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西方先进的印刷工艺,石印、铜版、珂罗版、铅印等传入中国后,极大地推动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古籍整理出版当然也不例外,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照相印刷可以原样影印古籍,效率大大超过影刻;还能通过割裱方式,将古籍的部头缩小二至九倍,因此书价大幅降低。
铅活字排印,基本上取代了雕版印刷,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也降低了成本。
照相制版结合石版、铜版、珂罗版印刷的影印技术,解决了金石书画类古籍的复制出版难题。照相印刷术发明前,古代的金石碑拓、法帖,只能依靠传拓及雕版覆刻的方式印刷、流通,效率极低。并且,层次丰富的绘画、墨迹,根本无法印行,限制了此类作品的传播,乃至大量原作失传。
综上,印刷工艺的进步和多样化,丰富了古籍整理图书的品种,大幅降低了书价,提高了图书销量,满足了更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因此,我们总结那段历史的时候,不但要了解出版了哪些书,也要了解那些书是用何种印刷工艺印制的,效果如何;同一种古籍采用不同的印刷工艺印制有什么差别,等等。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在选用、研究民国古籍整理图书时,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并且还能对我们今后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再有,普通古籍和民国图书书目,如果能够详细注明图书的印刷方式,就会极大提高书目的使用价值。以往的一些书目虽有标记,但多数仅标注“铅印”“石印”或“影印”“排印”,不但缺失较多,还有不少差错。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编目者需要学习 一点基本的印刷知识,提高对不同印刷工艺的鉴别能力。多年来,笔者将古籍整理出版与印刷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获益匪浅。
珂罗版能够保存图像的层次
珂罗版印刷系德国人J. 阿尔贝特(Joseph Albert)于1869年发明,清光绪初年传入中国。珂罗版印刷是将含有重铬酸盐的明胶溶液涂布在磨砂玻璃版上,形成一层感光膜,感光膜上覆盖图像摄影后的胶片,经晒版,胶膜会因图形各处深浅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光硬度,不同的硬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吸墨性,因此形成层次丰富的图像。珂罗版印品的独特之处是没有网点,与依靠网点形成层次的铜版印刷相比,图像更加细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