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村史陈列室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字号:T|T
2022-07-26 11:00 来源:博物馆中国
2013年以来,北京市陆续在农村地区开展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约400个,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2020年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指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2021年11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在“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中强调:“将乡情村史馆等具有博物馆功能但尚不符合博物馆备案要求的类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至此,北京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正式纳入“博物馆之城”建设体系。
目前,从已建成和在建的各乡级或村级博物馆来看,各区县针对各自情况,采取文物文献、多媒体影像、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力求多角度呈现当地的乡情村史。以朝阳区高碑店村史博物馆为例,该馆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馆藏200余件实物,展示不同历史阶段高碑店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变。海淀区上庄镇李家坟村乡情村史陈列室,面积约450平方米,与“曹氏风筝”工艺坊结合,集手工制作、展品展示和非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则是和村内的民俗园融为一体,成为京郊游的特色景点。这里的陈列室面积达1000平方米,展示农村生产生活用具2000多件,用实物和图片诉说历史。通州区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馆从农耕文化、漕运文化、民俗文化、红学文化等方面展示张家湾古镇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清代的运河古船、珍贵的石碑及拓片和农村老物件承载的乡村文化,已然成为张家湾镇留住乡韵、记住乡愁的重要依托。
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室
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是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对“三条文化带”区域古镇、古村落实施保护的有效手段。2021年3月1日实施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明确鼓励历史建筑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图书馆、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务功能。据统计,北京现有市级传统村落44个,广泛分布在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范围内。这些传统村落文化种类丰富、内涵深厚,保存着北京悠久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农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依托乡情村史陈列室,建立在地化的承载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乡村博物馆,可以让公众近距离了解农耕文化发展脉络和乡村历史变迁。如以漕运文化为特色的高碑店村史博物馆,对运河两岸日常生活场景的生动展现和增强现实(VR)技术的灵活应用,有助于观众对大运河文化带的理解。
水峪嘴村乡情村史馆
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是构建村、镇、区、市多层级博物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其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职能,激活文化资源,共享文化成果。《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提出:“北京致力于进一步整合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加强层级间的博物馆协调合作,促进资源、服务共享;丰富博物馆品类,依托文物腾退活化利用,推进军队、企事业单位、学校博物馆建设开放,培育社区、乡情村史馆等新型博物馆,有效完善博物馆网络布局。”在“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大背景下,能够为公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且展品达到一定级别和数量的各类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镇村文化展馆(室)等,均可纳入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创建体系中。以征集、保护、展现村落历史和乡土文化遗产为核心、兼具教育功能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与博物馆的收藏、展示、教育、传播等职能高度契合,可归入村镇史类博物馆范畴,成为构建分层次、网络化的“博物馆之城”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目前北京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全国文明村镇95个、北京最美乡村111个。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部分经济水平较高、文化底蕴深厚的村镇已建成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陈列室,成为接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引导乡情村史陈列室向乡村博物馆方向发展,在现有展陈功能基础上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纳入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体系并有序推进,将为首都农文旅事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博物馆之城”建设背景下,北京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研究。
一是整体规划,分级管理。明确陈列室建设规模、目标、标准等事宜,从规划设计、建设、人员配备、运营方式、资金保障等方面做出规定,推动陈列室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按照由重点向一般的原则统一制订建设规划,即优先在全市古村古镇、传统村落、“三个文化带”等重点区域优先推进陈列室高质量建设,加快全市范围的陈列室建设步伐。
二是协同挖掘资源,确保展陈质量。在内容建设上,由各区委宣传部会同文旅局协调农业农村局、史志办、文物所等机构,以联席会的形式指导各村镇系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提炼适于展示的内容,确保史实准确、资料翔实。在空间选择上,充分整合利用以往大队部、库房、闲置农舍等公共建筑,将陈列室打造为集文化活动、公共服务、文化展示、校外教育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三是探索多主体参与建设的有效机制。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可作为陈列室建设的主导力量。返乡、入乡从事民宿等经营活动的投资运营商,可成为陈列室建设依托的力量。延庆区康庄镇火烧营村、八达岭镇石峡村民宿品牌创始人,积极参与地方陈列室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
四是设立扶持资金,出台税收政策,调动体制内外积极参与。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以入股、参股等方式共建、共管陈列室,努力推动“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
五是提供陈列室建设专业指导,推动城乡馆际交流合作。可由市文物局牵头,成立北京博物馆学会类博物馆(乡情村史陈列室)专业委员会,在展览策划、学术支持、陈列设计、藏品征集等方面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和田野调查,加强馆际定点帮扶和结对共建。
六是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提升公众对陈列室的认知度。推进乡情村史陈列室走进基层、走进学校,打造“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的传播体系;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节假日开展活动;大力实施“博物馆+”战略,找准乡情村史陈列室与旅游商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城市规划等生活生产的契合点,将文化吸引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现实推动力。
北京乡情村史陈列室是乡村博物馆的雏形,它们是乡土文化的展示平台、乡规民约的培植中心,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孵化基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推动区域发展正是乡情村史陈列室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