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在文化“走出去”,即面向大众、走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承担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通过多重手段进行发掘研究,深入阐释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现代传播手段,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其独特优势和有效作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价值为本,多手段挖掘文物内涵
做好文物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工作,充分揭示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是发挥其对文化“走出去”作用的基石。需充分运用前沿科技多重手段进行抢救性发掘,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融合,开展跨学科合作,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联合攻关,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研究,深入探索揭示文物蕴含的价值内涵,让文物重见天日、重现光彩。如历经12次发掘的安徽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出土文物3000多件(套),其中玉、石器等珍贵文物1200多件(套)。经过接续发掘研究,可以判定凌家滩时期手工业、农业比较发达,玉石器制造已出现切割、琢磨、钻孔等一整套技术,基本具备了后世玉器制造的绝大多数技术。凌家滩遗址对于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重大意义,应进一步加大对其阐释和利用力度。
创意为先,多语境讲好文物故事
内容创意是增强文物生命力、吸引力和传播力的重要内核。在挖掘探索文物蕴含的重要价值基础上,应进一步创新思维、创意策划、把专业精深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物故事,将文物的背景、历史、特点、价值等核心内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以易为受众接受的方式讲述出来,有效传递给目标群体,这是文物“走出去”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如安徽省开展的“考古、文物带你游安徽”系列推广活动在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由考古专家以平实的语言讲述文化遗存的前世今生,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好评。可进一步整合资源,翻译成英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多语种版本,在海外媒体平台推广传播,发挥国际传播的倍增效应。
渠道为要,多路径推动文物“出海”
阐释文物价值、创意文物故事、打造内容素材后,如何选择合适的渠道,构建立体多元的对外传播体系,成为推动文物“走出去”的重中之重。
一是官方机构渠道。官方传播渠道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为广大民众所信赖。广泛分布于世界的中国驻各国大使馆、中国文化中心,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分社以及孔子学院已成为海外民众普遍认可的官方信息发布机构,应注重加大与其合作力度,积极提供优质内容,利用其平台加大传播推广力度。中国文化中心因其先天优势,更是中国与海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不可或缺的主流平台。如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等的合作,以蒙古语、英语等语种开展的大运河、凌家滩遗址等考古发现的主题宣传推介,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线上传播渠道。除了官方机构渠道外,还应充分重视海外民众使用的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常态化发布有关文物、遗址的精美图文和视频介绍,加强实时互动交流。如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泰国China Story(中国故事)脸书账号合作,以泰语版视频开展的亳州地下运兵道、合肥包公园等宣介活动,受到了泰国民众的关注与喜爱。
三是线下交流渠道。作为传统的传播手段,文物外展仍需加以重视。应注重采用多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加强现场观众的互动体验和沉浸式参与,让博物馆的观展体验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应开展跨界合作,加大以文物为主题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出版物、文创产品等的开发创作力度,通过版权输出、产品出口等促进文物“出圈”“出海”,也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