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构造情境 再造历史现场 | 中山市博物馆基本陈列“风起伶仃洋”的策展与实施
字号:T|T
2023-03-08 16:39 来源:文物之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作为地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既要在地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避免“千馆一面”,也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展现国家的宏大历史进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如何实现?在方法论和具体实践中都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近年来,中山市博物馆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指导下,借鉴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以香山人为叙事主角,打造的基本陈列呈现了他们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海造田开拓疆土,以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引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并综合历史学、考古学、传播学、教育学等,讲述一个既属于中山,也属于中国和世界的故事,探索地方博物馆构建基本陈列新路径。
中山市前身为广州府香山县,位于岭南珠江出海口的伶仃洋上。这里是中国大陆通往南海的主要门户之一,也是环南海地区和中国大陆交流连接的主要通道之一。明代以后,随着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当地的儒家教化迅速普及,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为系统展示中山历史,中山市博物馆邀请时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担任基本陈列的总策划。从事“华南研究”30多年的刘志伟和学术团队打破传统学科框架,采用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以华南地区为实验场,从具体而微的地域研究入手,探讨宏观的文化中国的创造过程。
展览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和研究为主要支撑,以香山人的历史为主体,将香山人的生存空间和历史活动贯穿始终。同时,打破疆域边界,把香山和香山人的历史放到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中进行审视和理解,呈现区域开发与全球化相互交融的香山人的观念意识与情感世界、民众日常生活和风习的演变,重构并还原既现代又乡土的香山,让观众在展览中穿越时空,走进历史。
理念·人民创造历史——全方位呈现人民的历史,为失语者发声。由于所处的时空和面对的环境不同,可以把在香山地域生活的人分为:先秦岛民、陆上定居的乡民、尚未上岸的水上人、参与中外交流的新生群体、参与近现代化的城市居民、走向世界的华侨。不同人群留下的遗存差距很大,先秦岛民遗留了数量可观的出土文物;陆上乡民的遗物以明清为主,内容丰富;水上人居无定所,缺乏文字传统,遗存较少;早期参与中外交流的人群以中下阶层为主,缺乏遗存和文字记录,后期的遗存相对较多;近现代城市居民遗存较多,而华侨人口基数大,空间分布广,遗存却广泛散逸在世界各地。
“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序厅
虽然各类人群的遗存多寡悬殊,但系统呈现香山(中山)历史文化的展览,应该是讲述一个完整的中山人的故事。为了覆盖所有群体,突出主题,我们以国内活动人群为主,提炼出以“风起伶仃洋”为主题的中山历史陈列;以华侨群体为主,提炼出以“沧海之阔”为主题的中山华侨历史陈列;两者共同组成中山人全方位的历史文化图景。展览既颂扬英雄豪杰、名士乡贤,也讴歌勤劳勇敢的小人物;既为革命英烈树碑立传,也为屡造奇迹却世代被排斥欺压的疍家渔户发声,生动阐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方法·历史人类学——从田野理解历史,在重构的历史空间中解读文物。该展览旨在呈现一段能被观众感知和理解的鲜活历史,因此,策展团队既要系统梳理馆藏文物、大量阅读历史文献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也要借鉴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走进中山人的世界。十几年来,策展团队不仅走进中山的每一个村庄,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存空间、风俗习惯、劳作与生活,观察和了解“历史”创造的过程,还先后到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13个国家的华侨社团、家庭和活动遗址,开展田野调查和文物征集。田野调查始终贯穿于展览策划的全过程。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策展人员既直观面对香山人的生存空间,认识文物被创造和使用背后的世界,也跨越学科和空间的藩篱,提升解读历史文献和文物的能力,并为寰球视野的形成和策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策展与设计团队一同开展了数十次的田野调查,双方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有共同的认识和理解,使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得以深度融合。
视野·寰球——以全球史观照地方史,从长时段理解中国近代化。展览打破空间界限,在全球史视野下审视香山历史,以香山的海洋环境和水陆相间的地理环境为基点,从海洋视角呈现当地海上活动传统和在王朝国家朝贡体系下的角色,追溯新航路开辟后,香山南部的澳门成为新的世界性贸易体系的关键节点的历史。既从中国的视角看澳门,突出明清政府对香山的管治,也从全球的视角看澳门,呈现其在世界贸易网络和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核心作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展览着重呈现中西贸易和文明交流互鉴给香山人带来的变化,展示香山人如何与外来商人和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探讨这种变化和互动对他们的影响,讲述其在近代中国变革和革命中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故事,以地方为视角,从长时段和结构性解释中国的近代化。
“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以香山人为历史主体,根据叙事主角的不同,将内容结构划分为五个部分:“海上香山蛮烟雨”从古代香山的海岛生态出发,以海岛出土文物展示香山先民的生产生活及其精神世界;“安民易俗成村聚”以村落为核心场景,讲述秦汉以后,珠江口海岛居民从渔盐生产到南宋建立县治,再到明清大规模开发沙田、开村定居,以及在村落中创造性普及儒家教化、安居乐业的故事;“渔户田庐水城国”重现沙田发育与耕作的宏大场景,讲述水上人在大海中围沙成田,开拓出今日中山大片国土的艰苦卓绝的伟大贡献;“镜海扬帆立潮头”从香山水陆相间的地理环境出发,讲述香山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走向世界的香山人,敢为天下先的历史;“近代中山开风气”讲述了近代以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香山人把新视野、新理念、新技术带回祖国,推动中国近代化社会变革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播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斗争,英勇抗击日寇的丰功伟绩。与此同时,也展现了中山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城市的特色风貌。
“镜海扬帆立潮头:文明汇流”展厅
而常设展览“沧海之阔——中山华侨历史陈列”则以“香山华侨”为叙事主角,讲述他们探索世界、开拓创业、团结互助、爱国爱乡,以及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在通史展普遍注重讲述历史“是什么”“为什么”的当下,我们希望展览呈现“怎么样”的过程。因此,展览采取“再造历史现场”的策展理念,在固定的空间里呈现行进的历史,将展览空间设计为一系列历史情境,通过文物组合、艺术造境、多媒体运用等方式综合再现田野情境,演绎不同历史情境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人民的故事谱写中山的历史。
再造·情境——从历史素材进入,做“田野”再现表达。长期田野调查积累的大量民间素材成为展品或艺术创作的灵感与依据。如历史陈列的村落场景,将空间按照岭南村落的布局要素进行规划,在标志性点位展出水井、祠堂梁架和大屋花罩等重点文物,再围绕该文物进行意向式造景,搭建闸门、榕树、蚝壳墙、镬耳墙、屋檐轮廓等结构,形成一个“历史现场”的基础。而展览内容在空间中则以版面和文物组合的方式呈现,把碑刻、族谱、地契等作为构建村落人群故事的重要载体,再辅以方言歌谣的环境音效营造氛围,让行走其中的观众不仅能融入村落“人”的故事,也能唤起乡愁。
渔户田庐水城国:沙田场景
“沧海之阔”部分的文物相对充足与多元,可以直接再造“历史现场”。一方面,以文物为主体构建场景空间,如侨房场景中90%以上的造景由华侨文物组成,从地面到花窗,从饼干盒到缝纫机,乃至化妆台和上面的粉饼盒均为文物。用饱含故事的物件构造有温度的情景,在有限的空间中带给观众无限的情愫。另一方面,用文物打造体现华侨凝聚力的精神空间。华侨社团是陈列中的重要内容,该部分文物多且精美。因此,充分运用展厅纵向空间,为文物设计专属展柜并有序阵列排布,形成文物库房式陈列空间。空间呈同心圆结构,步入其中可直观感受被侨团文物360°环绕的震撼,从形到意传达团结一家,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
“侨乡民居融东汇西”展厅
再造·线索——打造波澜的氛围,寻觅流动的时空。在打造一个个历史现场之余,如何将其串联为完整的展览,是设计团队更需努力的。为此,我们通过不同的串联线索,为展览打造整体氛围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给观众带来寻找时空流动的意趣。
展览从海洋文明中提炼出“波涛”作为主线元素,艺术化的波涛状弧线以空间结构、版面设计以及灯光造型等方式贯穿全馆,串联章节,让观众更好地成为“戏中人”,随波逐浪于香山发展的历史舞台上,在各类人群的故事中感悟香山历史。
在中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地理区位和变迁是重要的线索概念。海洋与陆地,国内与海外,人们在其中的流动和活动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历史。在历史陈列中,每个单元开篇的首牌旁均设置了一幅艺术地图,既清晰指示出该“历史现场”的大环境区位,同时也点题了单元的叙事重点。与此同时,在展览版面与互动展项中还有众多的辅助地图,让观众在读图中建立本地史与区域史、世界史的关联,感受从曾经的大湾区到如今的大湾区之间的一脉相承。
此外,展览还巧妙运用灯光,形成浓缩千年于一日的效果。将序厅的时间设定为午夜零时,利用月光灯、星空呼吸灯、水纹灯及“风起伶仃洋”艺术装置共同构建海上风起,文明初兴如星辰的效果。
行至沙田开放式场景空间,时间来到清晨6时,贯通场景的10米背景油画配合特别设定的灯光参数,营造了日出沙田沧海间的氛围。随后的华洋交往空间将场景时间设定为午后14时,以烈日质感的灯光烘托枢纽之地热络的商贸交往日常。而展览尾声部分的民国场景,将时间定格在傍晚18时。街景部分特别使用了舞台灯,打造落日黄昏的时间感,搭配循环播放的石岐话街头买卖杂谈广播剧,在地生活气息自由流淌其中。
再造·声音——让历史说话,为人群发声。不止于观看,中山市博物馆基本陈列还设计了9个物理展项,18个互动屏展项和15个视听展项,带给观众多元体验。其中,历史陈列中的两处大型影像空间给观众带来大气磅礴的沉浸感,而贯穿展览之中的广播剧,更是中山市博物馆的特色展项。
这些广播剧基于文物出发,如华侨历史陈列中的华侨家书广播剧,通过旁白叙述历史背景与演员念读书信交错的形式,将观众更好地带入到家书文物与其背后的时代之中。
与此同时,基于史料素材原创多媒介展项。在17世纪至19世纪,香山出现了引水人、通事、买办等参与华洋交往的群体。这些在文献中仅有只言片语的小人物,实际对香山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展览以他们的基本职能为出发点,创作了引水人为外国船只导航、通事向外国船长传达政府指令、买办为外国船只采购生活用品三个广播剧剧本。其故事的情节与细节取材于相关文献和绘画。此外,还特别为广播剧设计了一处小剧场式空间,将最具代表性的情节用微缩模型定格于“舞台”之上。背景辅以一幅描绘澳门华洋交往的油画,疍家女、贩夫走卒、中外各式船只一一再现。由此,庞杂的历史碎片凝结成展览的一出好戏,处于大历史背景中的“小人物”在展览中走到台前,“亲口”述说自己的故事。
以人为中心,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出发,描绘香山人如何创造历史的宏伟画面;以观众为中心,将本土资源全方位调动运用,做出凸显地方特色关怀,人性化与人情味兼备的展览;以寰球为视野,从本地人的生活展示国家宏大的历史进程,展示全球化和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深刻影响,讲述一个从地方出发,拥抱世界的故事。中山市博物馆由此走出一条地方博物馆构建基本陈列的新路径,让观众在博物馆内感受历史、畅想未来,共铸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