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是如何进入我们生活的?

字号:T|T
2023-02-06 19:50 来源:申知沪志

023是癸卯年,生肖为兔,在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这种小动物通常被赋予“祥瑞”寓意,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神话传说中,都有它的形象。它还是新春、元宵花灯的主角,可可爱爱,萌萌哒,已然成为耀眼明星,遍布大街小巷。

 

元宵将至,兔子灯又要登场,恰逢兔年,今天就来聊聊这种可爱小动物背后的故事。

 

从猎兔到养兔

 

从物种角度来讲,中国野生兔类主要有蒙古兔、华南兔、东北兔、高原兔、海南兔等,英文表述通常有“rabbit”和“hare”两种。我们身边最熟悉的萌萌哒小白兔,应该算rabbit的典型。有趣的是,它并非我们本土品种,本源是产于欧洲西南部的穴兔( Oryctolagus cuniculus ),后被修道士驯化,据说是明代后传入中国。

 

上海地区的野生种群基本都是华南兔,它也是本地分布最广的小型哺乳动物,上海西部低山残丘及其周围,农田、果园、沿海林地或植被遮蔽的低洼处和浅洞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上海地区历代方志中,都有兔子的记载,一般归入“土产”“物产”“民赋”篇,而且基本都列为“毛之属”。

 

图片

《光绪青浦县志》(土产 毛之属)中的兔

 

事实上,历史典籍中,兔子早期多以猎物的形象出现。《诗经·周南》中有一首,开篇便是:“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这大约描写的就是“猎兔场景”,作者见英姿威武的猎人,正在打桩张网捕兔,联想到他们的能力,是可以为国家效劳的。

 

野兔、狐狸,基本都是贵族射猎的对象, “狐兔”连称,才有了“兔死狐悲”的成语。《孟子·梁惠王下》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正因为带猎狗射猎野兔是常有的事,所以《战国策·楚策四》中才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换成现在的俗话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图片

《诗经·周南》中的“兔罝”(清 方玉润《诗经原始》本)

 

图片

《战国策校注》(卷五)所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宏道书院藏版)

 

古人将猎兔和圈养野兔作为娱乐项目,也有作为食物之用。《礼记·内则》中载“蜗醢而菰食,雉羹;麦食,脯羹,鸡羹;析稌,犬羹,兔羹;和糁不蓼。”山东济南洛庄汉墓是西汉诸侯王级别的墓葬,编号为34号的大型动物陪葬坑中出土动物种属包括羊、兔、猪和狗。此外,还发现有2个木质兔笼,根据笼中兔骨骼凌乱等考古现象推测,当时陪葬的是活兔。

 

图片

《礼记通解》(卷二)中所记“兔羹”(明 赫敬)

 

近代以后,伴随着国门开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架构受到各种挑战,畜牧业的多样化也随之出现。十九世纪后期,国内开始出现介绍国外养兔业经济效益的文章。兔肉和兔毛出售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颇为可观,谓之:“不用多本,可得大利……得之海外友人调查及证之……”1911年10月8日《申报》也刊文介绍:

“四川汉州人民畜养白兔几如鸡豚,栅比户皆然,其肉销行各酒肆,皮则贩运出口,近年该州出售兔皮年约获银十余万两,为该处出产大宗……”

 

图片

《湖北商务报》1899年第11期刊载的“译东报:兔毛织布及养兔事业”

 

图片

《申报》1918年10月31日商务印书馆目录中的“养兔法”

 

如此新兴产业,开风气之先的上海是不会甘为人后的。事实上,清末民初,上海本地已出现一些小规模的养兔户,1918年,商务印书馆编纂出版的《日用百科全书》中甚至还包括“养兔法”专题。养兔业为何收到青睐,从当时的评论中,我们可见一斑。

 

 

 

 

 

兔之食料野草而外无需他物,冬季草枯可以稻草代之,节省经费无过于此;兔之生产每月一次,所产之兔经三四月亦能生产,统计一年之中,由两兔转辗生产可得一百八十六兔,每兔售银半圆,已可得九十四圆矣;鸡鸭之肉仅供人食,兔则不但供人食品,且大有用,在按兔之构造与人体同,所以医院学校不能得人体解剖时,往往以兔代之,是兔之为物非惟滋养人身在学业上亦为需要品,将来医院学校日渐加多,即兔之销路亦日渐加广矣……”

 

 

 

 

 

这么多好处,精明的上海人当然是不会错过如此生财之道的。

 

从这百余字的陈述中不难看出,兔子已经被人类“物尽其用”了。而且根据不同的用途,饲养的种类也各异。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版的一本普及教材中写道:


“兔有毛用种,皮用种,肉用种,皮肉用种,供玩食肉等五种;其种的来源是英意美荷等四国,至于我国的草兔及野兔却均不适于饲养。毛用的有盎古拉,其毛长约三吋以上的,可纺毛线,织造各种上等毛织品,较短的可制贵重呢帽。皮用的种类很多,比较贵重的有力克司(Lex),分白色,钢灰,黑色,灰等,因其毛短而浓密,保温力大,又不易脱毛。其余如狐兔,貂兔等也很贵重。肉用种有大型弗利密西,及改良肉用种——系用两种西洋种交配,皮亦洁白有用。我国的兔子最重不过三四磅,而此种兔子却有七八磅,甚至十来磅重者。除了兔毛可以制造各种上等毛织品,贵重的兔皮可以做妇女的大衣,或领头,中国野兔或普通白兔,皮旣不大,毛又易脱,每张仅三四角,而力克司种皮旣大,质又高,在日本每张可値四五元。兔肉的销路,在日本及意大利等国,多用以制罐供给军队;或制成肉松,因兔味鲜美,滋养丰富……”

 

随着养兔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有识之士也呼吁当局能出台更积极的政策,以扶植此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当时主要的对手是日本),创造更多的外汇和就业。20世纪30年代,上海诸多行业的动向都是国内的风向标,养兔也不例外。1936年11月,无锡人郑鑫泉创办国内首份养兔专业期刊《兔苑:养兔杂志》,编辑部位于无锡,发行部设在上海。该刊所发表的近百篇文章对推广养兔先进理论,交流养兔经验,促进我国养兔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郑鑫泉、薛明剑等人的大力倡议下,全国养兔数量渐增,全国各地前来购买种兔者络绎不绝,远至广东、福建、宜川等地。由此,上海和无锡也成为当时兔业最盛名之中心。

 

图片

《兔苑:养兔杂志》1936年创刊号封面

 

图片

《申报》1936年11月7日刊发的《兔苑:养兔杂志》创刊征订启事

 

图片

《时事新报》1937年4月19日刊发的上海市养兔研究会正式成立消息

 

1937年4月8日,上海市养兔研究会在位于文庙路的市立动物园成立,该会由动物园主任沈祥瑞倡导,旨在积极推广养兔业,有组织开展包括养殖、收购、营销以及兽医等相关工作,注册会员对全社会开放,“凡实地养兔者及有志养兔者、暨兽医、畜牧家等、均可向文庙路该园请求入会。”

 

但好景不长,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方兴未艾的养兔业很快跌入谷底,20世纪40年代后期,有所恢复。如1947年,南汇万祥地区一农户,饲养长毛兔100多只,但总体处于无序散养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上海各地,特别是郊县的养兔业传统得到延续。据相关方志记载,肉兔饲养是上海县传统家庭副业,1949年圈存2.25万只。1960—1962年,猪肉等副食品供应紧张,居民开始习惯以兔肉代猪肉,市场对肉用兔需求猛增;1961年春中共上海县委发文发动农民开展养兔生产,全年上市10.7万只,次年23.8万只。1972年起主要供出口,当年上市30.3万只。

 

图片

20世纪60年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养兔宣传画

 

1980年后,外贸市场对兔毛需要增加,兔毛收购价逐年提高,毛兔饲养量大幅度增长。当年上海县有毛兔11.4万只,占全县兔只圈存量74.6%,产兔毛2.11万公斤。1982年上半年饲养量猛增至30万只。1984年,略有回落,毛兔饲养量为21.73万只。1983年,产毛4.97万公斤、产值174万元。1984年5.53万公斤、产值380万元。

 

原南汇县,也是上海最重要的养兔基地。解放前,农民一般都饲养皮肉兼用的地方种白兔。20世纪50年代,从外省引进青紫兰和力克司兔种饲养,有的农户还将上述兔种与当地白兔杂交,繁殖饲养杂种肉兔。1954年,中国兔肉进入国际市场,上海口岸经营冻兔肉出口,肉兔饲养有所发展。1957和1958两年,全县收购肉兔20多万只。1969年,引进日本大耳兔,该兔体型大,平均体重在4公斤~4.5公斤,深受农户欢迎。1966年,南汇县肉兔存栏量20多万只,是历史上肉兔养殖最多的年份。

 

1980年8月27—29日,上海市政府在南汇县召开上海郊区养兔生产会议,提出“公私并举,以私为主,大力发展养兔生产”的号召,实施以毛换料,自繁调剂留种补贴,调整兔毛收购价格等一系列扶持政策。1981年,市有关部门批准南汇县为长毛兔生产基地,南汇县直接从德国引进德系长毛兔种,先后建立南汇县种兔场、南汇县长毛兔联合育种场、新场种兔场、滨海种兔场、南汇县土畜产公司城北原种兔场、惠南种兔场及六灶种兔场等7个种兔场,纯种繁育德系长毛兔种供应各养兔场和农民养兔户,同时,全县还建立了11个毛兔配种站,大力开展德系长毛兔良种的推广和杂交改良。六灶种兔场还推行人工授精,获得成功。

 

图片

1979年3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首版的《怎样养兔》,此后多次重版,广受欢迎

 

图片

1983年11月13日,上海举行首届赛兔会消息(《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4年3月)

 

20世纪80年代,上海养兔业经历了辉煌时期。据相关数据显示,1985年,仅长毛兔一种,原南汇、川沙等地饲养量达110万只,集体兔场68个,专业养兔户445户,重点户47900 多户,年产兔毛达400吨,年收入达7000多万元。其后,因为区划合并、产业调整等,兔业开始进入平稳期。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家庭养殖业也随之改变,养兔户逐年减少,饲养量逐年下降。以南汇为例,2005年,全区长毛兔饲养量15.16万只,年产毛81185公斤,2007年,圈存量15.06万只,产毛5.67万公斤,2008年,圈存量11.80万只、年产毛3.95万公斤。

 

图片

1999年11月19日,南汇县农户培育的良种长毛兔获奖消息

 

图片

1999年,浦东江镇的养兔大户

图片摄影 | 茅正元

 

近十几年,养兔业在上海郊区又逐步回暖,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壮大。2014年,浦东新区饲养户有1.1万余户,兔子饲养量达20多万只(其中长毛兔18万只,其他兔子2 万多只)。2020年疫情期间,不少农业生产者遭遇困境,但也有能人,提高养殖产业的附加值,保证养殖的生态效益,扛住了疫情带来的经营压力,其中就有奉贤庄行“养兔大王“的事例。由此,这家年产兔子10万只,其中五分之一出口国外的腾达兔业专业合作社也被诸多沪上和全国媒体关注。

 

 

兔子的符号意义

 

说到元宵,兔子灯人人皆知。这背后,其实是兔子与月亮神话传统的延续及世俗化的表现。那么月亮上怎么会有兔子呢?各方考据的结论不一。屈原在他的传世名篇《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有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光指月亮,而“菟”,就是兔子。诗句大意:月亮为何死后又能复生?月亮贪图什么好处,而把兔子养在腹中?

图片

《楚辞集注》天问(《钦定四库全书》本)
 
那么,屈原是怎么就引用了“玉兔”这个概念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把上述四句诗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诗中的月亮是能够复活的天体。由此推论,月亮中的兔子很可能跟长生不老有关。1978年,山东嘉祥宋山出土的东汉石质画像中,有庖厨图和西王母图两件,其中都有兔子形象(下图,已用红色标出),其中兔子捣药的形象十分明显。陕西绥德东汉墓出土的门楣画像石中也有玉兔捣药纹样。在湖南省新邵县和桂阳县刘家岭发现的宋代墓室的壁画上均有玉兔捣药图案。
 

图片

 
季羡林先生则认为,中国人的月中有兔的思想来自印度, 其根据是公元前1000多年的《梨俱吠陀》时代印度人就相信月中有兔。月亮的梵文名字都含有sásá(兔子)的成分。(《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印度文学在中国》,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这个观点至今仍有争议。但有一点是几乎可以肯定的,中国原始崇拜和本土道教都追求长生不死。而月亮,通常被视为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月亮上的兔子自然也就具备了这种神力。故此,历史上出现大量关于兔子捣不死药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兔子具有吉祥符号的另一层寓意来自“白色”。因为野兔体毛通常都是灰色、褐色,白色极其罕见(很可能是“白化现象”),所以被视为“天赐祥瑞”。物以稀为贵。在古代如果发现白兔,便要献给皇家。《后汉书》有记载:“九月,日南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明史》中又载:“四十一年春三月辛卯,白兔生子,礼部请告庙,许之,群臣表贺。”在当时,天子或诸侯出巡等重大事件需祭告祖庙,是重大的礼仪活动,白兔生子竟被如此看重,足以见得白兔在古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图片

《后汉书》中所记:“九月,日南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另一个对兔子地位影响深刻的缘由就是它的生育能力。古人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情况下,多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形成朴素的理论。兔子凭借着其极强的生育能力成为古人对于繁衍期盼的象征。《尔雅·释兽》中就有“兔子嬎”之说(【玉篇】娩也。【廣韻】兔子,【集韻】江东呼兔子为䨲,或作㝹)。而“分娩”一词,是后来才专指人类生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崇尚“多子多福”,从这一点讲,兔子确实很适合作为一种象征。
 

图片

《尔雅·释兽》中所记“兔子嬎”(《古逸丛书》本)
 

图片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元代水晶兔,1994年在松江区圆应塔地宫出土

图片来源 | 澎湃新闻

 
元宵是一个如此重要的节日,以至于相关的岁时风俗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呈现。它从最初的宗教渊源和帝王祭祀活动而逐渐演化为大众平民化的岁时节庆活动。至今保留下来的元宵节的风俗主要有吃汤团、赏花灯、猜灯谜等。从民间视角来看,“闹元宵”是将逐渐平淡的春节喜庆气氛再一次推向高潮,同时也给新春佳节划上一个句号。
 
现今可考且较确凿的元宵观灯习俗史料出自隋朝,宋以后,随着发展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日益活跃,民间的岁时节俗活动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势。《吴郡志》《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典籍中都有比较详细的元宵赏灯风俗的呈现。《吴郡志》的主撰者范成大曾做诗《灯市行》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可见当年元宵灯节的规模已是盛况空前。
 
明以后元宵赏灯习俗在上海的流行有很多文献记载。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编纂的各类方志中就有不少关于元宵、上元岁时风俗以及灯节的记载。明清期间,上海县县治所在地的城隍庙、豫园一带,以及松江、嘉定、青浦等地都有渐成规模的元宵灯市。据《松江风俗志》记载,每年元宵节松江县城西门外等处有售纸灯,以蝴蝶、兔子、荷花、走马灯为多。习俗是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1912年3月5日《申报》也载文曰:“居民赏灯贺节余兴未阑,故于旧历上元前后数夕重闹元宵,太平景象亦赏心乐事也。届时月明于昼,天凈如揩,六街灯火,士女如云……今日民得自由,其乐真四十余年未易相逢之时日也,龙灯、马灯、狮子灯、蚌壳灯、兎子灯、绣球灯、足马灯、儿童提灯会之兴致勃勃也……”
 

图片

少年画历(三月) 兄弟二人扎兔子灯游玩(《少年》杂志 1917年第7期)

 
由于兔子被赋予多种祥瑞之义,其本身也具有灵巧敏捷等特质,因此在民间,还常缝制以兔为形的衣饰物品,如兔儿枕、兔儿鞋、兔形香包、兔形布玩具、兔形挂饰等。元宵节兔子灯广受欢迎,除了吉祥寓意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普通民众对它可爱形象的认同。
 
兔子灯制作工艺并不复杂,这大概也是它普及的原因之一。以前用毛竹扎龙骨,上海奉贤胡桥滚灯、宝山罗南镇扎灯等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中,兔子灯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但现在有些材质、材料已经很少用到。比如以前的草料纸、皮纸、棉纸都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宣纸等。不过更多的情况却是材料还有,而是因为某些传承的原因。比如毛竹并不缺失,但要劈成很细的蔑,已找不到劈蔑工了,所以现在用金属丝。以前用纸糊,然后再剪出毛花,贴在兔身上表示兔毛,现在就是一块平的纤维布。以前用浆糊,现在则用百得胶。以前灯里点蜡烛,现在全都用灯泡。
 

图片

兔子灯制作工艺(《小学生》杂志 1931年第2期)
 
在大规模旧区改造启动前,在豫园及周边的小商品市场,每到节假日都是人头攒动。销售元宵花灯的摊位中大多有手工兔子灯,每只五六十元,虽比塑料兔子灯贵一倍,但颇受欢迎。最热门的是半成品套装:做骨架用的竹篾或铁丝、作为灯面的棉纸、装饰用的彩纸、四只轮子和滑轮一应俱全。套装里还有一张图文并茂的扎灯说明书。半成品的价格在每套30元上下,除了在网络店铺中热销,一些闹市区的小店也销得不错。选择自制兔子灯的消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七零后”“八零后”,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有拉着手工兔子灯过元宵的经历,让他们能重温儿时的记忆。还有一部分爸爸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体会到手工制作的乐趣。
 

图片

2015年元宵节,豫园小商品市场中贩卖的兔子灯

图片摄影 | 王溶江

 

图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澳门馆

 

其实,不仅限于传统节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兔子符号”。2010年上海世博会澳门馆就是以“玉兔宫灯”方案作为外形设计蓝图。兔子是和谐相容的象征,机灵通达的化身,是古今中外人们乐于运用的吉祥动物,澳门馆的玉兔外型设计灵感来自于华南地区古时的兔子灯笼外型。如果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比喻成神话中的南天门,那澳门馆就犹如在南天门旁的一只仙兔,与中国馆一起共同迎接世界各方的来宾。而外省游客来上海最喜欢的伴手礼中,一定有“大白兔奶糖”,它几乎已经成为沪产糖果的代名词,驰名畅销数十年。

 

 

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风俗是华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岁时节令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众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在逐渐弱化,但兔子灯以及兔子的吉祥寓意一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我们民间文化的生动佐证,也是历史风俗面貌留存的样本。

过往的时光虽已远去,但这类文化载体,仍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长河中那些生动的文化细节和底蕴,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重生命和对自然和谐境界的精神追求。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