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博物馆“启新瓷”特展 讲述文物故事

字号:T|T
2023-02-06 19:43 来源:博物馆中国

唐山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唐山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风向标。自2012年完成改扩建后,唐山博物馆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个原创展。受疫情影响闭馆期间,博物馆整合馆藏瓷器资源,策划推出“开新启昧——民国唐山‘启新瓷'特展”。展览线下开放后,各地观众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唐山制瓷业的发展与变革。许多曾经投身于陶瓷行业的唐山市民,对启新瓷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

展览主体由三个单元组成,包括“我”从哪里来——启新瓷开篇、“我”是谁——启新瓷绽放、“我”到哪里去——启新瓷归宿。第一单元主要介绍启新瓷厂的始创历程。第二单元主要介绍启新瓷的造型、装饰技法和制作工艺流程,将启新瓷分为西式造型和中式造型两类,重点展示了中式造型中的嫁妆瓷。第三单元主要介绍启新瓷厂发展中经历一系列重大变革,最终更名为唐山陶瓷厂。

 

 

嫁妆瓷是启新瓷厂生产的中式造型产品中的主体,也是特展的重点,此次展览中有近一半的展览面积用于展示嫁妆瓷。清朝中晚期,瓷器是北方地区婚嫁的必备之物。在婚礼上,瓷器往往作为撑门面的主角摆放在醒目位置。这类瓷统称为“嫁妆瓷”,包括瓶、罐、壶、痰盂、皂盒、卷缸、笔筒等不同器物。嫁妆瓷必须是绘制同一画面的一对瓷器,寓意“成双成对”,绘画图案反映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吉祥图案、花鸟等,为婚姻增添喜庆和祝福。掸瓶是嫁妆瓷中最常见的器型。北方大多将插放掸子的瓷瓶称为“掸瓶”,其尺寸有大中小之分,行家们通常用“件数”来区别。“件数”本指陶工制坯时所用瓷泥块的数量,后用来描述器物的高度。其中“300件”和“150件”较为常见,前者器高约55厘米,后者器高约45厘米,具体高度因瓷器腹径的不同而略有差别。

除了通过布展设计体现文物的器型之美、纹饰之美,本展览的亮点着力于讲述文物故事,充分挖掘瓷器纹饰上的文物故事及独特内涵。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三娘教子、怀橘奉亲、桃园问津、郑玄文婢等。

 

图片

“三娘教子”掸瓶

 

展出的两件嫁妆瓷掸瓶上绘有三娘教子的典故。主要讲述了明代儒生薛广外出经商,托友人给家中捎回五百两银锭,但这位友人独吞银两,散播薛广已死。薛广家中大娘、二娘闻讯后改嫁他方。三娘靠帮人纺织艰难度日,供养非她亲生的幼子薛倚读书。薛倚被同辈奚落,不想去上学,三娘苦心相劝,绞断织线,怒打薛倚。最终薛倚知错,发愤读书,考中状元。此时,薛广也衣锦还乡,一家团聚。这一民间故事曾被明末清初戏曲小说家李渔写入《无声戏》,后又被改编为京剧曲目。

除了在展览中用图文展板叙述文物故事外,博物馆还将文物故事拍成了通俗易懂的儿童剧,由馆内工作人员负责编写文物故事的儿童剧剧本并搭建布置演出场景。这种展教一体的模式,不仅让参与演出的孩子们能够身临其境,进而体会文物故事的教育意义,也可以让其他观众更直观地读懂文物故事,领会故事寓意。此展教活动定期通过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招募通知,组织儿童进行彩排、演出,深受家庭参观团体的支持与好评。

为弘扬传统文化,扎实做好“讲好文物故事”的工作,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唐山博物馆正在进行瓷器纹饰相关文物故事的编辑出版工作。旨在介绍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挖掘瓷器纹饰中的精彩典故,深入浅出地释读传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发挥文物和传统故事的社会教育作用,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过程中传承发扬历史知识与传统美德。“讲好文物故事”社教活动也在唐山中小学校园同步开展,馆校合作模式逐步成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