景参与,再次感受老一辈革命家饱满的战斗热情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宣讲活动更是在井冈山市迅速兴起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热潮,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正是有了守正创新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新局的勇气,近年来,井博人先后完成了“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八角楼革命旧居旧址群——实事求是闯新路”等省市级课题研究。共获得三项专利,包括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基因数字资源库系统V1.0、一键式自动化物体光栅三维扫描与建模系统V1.0、井冈山革命博物馆AR探索游戏软件V1.0。其中,在研究成果数字化方面,还获得了文化基因库展示及管理平台V1.0专利,另外还参与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规范 讲解服务》的制订。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初夏,为配合井冈山天街开启“沉浸式”夜游项目,井博还把以井冈山斗争历史为题材的视频投影到地处天街商业中心的一栋旧址外墙上,使旧址与视频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挹翠湖水幕电影的内容互为补充。此项目一经推出,即成为井冈山夜游的新亮点,更成为观众寓学于游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好去处。

非遗文化传承
革命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根据地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加上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所限,红军的物质生活资料极其匮乏。没有饭吃,南瓜野菜当粮;没有鞋穿,苎麻稻草成履……虽然条件艰苦,红军将士却能苦中作乐,“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彼时传唱的这首歌谣唱出了生活资料的匮乏,也唱出了红军将士对实现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念以及积极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许许多多的观众感动于当年的故事,更钟情于这些红色歌谣。

图片

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

图片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

图片

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

      出于对红色旅游市场的敏锐,井博在早年就聘请红军后代江满凤为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情景再现”工作人员,专职演唱红色山歌。获得成功后,又招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平梅、林长青等,共同诠释井冈山革命文化。

      井冈山革命烈士谢桂标的后代陈平梅和她女儿余梓洋,在井博的大力支持下,常年在博物馆展厅和红色景区义务宣讲、讲解。在积累了丰富的宣讲经验后,井博积极推荐她们参加各类文化赛事,并多次在馆刊《摇篮》刊载其文章,并为陈平梅执笔的《井冈红谣》一书提供资料。

      2022年,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帮助下,陈平梅的《井冈红谣(2)——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歌谣集》一书成功申请《江西红色文库》出版资助项目。该书共收集、整理了175首红色歌谣和背后的故事,里面还有近30首在红军队伍中传唱的“汤头歌”,包罗300多种草药和几十个药方,是一份反映当年红军行医用药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实展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红军医疗条件的侧面。

      大家或许更熟悉在革命文化遗存中亮相的陈平梅母女,听众经常会被她们的演绎打动:“听陈平梅的红歌,心中会漾满别样的情怀,听余梓洋的故事,却忍不住泪如雨下。”观众和学员的好评、社会各界的认可,成就了陈平梅和余梓洋,也擦亮了井冈山文化遗存的名片,并为陈平梅成为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余梓洋成为“全国好少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长青是还原井冈山时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本色的另一位非遗传承人,也是井冈山“草鞋课堂”的创始人。这位80后女子原本在井冈山从事旅游服务及红色培训工作,耳濡目染最多的便是红军故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林长青深知草鞋是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是老井冈山人的生活写照。当年她的老祖父还在井冈山教过毛委员打草鞋,这正是她与红色历史的不解之缘。“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打双草鞋送红军,一路征程一路歌”……这些振奋人心的红色歌谣说明,一双双草鞋不仅体现了红军英勇无畏的战斗决心,也代表着亲如一家的军民鱼水情。

      在创办“草鞋课堂”之初,林长青分享了《彭德怀回忆录》中的一句话,“现在革命胜利了,可以穿皮鞋了,但做人不能忘本……穿皮鞋也不能忘‘草鞋精神’!”受此鼓舞,她决定传习祖传手艺,延续红军草鞋的生命。她这样解释道:“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这一代人什么都不缺,欠缺的是一种精神。”

      2022年,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省文物局主办,江西省博物馆学会、江西省博物馆承办的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西主会场活动中,林长青与一名井博讲解员共同上榜2022年全省博物馆文创直播十佳主播,其主推产品便是“星火燎原商务笔”和“草鞋”。

     “穿红军草鞋,走胜利道路。”自2018年5月,井博开始为林长青提供革命旧址场地。迄今为止,她已服务近10万余名青少年及学员,同时还和博物馆共同参加井冈山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冬奥会中华冰雪文化活动以及“文旅中国·百城百艺”活动以及2021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2022江西省非遗宣传下乡汇演等实践活动。

      2021年9月起,林长青在博物馆的协助下,共同打造井冈山天工物坊非遗文化课堂。不仅被江西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遴选为该集团井冈山培训基地非遗实践课堂,还建成了半亩方塘草鞋作坊等活动体验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相信在井冈山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红歌”和“草鞋”精神的辉映下,井博人一定能更好地活态传承红色文化,更好地让红色文化赋能、红色教育蓄能、红色精神聚能,从而让红色资源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