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与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良性互动——以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桃花岭墓地保护为例

字号:T|T
2023-03-13 15:34 来源:文博中国

汉长沙国是两汉时期重要的诸侯王国之一,根据时间先后可分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存续共约220年。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是汉长沙国王室及成员墓,位于与长沙国都城临湘一江之隔的湘江西岸的低矮丘陵区。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与长沙王陵墓群相关的各类遗迹点23处,其中已发掘者5处。墓葬规模普遍较大,皆为一山一墓,上部建有大型封土堆,墓穴凿于山体之中,墓室为带墓道的甲字形或中字形,多使用黄肠题凑葬制,部分还采用了金缕玉衣等汉代高等级丧葬形制(礼仪)。

桃花岭墓园是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桃花岭汉墓本体,夯土垣墙一段及13座中小型陪葬墓。其中墓葬本体平面呈甲字形,为带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由封土、墓道、墓坑、椁室等部分组成。墓主为西汉中晚期某代长沙王,绝对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18年至公元7年。举世瞩目的双面云纹青玉璧、长沙王印金印等重要文即出土于此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大面积发现,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采取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对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进行保护性利用,2011年完成市级立项。2013年王陵墓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即遗址管理处制定了保护总规并于2014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次年,遗址公园管理处正式成立,作为后续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和责任方。在建设主体——湖南湘江新区和遗址公园管理处的积极推动下,2019年至2021年先后开展了桃花岭墓园环境整治工程和文旅提升工程,两个项目的顺利竣工标志着遗址公园桃花岭组团的基本建成,也标志着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桃花岭汉墓赋存环境变化历程及存在问题

桃花岭汉墓赋存环境变化历程:

桃花岭汉墓位于湘江西岸的沿江低矮丘陵台地上,属于长沙中部丘陵岗地区,地质结构主要以石英砂岩、砂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山丘多呈岛状分布,山丘间间隔存在若干地势较低的水塘。桃花岭墓园历史上曾遭到若干次的严重破坏,保留了部分汉代地层。

通过查阅历史地图及卫星影像,发现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区域内原始地形地貌层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变迁:

第一次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至20世纪末,桃花岭丘陵周围原山沟谷地以及桃花岭丘陵次峰东坡、南坡山麓部分被当地村民修建民宅所破坏,村民另将丘陵坡表改造为梯田,同时在山麓或缓坡处植树、修路、开挖池塘与引水渠等。这一时期,墓葬本体周边环境的损坏仅为附近居民盖房取土,尚未发生大型机械大面积开挖现象。

第二次约在2000年后,随着城市扩张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展开,丘陵东侧坡地山体南侧遭到机械开挖破坏,新建成为水泥搅拌厂,但封土周边的山体依旧被当地居民作为农耕用途。桃花岭丘陵南坡中部被开挖取土整体降低,东部山坡被堆放深约1~5米的建筑垃圾。

第三次为2008年年底古墓葬被发现之后,墓地范围内东侧原搅拌厂被废弃拆除,随着遗址性质的确定,该处被限制开发,地表开始长满竹林、藤蔓、茅草、灌木和乔木等杂乱植被。墓地西侧、北侧成为商品住宅项目建设施工场地。

保护项目实施前所面临的问题:

桃花岭汉墓所在山体呈“凹”字形,分主峰和次峰两部分。整体稳定性处于较安全状态,植被覆盖良好。但由于所处区域容易出现强而急的暴雨,还极易出现长期的连阴雨,致使墓葬所在山体南侧和西侧滑坡坍塌表现得较为突出,威胁遗址安全和完整。

主峰封土部分周边的植物以根系发达的杂乱乔木、灌木和竹子为主,山脚的植物以杂草、荆棘为主,十分杂乱,缺乏层次感,其余部分被村民改造为梯田作为菜地使用。次峰曾被开发商取土破坏,且倾倒有较厚的建筑垃圾。

从观赏角度观察,山体植物风貌色彩单一,缺乏美感;虽然遗址区南侧山坡视野较为开阔,但北侧视线被高层住宅楼阻挡,同时噪声污染也较为严重。

从保护角度分析,杂木发达的根系和野生竹子的竹鞭对封土安全构成威胁。保护区域内仅有一条路面破损严重的硬化道路,其余多为土路,狭窄且通行能力差。有效消防覆盖范围小。若干环山小路沿山体西侧分布,环绕封土堆一周至山下,杂草植被丛生,坡度较大,宽度极窄,路况复杂,但也需兼顾巡逻使用。

保护理念及措施

保护理念:

《长沙国王陵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提出,遗址所在山体及周边区域内因先期建设进行地面开挖的区域,应逐渐恢复旧有地貌,实施植被绿化。对规模较大的墓葬群周围应栽种一圈灌木树篱,墓葬本体和周围20米范围内可铺设绿地草用草本植物进行绿化标识,以期达到对遗址良好的展示效果。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谷山片区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提出,对桃花岭汉墓封土现存盗洞进行回填,保持封土完整性。对封土取土凹陷处进行回填,保持山体完整性。地貌恢复后,依据周边植被环境选取相应植物类型,对覆土回填的部分进行绿化修复。

根据上述规划要求,桃花岭墓地保护措施遵循以下保护设计原则:展现汉墓封土风貌,采用博物馆式的观赏方式呈现出特色的景观体验;坚持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少动土,避免大面积施工;加强原有植被利用,对现有山体植被原貌进行选择性利用和保护;纪念性空间及遗迹的展示应有助于寓教于乐的体验,重视遗址社会价值的实现。

保护措施:

针对前述问题及保护理念,将桃花岭汉墓遗址区分为遗址入口区、山体区及山沟谷区三个主体功能区。

遗址入口区主要解决游览、交通集散等功能需求,采用雕塑、符号展现汉长沙国历史故事,引导游客上山游览。

在山体及山沟谷区,尊重原地形地貌植物,优化及利用现有场地条件,营造上山游览步道的代入感,打造优美、植被丰富,季相变化的自然景观环境。清理次峰建筑垃圾,设置汉印步道、观景平台等景观节点,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以长沙国特色文化为主导的空间场所。清除封土堆上生长的乔木、野生竹丛等植物根系。修复破坏的山体,清理梯田,回填盗洞,减少原有山路设置,对植被清理后的封土及山体表面进行生态护面。采用架空栈道进行游览,起到本体保护作用。植被改造凸显季相变化及山体保护功能,力求使封土展示区呈现出特色的景观体验。配套开展水、电、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

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利用长沙市十三五文旅提升工程结项验收契机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开展了把爱带回家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元宵节活动暨“桃花公益护苗成长”做新时代五星好少年志愿服务活动、“春色万象新 百花竞齐放”郊游踏春活动、“童心向党、献画长沙” 青少年实践主题活动、“雷锋号”青少年关爱家园夏令营实践活动、“传承历史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文艺汇演活动、青春心向党 共筑中国梦朗诵公益课堂《世界因我而美丽》、“践行新时代文明 增强中华传统文化”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百年星火 映耀长沙”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全面展示了桃花岭组团的文化历史价值,提升了文旅体验,用行动诠释了保护与利用的文物工作主题,为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建设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持续不断的原动力。

效果评估及工作建议

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依托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最集中、保存最好的谷山区域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但由于相关遗址发现时间较晚,导致遗址规划、保护、管理工作一度十分滞后,以至于相关职能部门对长沙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不够,这与经济及其他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

令人欣慰的是,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2021年已列入长沙市十四次党代会重点支持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桃花岭组团的建成进一步扩大了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区范围,通过开展的诸如文物价值研究、公众考古及其他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全面展示了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桃花岭墓地保护现状,积极推动汉长沙国遗址逐步融入现代生活,集中体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成就、新风貌,促进了公园建设工作,提升了周边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质量,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载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充分实现了其社会价值。

文物资源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在政府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独特作用不断彰显。今后,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还将继续以桃花岭组团建成为依托,继续推动政府决策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间沟通协调,建立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工作协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培育多学科合作创新团队,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让文物“活”起来,让社会教育“火”起来,充分激发考古遗址公园活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