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蜀 | 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艺杂谈 · 铜版印刷与锌版印刷

字号:T|T
2022-10-18 12:03 来源:古籍保护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

清末民初,西方先进的印刷工艺,石印、铜版、珂罗版、铅印等传入中国后,极大地推动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古籍整理出版当然也不例外,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照相印刷可以原样影印古籍,效率大大超过影刻;还能通过割裱方式,将古籍的部头缩小二至九倍,因此书价大幅降低。 

铅活字排印,基本上取代了雕版印刷,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也降低了成本。 

照相制版结合石版、铜版、珂罗版印刷的影印技术,解决了金石书画类古籍的复制出版难题。照相印刷术发明前,古代的金石碑拓、法帖,只能依靠传拓及雕版覆刻的方式印刷、流通,效率极低。并且,层次丰富的绘画、墨迹,根本无法印行,限制了此类作品的传播,乃至大量原作失传。 

综上,印刷工艺的进步和多样化,丰富了古籍整理图书的品种,大幅降低了书价,提高了图书销量,满足了更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因此,我们总结那段历史的时候,不但要了解出版了哪些书,也要了解那些书是用何种印刷工艺印制的,效果如何;同一种古籍采用不同的印刷工艺印制有什么差别,等等。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在选用、研究民国古籍整理图书时,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并且还能对我们今后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再有,普通古籍和民国图书书目,如果能够详细注明图书的印刷方式,就会极大提高书目的使用价值。以往的一些书目虽有标记,但多数仅标注“铅印”“石印”或“影印”“排印”,不但缺失较多,还有不少差错。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编目者需要学习 一点基本的印刷知识,提高对不同印刷工艺的鉴别能力。多年来,笔者将古籍整理出版与印刷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获益匪浅。

图片
图片
铜版印刷

铜版凹印

铜版印刷有凹印和凸印两大类,凹印出现较早。大约清中期,西方的铜版凹印术便由传教士带到中国,但仅在清宫之中使用。文献记载,民间首先采用铜版凹印印书者,为元和王肇鋐,时间在光绪十五年(1889)前后。王肇鋐撰《铜刻小记》,详述铜版凹印制版法。《铜刻小记·总论》云:“刻铜版之法,创自泰西,行诸日本。镌刻极精图式,宜取诸此。虽细如毫发之纹,亦异常清楚。其免燥湿伸缩之虞也,胜乎木刻;其无 印刷模糊之病也,超乎石印。惟刊刻之法固难于木刻,亦迟乎石印。非心粗气浮者所能从事也。(转引自《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据文中所述,铜版凹印的最大特色是线条精细,“虽细如毫发之纹,亦异常清楚”,这是其他印刷工艺达不到的。 

铜版凹印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在平整洁净的铜版表面敷一层蜡,作为保护层;将图文转印到蜡上,然后雕刻图文,图文部分的铜版便暴露在外;最后用化学腐蚀液浸泡铜版,图文部分便被腐蚀出凹下的沟槽。印刷时,去除铜版表面的蜡,整体敷墨,然后刮净沟槽以外的墨,覆纸后施压,沟槽内的墨便转印到纸上。

其实,中国古代的碑石拓印就证明,阴文雕刻极细线条比阳文更具优势。因为在印版上(无论什么材质)雕刻极细的沟槽,只要刻刀足够锋利结实即可;反之,若是凸起的极细线条,不仅雕刻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增(要刻去线条以外的部分),而且对印版材质的柔韧度和强度也有较高要求。由于在铜版凹印沟槽内填墨,比在碑石拓印的沟槽中塞纸要容易,所以沟槽可以更细,印品也就愈加精细。而且,铜印是阳文,比阴文的拓印更具实用性。

铜版凹印虽优点很多,但制版印刷之设备复杂昂贵,成本较高,因此一般的出版物极少使用,使用较多的是铜版凸印。

 

图片

 《古学彚刊》第二编铜版影印元刻本《续资治通鉴长编》

 

 

铜版凸印

铜版凸印,制作和印刷原理与凹印大致相同,只不过凸印腐蚀掉的是铜版图文以外的空白部分,保存下来的是凸起的图文。印刷时少了“刮墨”那道工序,工艺和设备简化了不少,成本也就大幅降低了。铜版凸印,又分为无层次的黑白版、有层次的网目版两种,但前者很快被价格低廉的锌版取代,因此铜版大多制成网目版。因为铜的硬度和韧性优于锌,更适合印制精细的网点图。

铜版印刷是依靠网目表现图像的浓淡层次,因此民国时期铜版又被称为“网目版”。“网目版”印刷属于高档印刷,制作难度大,成本高,一般用于印制艺术类期刊的封皮和插图图版。早在宣统元年(1909),神州国光社便用铜版刊印了《黄石斋书王忠文祠记》。册中介绍其制版印刷特色时,重点就放在了铜版的网目上:“本集所制网目铜版,其网目极密而细,极明而显,清朗悦目,可与玻璃版(珂罗版)相并,亦与寻常者迥殊。”民国元年(1912),上海国粹学报社印行的《古学汇刊》第一、第二编,将善本书影与古书画、金石、古器物一起,用铜版影印,制作成精美的图版附在刊前。两编共收善本书影十余幅,与其他书法、绘画、金石、古器物等图版一样,浓淡交织、层次丰富。商务印书馆在铜版印刷上,也投入了一定的力量,民国九年(1920)印制出彩色 铜版画册《费晓楼仕女精品》。上海国华书局也于 1920 年前后,印制出了《董邦达山水》《古画大观》一、二、三集。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三十年(1941),上海开明书店用网目铜版印行了潘承弼、顾廷龙编著的《明代版本图录初编》。这部书也成为百余年来,唯一一部采用铜版印刷的版刻图录,其图像层次丰富,表现力远超黑白书影的古籍图录。

铜版印刷,印版直接在着墨后转印到纸张上,印刷品的层次与质感甚佳。相比于珂罗版,铜版印刷有印制效率高、周期短,拼版方便灵活等优点。铜版印刷的缺点是设备投资和日常花费甚高,非一般小厂能够承担。再有就是对印刷用纸的要求较严,为保证印刷质量,要使用“蜡光纸”(铜版纸),更拉高了书的成本。因此民国时期采用铜版影印古代碑帖、书画图书的规模,远小于珂罗版印刷。

 

图片

《明代版本图录初编》铜版影印  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

 

图片
锌版印刷
 

 

锌版印刷与铜版凸印几乎同时诞生,原理和制作方法亦相差无几。锌版可以胜任黑白线图或要求不高的网目图印制,普遍应用于铅印书、报、刊中的插图,以及少量古籍的影印中。民国时期采用锌版翻印古籍最典型的事例,是上海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系将殿版《二十四史》加上柯劭忞的《新元史》而成,以原书九叶割裱拼成一面,每面上下四栏,大 16 开本,分装 9 册。开明版《二十五史》是缩印殿版《二十四史》力度最大 的一种,相对定价也最低。在印制装订工艺方面,书店考虑到以往“石印本的 《二十四史》,把殿版的九页拼做一页,每页三栏,俗称‘横行《二十四史》’。这就一般的经济能力说,当然比较轻而易举,但是那些本子把字体缩得太小了, 石印既然不见得怎样清楚,而线装又多到一百本以外,翻阅、保存、携带都不方便。现在我们特铸锌版印刷,把字体缩到新五号字那样大小,更把这么大的一部东西匀装做九本,这样无论从那方而看,都觉得没有丝毫缺憾了(《刊行二十五史的缘起》)。”开明版《二十五史》全书用锌版印制,在古籍影印制作中实属罕见。此锌版系腐蚀而成的凸版,成本比前面提到的石版的代用品“亚锌版”高不少,但字迹的清晰度肯定比平面印刷好,从根本上解决了石印之书字小不易辨认的弊端。另外,中华书局长期印行的同文书局版《康熙字典》,也是翻铸锌版印刷的,保证了小号字笔画的完整、清晰。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