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 方尖碑:古埃及最有特色的建筑遗存

字号:T|T
2022-08-31 08:28 来源:大众考古

方尖碑:古埃及最有特色的建筑遗存

 
文/令狐若明
图片

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

古代埃及的建筑向以规模宏大而著称,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金字塔、神庙、方尖碑、宫殿、陵墓、城堡等等。其中,成对耸立于神庙前的方尖碑是古埃及法老时代流行的一种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外,古埃及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

方尖碑的由来

 

方尖碑(obelisk)是一种装饰性的巨大石柱,其上有雕刻、线脚和檐口。方尖碑的起源可以溯追到古埃及很久以前的一种竖起的石头,它们具有巫术的象征意义,传说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在古埃及,方尖碑最初是用来作为赫利奥坡里斯(Heliopolis)的太阳神创世象征物,竖立在神殿的入口处,以便能最先获得旭日的照射。

方尖碑通常用整块花岗岩或者石英岩凿制而成。新王国时期(包括第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多采用尼罗河上游阿斯旺地区产的红花岗岩,光滑且石质好,以整块巨大岩石制成,重达几百吨。

方尖碑的外形整体呈尖顶方柱状,底部为正方形,向上逐渐变窄,呈金字塔形状,顶端形似金字塔尖,镶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当旭日东升,照到方尖碑的顶端时,它像太阳一样射出耀眼的光芒,代表着太阳的光芒和生命,成为太阳崇拜的象征之一。

它的四面镌刻着象形文字或图绘,包括宗教性题词(常用以贡献太阳神阿蒙)和法老(pharaoh)生平的事迹。从中王国(包括第11~12王 朝, 约 公 元 前 2133~ 前1567年)起,历朝埃及法老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成双成对地耸立在宫殿和神庙塔门(Pylon,源于希腊语,是“大门”的意思,因古埃及庙门建在两座对称斜壁的巨塔之间,故称“塔门”)两旁。到了新王国时期,方尖碑用以显示法老的权力和他们对众神之王阿蒙的崇拜,已成为帝国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方尖碑碑体上镌刻的象形文字记载着埃及对外战争的胜利、庆典或其他重大事件。

“法老”一词在古埃及语里本是“大房子”的意思。在古王国时期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自身。到中王国第12王朝末期,这一术语除用于对王宫的颂词之中,还有“王宫、愿其长存、昌盛、兴旺”之意。到新王国第18王朝时,“法老”一词开始被用于国王自身,并加入到对国王的颂词之中,成为对国王的尊称。象形文字的最早例证见于埃赫那吞的书信中,全称意为“法老,愿其长寿、昌盛、健康”。现在习惯上把古埃及国王统称为“法老”。法老对埃及臣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意志就是法律。法老还自称是太阳神拉之子,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和化身,令埃及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赫利奥坡里斯 古埃及孟菲斯和底比斯以外的最早的第三个重要城市,也是“创世说”(古埃及人相信,世界是由神创造的,每一地区均有各自开天辟地的神话,并将这一丰功伟业归之于本地区所奉之神,形成各自的创世说)三大神学体系之一的赫利奥坡里斯神学(另外两大神学体系分别是孟菲斯神学和赫尔摩坡斯神学)的发源地。赫利奥坡里斯神学的宇宙“创世论”,宣扬暮日神阿图姆(Atum)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塞索斯特里斯一世 古埃及第12王朝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一世(Menemhat I, 约公元前1991~前1786年)之子。在他当王储时曾领兵攻掠利比亚。后转向南,攻占努比亚地区。在位期间,遵照其父的遗训,推行中央集权。同时在全国各地开采矿产,新建工程。他还鼓励作家创作出经典巨著,如《辛努海的故事》《阿蒙涅姆赫特一世教诲》《忠诚者的教诲》。其中,《辛努海的故事》是古埃及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故事之一。

图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第18王朝以尚武著称的法老,是法老图特摩斯二世之子。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掠夺土地和财富。经过多年对外征战,图特摩斯三世为埃及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这个帝国北起小亚细亚,包括腓尼基一些沿海城镇、叙利亚、巴勒斯坦,南达尼罗河第四瀑布,是埃及疆土最大、国势最强盛的时期。他又将大批战利品和贡物献于阿蒙神庙,助长了埃及祭司贵族的权势。由于图特摩斯三世的赫赫武功,一些历史学家称他为“古埃及的拿破仑”。

图片

立于意大利拉特兰的圣·佐凡尼广场的方尖碑

流落世界各地的埃及方尖碑

 

古王国(包括第3~6王朝,约公元前2686 ~前2181年)的第4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613 ~前2498年),埃及已开始建造方尖碑,但当时遗物无存,仅知道碑高不超过3米。现存最完整的古埃及方尖碑属于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91~前1786年)塞索斯特里斯一世(Sesostris I,约公元前1971~前1928年)在位时所建,竖立在开罗东北郊原赫利奥坡里斯太阳城神庙遗址前,碑高20.7米,重121吨,该碑是塞索斯特里斯一世为庆祝他的加冕而建的。新王国时期,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约公元前 1525~前1512年)、古埃及的第一位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约公元前1503~前1482年)、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约公元前1504~前1450年)和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 约 公 元 前 1304~ 前1237年)都建造过巨大的方尖碑,高度均在20米以上。

图片

卢克索神庙前的方尖碑

古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已经闻名欧洲,罗马帝国的皇帝们从埃及掠走方尖碑,把它们安放在广场上点缀京城,仅罗马城就有12座,其中有图特摩斯三世所建的方尖碑,重约230吨,高32米,是现存最高的古埃及方尖碑。该碑原立在卡尔纳克神庙前,后被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stantinus I,280~337年)运入罗马,现竖立在拉特兰的圣·佐凡尼广场。

1831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1769~1849)为了感谢法国学者揭开古埃及文字千年之谜,将立于卢克索神庙塔门前的两座方尖碑中的一座赠给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浦(Louis Philippe,1773~1850)。这块方尖碑为新王国第19王朝(约公元前1320~前1200年)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所建,高22.8米,由一整块粉红色花岗岩雕成,上面刻满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主要内容是歌颂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当年10月,法国派出工程师率领一班人马,将这块方尖碑先从卢克索神庙前的基座上放下来,运送到尼罗河边,装到专门建造的大船上,经过漫长的800天水路(尼罗河、地中海、大西洋、塞纳河)后才运抵首都巴黎,后来又费时3年的准备,最后才于1836年9月将这块方尖碑竖立在巴黎协和广场的中央。所以现在人们到埃及观光旅游,在卢克索神庙塔门前只能看到一座方尖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19世纪晚期,埃及政府还将一对高21米、重186吨的方尖碑分别赠给美国(现立于纽约中央公园)和英国(现立于伦敦泰晤士河河堤)。这一对方尖碑原是约公元前1500年由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立于赫利奥坡里斯,碑文述及图特摩斯三世的事迹,碑身是用阿斯旺采石场典型的红花岗岩雕成。约在公元前47年,埃及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Egypt, 公 元 前 305~ 前30年)的末代统治者克利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公元前 51~前30年)将它们从赫利奥坡里斯移到首都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里亚”是希腊语“城市”的音译),所以后人称这一对方尖碑为克利奥帕特拉方尖碑,其实与这位女法老并无关系。公元前1500年以后,由于竖立方尖碑的地方临近亚历山大海港,受海水的侵蚀,其中计划赠给英国的那块方尖碑的碑身已逐渐向一侧倾斜。到1877年时,英国工程师妥玛斯·迪克(Thomas Dick)设法搬动了方尖碑,几经周折后才于1878年11月将它运抵伦敦,至今这块所谓的“克利奥帕特拉方尖碑”仍屹立在泰晤士河畔。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法老。在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死后,与其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继承王位。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凯撒入埃及,助其独踞王位。凯撒死后,又与其部将安东尼结婚。后者宣称,把罗马东方的一部分领土赐予她的儿子,罗马元老院与屋大维(奥古斯都)乘机兴兵。公元前31年9月在希腊的亚克兴海角战役中,安东尼、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溃败,逃回埃及后安东尼自杀,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躲进一墓堡后被俘,屋大维占领埃及全境。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不愿在被俘后受辱,就用一条名为“阿斯普(Asp)”的剧毒小眼镜蛇的毒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随着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之死,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终于为罗马所灭,埃及并入罗马版图。

图片

立于纽约中央公园的方尖碑,原由图特摩斯三世所造

图片

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方尖碑

开凿和竖立方尖碑的艰巨工程

 

开凿和竖立方尖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据卡尔纳克的一座方尖碑上的铭文记载,从阿斯旺石矿中开凿这样巨大的独块石料费时达7个月之久。在底比斯的哈特谢普苏特祭庙中,有一组浮雕描绘古埃及人用驳船在尼罗河上运送两块巨大方尖碑的场景。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浮雕的不少部分已经荡然无存,但仍能看出古埃及人当年运送方尖碑所用的船只及运输方法。

在距阿斯旺市区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采石场遗址,该遗址中有一块新王国时期未完成的花岗岩方尖碑。它已完成切割石材的程序,朝上一面已被打磨得平滑平整,两侧已与山体分离,仅余下面部分未脱离山体,未有雕刻与图画。这块巨大的方尖碑原本是为哈特谢普苏特修建的,长41.75米,按原定计划应该重1150吨。如果将这块方尖碑竖立起来,将有10层楼高,会是有史以来埃及最高的方尖碑,但由于在后期加工阶段发现它身上出现大裂纹,只好停工,最后不得不放弃。

从方尖碑的采石、打磨、运输到竖立于稳定垂直的位置,显示出古埃及人当时所掌握的工程技术水平。古埃及采石工匠开凿方尖碑时,首先在山体坚硬的花岗岩上划出所需方尖碑的形状和大小,再用原始铜器沿碑体边缘打孔,之后在孔中打入木楔,再在木楔上浇水,木楔遇水后就会膨胀,膨胀产生的巨大张力将石头崩开。反复重复这一工序,最后,整块石头就会从山体上被采出。之后,工匠再用两块碑体互相摩擦,使其边角变得清晰,再经过精工细雕后,一块巨大的方尖碑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从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前425年)的时代开始,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和竖立方尖碑的方法,就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发现多少古埃及文字记录提到这些问题。特别是关于竖立方尖碑的问题,存在着许多悬而未解的秘密。由于缺乏精确的古埃及文字记录,人们众说纷纭。古埃及人在当时简陋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将高大的方尖碑竖立起来的?这对现代埃及学家们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

英国埃及学家J. 恩格尔巴赫(J.Engelbach)是第一个研究古埃及方尖碑的学者。他进行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显示:一个人用一根玄武岩制成的捣杵,只要在一个小时里不停地敲打,就能把一块0.5米宽的方尖碑敲去5毫米的石头。关于竖立方尖碑的问题,恩格尔巴赫又反复进行了许多次实验,根据这些实验,他提出了利用沙坑竖立方尖碑的见解:方尖碑可以滑入一个填满沙子的漏斗形的大坑中,人们可以小心翼翼控制沙子慢慢流失到坑外,这样方尖碑就逐渐地落到正确的垂直位置。1999年,一个由考古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小组,按照恩格尔巴赫所说的方法,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进行实验,取得了成功。他们在一道堤坝面前修了一个混凝土的围地,里面填满河沙。先用托架把一座25吨重的新采制的方尖碑从堤坝边缘往围地下倾,然后缓缓将沙子移走,使得方尖碑逐渐往下降落到垂直的位置。最后的稳定与定位工作是用绳索往相反的方向拽移方尖碑的顶部,使它最后慢慢竖立起来。

图片

未完成的花岗岩方尖碑

开凿和竖立方尖碑的艰巨过程,充分说明了古埃及人在力学上的高度智慧和无穷的劳动力。世界古代的其他民族,如腓尼基人,也仿效古埃及人制作方尖碑,但通常不是用整块石料凿成。

图片

莫斯科胜利广场的黑色方尖碑

图片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方尖碑

西方有名的一座现代方尖碑——华盛顿纪念塔

 

如今在方尖碑的故乡埃及只剩下5座方尖碑,其他的方尖碑都散落在世界各地,总数至少有16座以上。在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畔、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意大利拉特兰的圣·佐凡尼广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们都可以欣赏到古埃及方尖碑的风采。

同时,在欧美的许多大城市里,模仿方尖碑而建的纪念性建筑随处可见,如俄罗斯莫斯科胜利广场的黑色方尖碑、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方尖碑和美国的华盛顿纪念塔。

华盛顿纪念塔位于华盛顿特区白宫南面的中央大草坪上,为纪念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 华盛顿而建,由美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大师罗伯特·米尔斯(Robert Mills)1833年设计。纪念塔的建造因南北战争(1861~1865)停摆了22年,1876年复工,1894年12月竣工。塔用花岗岩筑成,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是现今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之一。塔面上镶以白色马里兰大理石,内部中空,有50层铁梯,也有高速电梯,只需70秒钟就可直到顶端。美国政府1899年宣布华盛顿特区内的任何建筑物高度都不允许超过华盛顿纪念塔。现在,游客可以乘坐高速电梯直登纪念塔顶层,在那里通过小窗眺望华盛顿全城风景。我曾于2009年夏登上塔顶,居高眺望,确有亲身体验。华盛顿纪念塔现已成为西方一座有名的现代方尖碑,从它那高大的塔身上,仍可显示出古埃及的建筑艺术风格。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17年03月刊,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