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展览:树立起全新标杆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副馆长 李宗远
新时代上海博物馆展览的创新与发展
上海博物馆馆长 杨志刚
目前博物馆三个临展厅正在展出的展览有:呈现夏商周核心区域三代文明的持续演进、变化发展,破解早期中国的文化密码“何以中国”考古系列大展的首展“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围绕上海博物馆70周年馆庆推出的“盛世芳华”等系列捐赠展;与希腊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举办的“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
博物馆的创新活力与时俱进:“艺术”的对象在扩大,对艺术史的认知在深化,不断拓展文化观察的视角,提升文明研究的内涵与方法,增强当代意识及现实关怀。在帮助观众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建立的“大美学”“大美育”计划,成为博物馆的新使命。
“十三五”以来,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等,打造了海派书画江南文化“三部曲”;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珍品展”“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等,坚持国际对话,扩大话语权;与国内同行精诚合作,举办了“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展”等;赴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和埃及:两个文明的源流”,赴法国池努奇博物馆举办“中国芳香:中国古代香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积极发挥博物馆人文外交、公共外交的作用和优势。
我们的体会:一是展览要力争“双赢”:既要深受观众喜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推进相关研究;二是注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将厚植学科、培育队伍、汇聚人才与场馆建设等同步推进;三是推动展教结合,数字协力,文创添彩,扩大传播教育的功能。博物馆要找到各自的定位、特色、优势,并持之以恒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塑造多样化展览体系,提升观众获得感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陈水华
新时代智慧展陈应用技术的体系化建设
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宋战武
智慧展陈建设发展具备系统化创新条件与基础,是文博展览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如何应用技术体系化建设将是每一位文博服务技术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20余年文博服务工作积累,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体系化建设以实施落地为基础,在文博展览与传播技术系统、艺术创新设计应用技术系统、新媒体数字产品创意应用技术系统、智慧博物馆与文博专业技术装备系统、技术创新管理与机制建设系统五个系统进行体系化建设,并强化文博展览发展需求及学术理论探索、文化艺术创新设计、科技技术研发三个方向的同时,进行系统化创新与发展。
通过技术模型与典型案例分析,与大家分享在智慧博物馆技术系统架构下的智慧系统建设和专业装备技术研发建设的几点心得:
一是“创新应用技术的引入与建设必须以智慧展陈业务需求为主导”的创新发展观。脱离业务需要的“炫技”技术应用系统很难产生持续效应和技术拓展机会,也会给整个展览造成较大的维护难度和不必要的浪费。满足专业业务需要的技术体系建设,才是发展创新的重要支撑。
二是“基础和通用技术要可靠;专业技术要文博专属性强;前沿技术可有限尝试”的三层技术应用理念。在展览的创新发展建设中,对于已经是通用的或基础性技术,如展墙结构、展板等展示基础技术,一定要采用更加稳定可靠的技术应用,以保证基础建设与运行更扎实稳定、易维护;对于诸如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灯光技术、展览讲解导览技术,建议采用文博展览专属技术强的技术应用,以保障能够建成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可整体系统化提升与服务。针对一些前沿性技术,建议在合理化避免建设风险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发展窗口。
三是“注重顶层设计,注重预留预设,强调合理化资源整体利用,遵循循序渐进”的建设原则。在建设初期一定要“谋定而动”,做好顶层设计,避免体系化缺失和系统性缺陷,同时强调合理规划建设步骤,做好基础系统和条件,做好预留预设。
四是“系统化融合创新” 是展陈应用技术体系化建设的关键手段。分析智慧展陈特征,发现展陈创新不再是某个人或团队的专项工作,它是将策展人、研究学者、建设人、实施者等专项工作者整合在一起,共同创新的结果。因此,只有跨界式融合创新模式才能支撑新时代智慧展陈建设,只有通过系统化融合创新才能让新时代展览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性成果。
新时代博物馆展览工作探析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方勤
新时代博物馆存在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文化自信提高了国家高度,文化热受到社会关注,作为承载和体现文化自信的博物馆,观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第二、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和观众给予的关注,有了互相交流的平台。我们需适应观众水平的提高,也是时代特征。第三、智能化代替了人工时代,通过智能化屏幕的应用,博物馆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为适应这些特点,做出了初步尝试。湖北省博物馆在旧馆南侧兴建了大小相近的馆舍,两馆之间建立连廊,寓意从过去走向未来。北馆将打造成通史陈列,南馆打造成专题展馆。博物馆现有6大基本展览,根据馆藏文物特点打造荆楚文化主题展馆。同时,湖北考古博物馆现已建成开放,陈列方式以符合考古习惯为特点,拉近了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大量的石器和陶器营造了考古氛围,反映了长江文明的特色。
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多样化给工作带来诸多要求。怎样顺应时代需求迎接中华文明探源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困难是观众怎么走进博物馆,观众量大,但展馆有限,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展览的推出至关重要,所以博物馆在湖北日报网站开辟了线上参观。
新的文物工作方针强调“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开发的数字文创产品以越王勾践剑为代表,数字化产品并不完全是文物复制,还需要文物修复场景复原,带有科研性。春秋早期曹门湾乐器组合,因发掘时间长,漆木器保存得并不好,通过数字化带有研究性的复原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这既是科研成果的展现,同时又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深受大众喜爱。
面对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人必须深入融合应对新的文物工作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大型通史陈列的创新之路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
基本陈列是体现博物馆的性质、功能、任务和特色的主要陈列,其展出时间较长、相对稳定,代表着博物馆的形象。各馆一般在5至10年间会对基本陈列进行较大规模的提升改造,吸纳新理念、新手段、新观点、新成果,推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陈列,以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1998年河南博物院现址开放后,20余年间基本陈列经历多次改陈,共推出三个陈列:1998年的“河南古代文化之光”、2009年的“中原古代文明之光”、2020年的“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它们是河南博物院几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其主题一脉相承,又因时代发展而升华。
大型通史类基本陈列的每次提升,都经过多番论证修改,吸收先进理念和经验。河南博物院新馆不断分析总结现有的优缺点,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
主题的确定。主题思想是陈列的旗帜,决定展品的取舍标尺与陈列内容的重点。基于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新陈列以深入阐释中原文化的根源性、核心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特征为主题,与1998年开馆以来的基本陈列一脉相承,又在其内涵及外延不断扩展,力求古为今用。
注重整体历史的解读,加强与世界历史文化的对比。既注重闪光点的体现,也重视历史全局的把控。展览中可对大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重点内容则采取小专题的形式再进一步解读。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融合多学科,多种叙事的模式,丰富展示内容。先秦以前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来重构历史原貌,在策展方面强调“以物证史”。秦汉以后既有诸多文献记载,亦有考古文物印证,则要避免陷入物质史陈列的误区。
积极拓宽展品视角,注重挖掘展品内涵。对反映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典型藏品进行整理、研究及补充性征集,将重要文物复制品、不可移动的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也纳入展品范畴,提供实物支撑。通过挖掘文物的深层次内涵,令其“说话”。
贯彻“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关注文物藏品背后所隐藏的智慧、情感、思维,创新展陈手段,讲述古代“人”的生活,使观众穿越历史,感受当下。
博物馆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场所,其一切活动的核心是公众。可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了解公众的差异性,采取更具平等性、互动性、广泛性的策展方式,进行分众化设计。
未来河南博物院将不断打磨提升,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为公众打造一个既内涵丰富、学术精深,又门槛低、立体而有趣的精品陈列。
关于陈列展览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天津博物馆馆长 陈卓
作为博物馆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展览很大程度反映了一座博物馆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在文博事业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关心和关注前所未有。新形势下,博物馆展览如何创新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展览数字化和数字化展览。虽然数字手段可以更好地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创造新的文化体验。但我们要把展览数字化和数字化展览进行有效区分。博物馆实体文物仍然是立馆之本,可以采用一些数字化手段,但不可喧宾夺主。而完全虚拟化的数字化展厅,不能成为博物馆的全部内容,数字化展厅可以作为针对部分受众的独立展厅存在。
原创展览和引进展览。高水平的展览是对文物本体深入、透彻研究的呈现。而只有加强原创展览的策划,才能真正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其研究能力,促进对文物本体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这样才能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才能为高水平展览的策划打下牢固基础。
不管是原创展览还是引进展览,都要注重展览的地域表达和转化。尤其是城市博物馆,作为本地区的历史见证者,要有整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物和系统化策划展览。天津博物馆目前正在做宋元精品文物展,接下来还将系统推出明代主题展,尤其是突出永乐大帝与天津的关系,以及清代盐文化与天津城市文化的关系等。
展陈的解读与传播。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发表见解,我们也可以为展览讲解“去中心化”,采取交互式、即时反馈式,让观众带着问题来参观,与策展人对话,开展“圆桌”讨论活动,实现展览意义的再生成。
博物馆从某种意义来讲,具有媒介属性,在融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博物馆要主动发声,打造媒体传播的“中央厨房”——媒体中心,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以及传统纸媒,以直播、云讲解、短视频打卡等形式,做好展览活动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综合性博物馆儿童主题展览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省博物馆馆长 叶蓉
作为“非正式教育”主要场域的博物馆在“双减”背景下,应肩负起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迎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作为江西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服务国家教育改革、服务“双减”政策,制定了“江小博童萌汇——儿童博物馆计划”,推出首个儿童教育展览“寻·虎——小鸟虎儿童主题展”,探索综合性博物馆儿童主题展览和教育推广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儿童博物馆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推出核心产品儿童主题展。每年“六一”儿童节推出,跨越暑期,形成固定的临展体系。二是馆校合作研发的“虎伢子说江西”系列课程,已为中小学的常态化博物馆课程。三是策划推出“三点半博物馆”进校园教育项目、“与希望同行”乡村振兴教育项目、“虎伢青妹游江西”研学教育项目,满足不同教育需求。四是组建“小赣将”小小志愿者团队,全程参与“儿童博物馆计划”的策展、讲解、活动组织等相关工作。
今年“六一”儿童节,“儿童博物馆计划”如期推出的“寻·虎——小鸟虎儿童主题展”。展览呈现四大特点:一是让儿童参与策展的每个环节,从内容、逻辑、色彩、空间、展项等方面考量其认知和兴趣,倾听他们的声音,最大限度做孩子喜欢的展览。二是运用博物馆独有的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以镇馆之宝伏鸟双尾青铜虎为核心,通过文物的出土面世历程,解读小鸟虎的前世今生和朋友圈,并引申至商代青铜文明和中华虎文化,兼顾儿童展的活泼形式,突出展览的历史文化内涵;三是趣味解读。以文物为原型创造卡通IP形象“小鸟虎”,并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展览叙事,通俗化表达、多元创新解读,激发孩子观展兴趣;四是将互动体验和开放问答等板块融入展览展示的各环节,通过图文、影音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思。
展览自开展以来,深受孩子们喜爱。“展览+研究+教育+宣传”四位一体的儿童主题展览,在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的同时,已成为陪伴其成长的新时尚、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