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尝试:以文创产品传扬古琴与古籍文化

字号:T|T
2022-12-02 17:45 来源:古籍保护

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经过数代琴家与文人墨客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古琴已然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甚至在国外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2003 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展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有关琴学的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各种文化演出、琴学研习营、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古琴文化的载体还有数量可观的古籍,国家图书馆就藏有诸多以古琴为专题或与之相关的古籍。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其变得可触、可感、可亲,充分发掘其内涵并融合当代元素进行创新,让古琴与古籍交相辉映,更好地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成为了国图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拟结合古琴与古籍的传统元素,将其与现代八音盒产品结合,设计一款受众面较广的、能展现古琴形韵与古籍元素的、可供用户互动操作的手摇八音盒,作为以文创产品传扬古琴与古籍文化的大胆尝试,以期将古琴与古籍背后所蕴含的经典文化更好地传播给大众,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图片

《太古遗音》所载造琴制度

 

 

图片

设计背景:
文创产品已脱离了贴牌时代
 

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古琴在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古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借新国潮文化复兴,古琴逐渐成为受新时代青年人追捧的清幽雅静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公众对古琴的认知和理解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古琴文创市场也更加开阔。

就目前的国内市场而言,古琴文创产品在设计上多采用模拟古琴造型或提取古琴外观元素用于成品装饰的手法,这样的设计实用性较强,但无法体现古琴文化更多的精髓和内涵。近年来,文创产品已经脱离了贴牌时代,而更加关注产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因此,将古籍与古琴的元素与故事深度挖掘,才能够设计出更具深度的古琴文创产品。

八音盒又称“自鸣琴”,最初来自16 世纪瑞士的钟表匠在钟表上增加的报时钟声。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八音盒外部造型变化万千,其中乐器造型的八音盒因型与用更为一致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笔者以为,可以将八音盒外观按传统古琴的样式加以设计,同时还能够演奏优美的古琴曲,再加上“减字谱”等古籍元素,定能达到相辅相成、锦上添花的效果。

图片

包装设计图

 

图片

明确产品定位:

深入挖掘古琴内涵和文化价值

 

 

目前市场上古琴文创产品受众对古琴文化的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一款优秀的文创产品应该承担打破知识壁垒的责任,引导大众逐渐了解、喜爱上传统文化甚至古琴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产品需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趣味性,可以促使消费者产生了解的兴趣、产生购买的欲望,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产品的其他属性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产品需要制作精良,符合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美感的追求,并与产品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属性相契合。重要的是,产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回归文化传统、对接历史传承,努力为消费者还原出古籍中古琴的真实面貌。

因此,本产品的设计使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设计手法赋予产品功能性和趣味性,在外观上选用富含传统气息的色彩和造型,同时深入挖掘古琴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并将其融入产品之中,坚持古琴的正宗性,将传播古琴与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雅俗共赏。

 

 

图片

完善设计方案:

仿形、奏音、书谱,打造古琴 IP

 

仿古琴之形。古琴由面板和背板结合而成,其上又包括岳山、琴弦和琴徽等部件,自古有一套流传有序的定制,在诸多经典音乐古籍中有着明确记录。《太古遗音》中《琴制尚象论》一篇有云:“制器尚象,起来久矣。琴之为器,其制详,其义深”。可见古琴形制绝非任意为之。

正所谓“古先圣贤造琴,其状不一而制度尚象则有定式”。自古至今,善制琴者众多,古琴也在保持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出了多种不同样式,史书记载的古琴样式多达四五十种,如伏羲样、神农样、伯牙样等,不仅展示了善琴者和制琴者千差万别的审美情趣,更丰富了古琴本身的艺术性和历史性。

本产品的外观设计来自于《琴谱合璧》中记载的古琴样式。《琴谱合璧》是由明代杨抡编纂的一部琴书著作。杨抡作为晚明著名琴家,继承了春秋战国琴歌传统,实践着琴乐雅俗文化的交融。本文参考的素材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明代万历年间李嘉遇刻本《琴谱合璧二种》。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为《太古遗音》,有谱有文,包括上古琴论、琴图、指法图等诸多部分,后为《伯牙心法》,多有谱无文,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笔者在《琴谱合璧》所记载的诸多样式中,选取“孔子样”作为产品外观。“孔子样”又称“仲尼式”,相传为圣人孔子所创,样式简洁古朴,线条流畅含蓄大方,体现了儒家中庸、内敛的风格,为无数善琴者所喜爱。在古琴外壳下嵌入手摇八音盒的金属机芯,将摇把和纸带的位置裸露在外,既不影响正面古琴的外观美感,又不影响八音盒的演奏。琴身按比例缩小,面板采用杉木加以髹漆工艺,底板采用梓木或其他硬木制成,琴弦、岳山、琴徽等部件尽量模仿真实古琴,争取最大限度的还原传统古琴制式。

奏古琴之曲。古琴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熟知的大多传统乐曲都是古琴曲或由其曲演化而来。这些动人的经典古琴曲不仅游鱼出听,其背后所体现的无数历史故事更为发人深思。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听来如波涛汹涌,滚滚而来,雄浑有力;《梅花三弄》听来如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更有千古绝唱《广陵散》,断肠声里《阳关三叠》和漂泊愁苦《胡笳十八拍》,等等,曲为心声,诉不尽人间悲欢离合。

产品设计的第二个创新点来自于突破传统古琴文创产品“只拟其形”的局限,借助八音盒将“声与形”相互结合的特点,为消费者呈现一个“视听结合”的融合性文创产品。本产品将比对版本,结合琴家打谱成果,从而可以演奏如《流水》《酒狂》《广陵散》《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十余种经典古琴曲目,为八音盒添加了中国古琴曲传播的功能。

古琴曲的选择以古籍《文会堂琴谱》为重要参考对象。《文会堂琴谱》是明万历年间由钱塘胡文焕编撰的中国古琴谱书。本文的素材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新刻文会堂琴谱》明万历二十五年胡氏文会堂刻本,为郑振铎先生旧藏,书中不少位置钤有“长乐郑氏藏书之章”与“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印。该书共六卷,卷首有万历二十四年丙申胡氏自序,序后为谱目录,前三卷为论琴文字,后三卷收录十一调五十三曲。《文会堂琴谱》是明代琴谱辑刻成熟后期出现的作品,体例明晰,内容完备,基本保留了《太古遗音》的原貌,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书古琴之谱。减字谱又称指法谱,相传为唐末琴家曹柔创立,是古代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其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减字谱与常见其他乐器的曲谱不同,有一套包括音色和左右手指法的独特符号系统,不同于西方数字符号的记录方法,与中国汉字的方块造型异曲同工,展现了独一无二的设计和审美,是中国古代无数古琴家智慧的结晶,更担负着承载古曲的重任。产品设计特地采用了将古琴传统的减字谱与简谱相结合的方式编制古琴谱,为受众搭建走近“高深”古琴减字谱的桥梁。

除上文介绍古籍外,《风宣玄品》等古琴谱集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风宣玄品》由明代朱厚爝撰辑。本文参考国家图书馆藏明代抄本,前有朱厚爝自序及嘉靖十八年山西右布政使张鲲序文,内容包含弹琴指法释义、斫琴法度、造弦法等理论以及超百首曲谱。抄写精细,绘图精美,是曲谱之佳本典范。

外包装上图案来自《琴谱合璧》中的古琴样式图,其上“古”“琴”二字采用集字的方式选取国家图书馆藏《玉烟堂法帖》第二十三册赵孟頫书法。《玉烟堂法帖》于万历四十年由陈瓛汇集,上海吴之骥镌刻,共二十四卷,卷首有董其昌书长序,末刻“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玉烟堂模勒上石”篆书,此帖汇集汉魏至宋、元各家名迹及石刻佳本,网罗历代名迹,汇集一编,实属精品。笔者特选取赵孟頫书法,因其博采众家之长,字体稳健笔圆含方、别具风姿古意顿显,与古琴千古流传之神韵不谋而合。

产品说明书采用传统古籍的经折装样式,凸显古风古韵,内页以手书曲谱形式印于仿古花笺纸上,力图展现中国的传统造纸手工艺和书法艺术。

创古琴之 IP。仅仅通过一款文创产品来宣扬古琴文化无疑是杯水车薪,若想真正让古籍中的古琴文化“活过来”,还需要利用更多元的宣传手段,打造古籍与古琴的文化 IP,使古琴能够被更多人所熟知。除以实体外还可以通过线上直播、讲座等多种形式,围绕本产品所涵盖的古琴的制式、古琴名曲、古琴减字谱等知识内容展开宣传,以期打造出系列古琴文化链条。

自 2016 年国务院提出文博机构试点开展文创产业要求以来,创新创意有了新的文化源头,以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吸收和创新融合为代表的时代新文创,需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古籍与古琴逐渐掀开小众、高冷的面纱,在古籍保护计划的发展与文创新国潮的影响下,变得可触、可感、可亲。以雅正的态度学习传统文化,设计文创产品,更好地为传扬优秀文化助力,是我们新时代文博工作者的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