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舍 匠心守护:复旦大学寒冰馆修缮实录(施工篇)

字号:T|T
2025-09-16 09:55 来源:上海市房屋安全监察所

复旦寒冰馆

      在复旦邯郸校区葱郁的绿荫深处,一座承载着世纪文脉的建筑正悄然焕发新生,这便是复旦大学寒冰馆。项目位于复旦邯郸校区最初创建的核心历史片区内,是仅存为数不多的建校初期历史建筑,始建于1924年,总建筑面积约1646平方米,是杨浦区文物保护点。

图片

鸟瞰图

#01历史印记

      复旦寒冰馆1925年落成时名为第四学生宿舍,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气派典雅,占地512平方米,设73间宿舍,容纳278名学生,后为纪念孙寒冰先生而命名。走廊宽敞,除四层外每层均设独立盥洗室与厕所,被《申报》誉为“全中国高等学校设备最新之寝所”。然而历经战火与不当修缮,建筑遭受多重损伤,亟待保护和修缮。

    项目于2022年启动修缮,以“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用促保”为核心理念,通过恢复1925年历史原状、优化结构安全体系、剥离后期附加等,让这座见证复旦百年沧桑的丰碑,重现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图片

修缮前

图片

修缮后

#02匠心铸就

      当测绘无人机掠过灰色涂料覆盖的墙面,数字建模揭开了被战火抹去的建筑密码。修缮团队在墙体裂缝中触摸历史的脉动:对建筑结构损伤、外立面劣化、屋面形制等做了详细勘察与考证。发现结构墙体风化严重、基础沉降、屋面形制变异、外立面涂料覆盖等多种劣化情况。

图片

倾斜摄影模型

结构加固

在结构加固方面,重点针对砌体墙体因年代久远,存在开裂、风化及整体性不足等问题,采用钢筋网加聚合物砂浆单面加固技术增加墙体的整体性及抗震性能,使之完全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 砌体墙体加固

图片

固定钢筋

图片

浇水润湿

图片

喷浆

图片

人工抹灰粉平

     除对墙体和基础加固外,为确保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与消防安全,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木构件的基础上,采用钢结构加固体系进行协同增强。通过数字化建模与深化设计,对钢结构节点与木构件的连接进行精准模拟,确保受力合理、施工精确,既保持了传统木屋架的形态特色,也显著提升了整体结构的抗震与防火性能。施工团队始终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以匠心落实每一处构造细节,实现保护与创新的平衡。

外立面修缮

      在外立面修缮方面,修缮团队根据历史照片以及现场勘查考证,采用传统黄沙水泥抹灰恢复外立面原貌,以传统技艺重现百年荣光。

图片

外立面材料考证

      黄沙水泥抹灰施工采用分层施工工艺。因外墙需做造型,外墙抹灰整体超过3.5cm,施工中采用分层固定钢筋与网格布(防止基层抹灰开裂、起壳)的方式对粉刷面进行加固。施工中全程依赖传统工具(木抹子、棕刷)与经验技法,兼顾耐久性和装饰性,恢复寒冰馆外墙原有的历史风貌。

图片

前期小样

图片

调配黄沙水泥

图片

现场抹灰

图片

制作窗楣造型

图片

固定钢筋网片

图片

木楔打毛

图片

南入口修缮前

图片

南入口修缮后

室内修缮

       在室内修缮方面,针对原始装修基本已灭失,仅有部分室内顶角线和木楼梯留存,利用原顶角线翻模,制作新的石膏顶角线;针对原木楼梯的不满足消防规范、木楼梯栏杆高度不满足建筑规范等问题,对可以利旧使用的木望柱与木扶手拆卸后修缮,新做加固措施后,安装老的望柱与扶手。尽最大可能保留或复原了部分室内的历史装修风貌。

 

图片

修缮前室内顶角线

图片

修缮后室内顶角线

图片

修缮前木楼梯

图片

修缮后木楼梯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效果与维护的关系,科学布局室内机电管线,新旧在此无声交融,将凝固的学术记忆与现代功能共生。

 

图片
图片

室内修缮后

#03结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寒冰馆作为复旦百年文脉与抗战精神的丰碑,她的焕新远非简单的建筑修复,而是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数字化手段与传统技艺结合,当脚手架缓缓褪去,黄沙水泥外墙上重现的线脚与重建的四坡屋顶,不仅是建筑形制的复原,更是一次对历史基因的解码。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