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工作者的日常,不只是给文物“治病”

字号:T|T
2022-12-13 09:58 来源:上海博物馆

文物保护,是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在公众眼中,“文物保护工作者”是一个“神秘”而“小众”的群体,他们身处幕后,默默耕耘,甘于奉献,择一事,终一生。文物修复师的精神特质是什么?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文物保护工作如何顺应时代发展?

1.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传承技艺
 
【传承与技艺】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源远流长。宋代金石学带动了这种技艺的兴起与发展,并逐渐在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技术流派,上博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也带有显著的地域特点。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地区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水准已在全国享有盛誉。这一技艺之所以能在上海孕育和发扬,得益于当时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大量的珍贵文物与相关人才汇聚于此,使文物修复行业得以蓬勃发展。
上海博物馆于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成为国内最早建立的文物修复机构之一。上博目前已拥有三十余人的文物修复与复制团队,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6个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青铜器修复技艺”于2015年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遗项目,“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图片

图片

图片

商晚期鸮卣的石膏分型模具

为确保技艺的有序传承,上海博物馆内部在修复团队组建之初就确立了师徒制。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上博青铜修复团队已经传承了4代人,纵观这一薪火相传的历程,每一代传承人都各有特色,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艺术性与学术性并重,正是上海博物馆青铜修复和复制工作最突出的特点。
【探索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涌现,文物修复师们大胆尝试、小心求证,成功地将一批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之中。通过与馆内文物科技保护团队的合作,文物修复师们在国内率先应用超声波除锈、复合材料翻模、激光焊接、激光清洗、3D打印等技术,发明矫形专用装置、申请无氯焊剂专利等,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含量,使上海博物馆的这项技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业内亮点。

图片

清代积光佛母像激光清洗效果对比

 

图片

图片
青铜器CT断层扫描及扫描影像

 

2.文物保护,不仅仅是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较为公众所熟知的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制作工艺研究、年代测定辨伪、病害诊断评估、环境监测调控、本体修复、复制仿制、日常养护等,这些工作都是文物保护。总的来说,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检测分析、本体修复、预防性保护。

图片

图片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的预防性保护

阿拉伯铜手湿度要求: 35%RH±5% RH

2015年,上海博物馆整合资源成立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一座“文物医院”应运而生。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检测分析就是“诊病”,本体修复就是“治病”,预防性保护就是“防病”。
3.学科发展,不仅仅是独善其身
 
文物保护是一项应用科学,它以自然科学为主,又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紧密结合。今年7月22日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8月24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ICOM大会上,通过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也要有服务全局、融合发展的意识和态度,使文物保护与文物学、艺术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学科充分互动、相辅相成,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