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保罗·巴恩曾说,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如果这有任何意义或正当理由的话—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如何有效建构起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公众考古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我国现有的公众考古传媒实践中,文物考古新闻报道与考古直播时效性强、传播平台广,容易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电视考古直播的探索与成熟
1998年,考古学家开启法门寺地宫的几分钟直播尝试,拉开了电视考古直播的序幕。电视考古直播给公众提供了实时观看考古现场的可能性。
2000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现场直播—《老山汉墓探秘》,墓室中手拿小铲和毛刷小心翼翼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实时走进亿万电视观众的视野。央视的考古现场直播,使“老山热”乃至“考古热”进一步升温,成为当年的一大话题。
老山汉墓考古发掘现场
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
2001年6月3日,央视又对云南澄江县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的考古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央视投入90余人,分别在水下和水面安置9个机位对现场进行全方位展示。
这两次直播均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让电视直播成为考古的新常态之一。此后,埃及金字塔考古、四川三星堆考古、敦煌再发现、曹操墓考古、碗礁一号沉船考古、南澳Ⅰ号古沉船考古、韩城梁带村考古、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文化遗产日多点联动直播、世界遗产大会直播等,央视几乎年年都有文博考古工作的直播活动。
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考古现场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现场
纵观多年的发展历程,电视考古直播在播放长度上,从几分钟的连线到多小时的整场直播再到多日的连续直播;在播放样态上,从栏目内直播到特别节目直播再到整个频道联动直播;在题材选择上,涉及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包含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博物馆及相关活动等;在报道空间上,从陆地、水下、空中多维度反映考古工作过程及成果,贯穿全程重要工作节点,使考古学科从象牙塔尖的小众学科慢慢走向普通公众。
新媒体的兴起与直播渠道的多元融合2005年以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传播全面进入Web2.0时代,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给中国公众考古的新媒体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考古人开始进入自媒体传播期。以“中国考古网”为代表的考古机构和以“公众考古试验田”为代表的部分考古学者纷纷开设博客、微博,利用“图片+文字”的传播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诙谐幽默的口语化语言向公众呈现考古人、考古事。同时还会跟随一些社会热点,从考古学角度为网友广泛解读,寓教于乐、寓理于文。
智能手机普及以后,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公众考古网络传播进入Web3.0时代。这一时期,以微信和其他新媒体传播载体的联合运用为代表,公众考古传播出现一种全新的传播态势—即全媒体式的多方位信息融合传播。尤其是微信作为一款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的即时聊天工具,逐步发展成了具有新媒体形态、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功能的新型网络应用。
以海昏侯墓的媒体直播为例,考古工作者和各大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众传播海昏侯考古的即时信息。2015年11月14日,中国江西网通过PC端页面、手机江西网、江西手机报、官方微博“大江网”、微信公众号“大江网”和“江西新闻”等渠道,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步直播,为广大公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盛宴。
海昏侯墓考古网络直播后5个月的时间内,网媒文章铺天盖地,在主要搜索引擎输入“南昌海昏侯墓”,显示报道超过200余万篇(截至2016年3月)。加之中央电视台《考古进行时之海昏侯大墓考古发掘现场》系列纪录片,首都博物馆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进程诱发了公众“追剧”一般的热情。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看来,海昏侯墓不仅是专业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一个成功的公众考古传播案例。
《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
融媒体直播的构思与实践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陕西广播电视台在国际古迹遗址日策划推出“探秘秦公一号大墓”全媒体现场直播活动,节目邀请秦汉考古专家担任嘉宾,带领观众走进刚刚启动的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发掘现场。直播结束后,陕视新闻微博、人民网微博、陕西发布、新华网、央视新闻+、陕视新闻今日头条号、第一新闻微博等媒体共超过5000万人浏览直播。“秦公一号大墓”的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全国前十,阅读量突破1.2亿次。
“探秘秦公一号大墓”全媒体现场直播活动
此后,又陆续推出“探秘中国史前‘金字塔’—石峁皇城台遗址”直播,累计观看突破100万人次,微博话题“中国史前最大城市考古新发现”总计有4100万人次参与互动。“探秘2600多年前的古芮国—澄城刘家洼遗址”直播,“东周贵族大墓发掘”和“陕西刘家洼遗址新发现”两个话题阅读量高达6100万人次,全网搜索量超过1亿。此外还有秦咸阳城遗址新发现、新寺遗址汉代道路等考古项目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探秘中国史前“金字塔” 》石峁皇城台遗址直播
2020年,为继续深挖陕西文物资源,在全网形成话题效应,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昌明坊等新媒体平台,采用“考古直播+网络短视频”的方式,全面深入、立体生动地展现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最新考古发现成果。“秦咸阳城遗址考古新发现—寻找秦始皇的皇宫”“探秘4000年前史前石城和贵族墓葬”的考古直播活动分别通过微博、微信、电视、APP视频等手段在全网同步发布,形成传播矩阵,在网络上引起传播热潮。网络短视频主要以“我在陕西修文物”为主题,以陕西文物保护新项目、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第一期“陕西成功修复2800年前的青铜豪车”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和转发,相关话题登上新浪热搜榜,获得400多万网友的点赞和评论。目前,“我在陕西修文物”系列视频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内容也正在筹备之中。
2019年新媒体报道传播统计(至2020年12月11 日)
同时,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第一次以网络会议的形式举行,并同步全网直播。数千万公众第一次获得了与汇报人和评委一样的观看权限,可以全程观看一年一度全国最高水平的考古成果汇报会;第一次有了和考古学科顶尖学者提问互动的机会。“云考古”“云直播”的融媒体传播形式,让考古学火热出圈,走进大众生活。“考古+直播”不仅为共享考古发掘成果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优化了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为网络世界带来了一股浓厚的学术热流,为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新选择和新思路。
融媒体公众考古直播的新模式
借助融媒体的传播链条,可以使受众多渠道、更深刻地了解考古及相关科研内容的进展情况,了解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甚至直接参与到考古相关实践活动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发挥融媒体的传播效应,需要考古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的共同探索。以“秦咸阳城遗址考古新发现”为例,在构建融媒体公众考古直播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预先设定直播主题
在融媒体传播中,公众不再满足于笼统了解考古遗址的一般性研究成果,考古发现的细节和研究过程逐渐成为重要的传播内容。“秦咸阳城考古遗址考古新发现—寻找秦始皇的皇宫”的融媒体直播,在1个小时的直播时长内,共设置了3个版块的主题:六号建筑北部附属建筑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解读;遗址核心区六号建筑详情及宫殿屋顶复原演示;探访文物陈列室,领略石铠甲制作工艺。在每个版块内对于文物发掘细节的讲解和展示,既丰富了融媒体传播的素材,也满足了公众想要更多了解考古发掘的进展和考古工作日常的好奇心。
“秦咸阳城考古遗址考古新发现—寻找秦始皇的皇宫”
第一版块,考古人员在考古现场向公众展示“秦”字纹、龙纹空心砖瓦当,提前为六号建筑的特殊性作了铺垫;“胡”字纹瓦当则真实形象地向公众传递了秦代“物勒工名”的手工业生产制度。第二版块,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以六号宫殿建筑为核心,详细讲解并展示了中国古代土木结构宫殿的构筑方式,分析了六号宫殿的建筑等级,连线记者还在考古人员的指导下简单模拟了宫殿屋顶的复原演示,通过“讲解+演示结合”的方式,使传播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第三版块,拍摄场景从考古发掘现场回到室内,通过文物标本展示再次加深公众对秦咸阳城遗址考古的认识。最后又以石铠甲为特例,通过出土文物的各种痕迹,向观众复原展示石铠甲的制作流程。三个版块的传播内容层层推进、丰富多元,中间穿插演播室内考古学家的讲解与分析,考古专业内容的传播也可以生动、深入。
适度转化考古专业语言
在融媒体传播中,多角度、普及性的大众传播内容与专业性的考古科学研究工作是存在矛盾的,也是影响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重要问题,因而需要适度转化考古专业语言。
这里共包含三个层面的认识。一是专业的考古学知识、考古发掘情况需要经过大众媒体的转化,方便对公众进行宣传和推广。在直播中,如果观众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在面对直播中专家说到的一些语言,如“夯土建筑”“版筑”“丹墀涂地”等可能会产生疑问,需要在直播中增加辅助性或延伸性的基础知识介绍。
二是考古工作者要主动探索考古语言的大众化阐释方式,在自身的语言表述方面多加练习。在直播中,考古人员通过“复式小高层设计”“户型图”等现代房地产语言向公众解释六号宫殿,既体现出考古工作者研究工作的专业细致,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三是考古专业语言的转化要以考古信息的客观公正报道为最终目的,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正确的文物观和文化遗产观,满足公众的知识和休闲需求,也要提升公众的认知结构。
合理规划直播内容
考古发掘过程讲求的是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但在直播中观众却往往希望能够获得超出预期的信息量,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如何调解矛盾,需要在直播前提前组织内容,保障宣传效果。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第三次发掘进行直播,当时的内容都是提前规划好的,与其说是直播,不如说是“考古成果介绍”。这种节目的收视效果很好,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考古工作不受干扰。“秦咸阳城考古遗址考古新发现—寻找秦始皇的皇宫”的融媒体直播采取的也是这种传播方式,借助前期积累的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当下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现状,丰富观众对秦咸阳城和秦咸阳城考古工作的理解。
我国的公众考古媒体直播实践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传播平台及传播方式存在着相应的时代特征。目前,从融媒体传播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公众考古直播日益呈现出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传播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