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 40 弄 1 号东临武康路,南临40弄3号,西临武康路 40 弄 2 号,北临武康路12号。该住宅是近代第一代中国本土建筑师董大酉先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与社会价值。1999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公布为徐汇区不可移动文物。
修缮前的东南立面鸟瞰
2022年,由徐汇区房屋管理局牵头进行保护修缮工作,相关研究勘察与设计工作于2022年底展开,修缮施工于2023年8月启动,2024年初竣工。
01名家之作
根据保存于上海市档案馆的原始设计图纸显示,武康路40弄1号与2号两座相邻的花园住宅于1932年同一批次设计,两栋建筑的设计单位均为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Dayu Doon Architect)。
1940年代行号录中所显示的
武康路40弄1号与2号的位置及周边环境关系
董大酉(1899-1973),杭州人,1922年从清华预备学堂去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后回上海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同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师之一。
2018年西泠秋卖的董大酉建筑档案中,有两张福开森路18号(今武康路 40 弄 1 号)及20号(今武康路 40 弄 2 号)的老照片。
作为著名近代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武康路40弄1号与2号是建筑师董大酉留世为数不多的西班牙风格建筑作品。其中1号的平面格局紧凑经济,层层退台体量富于变化,立面装饰与开口繁简有序。在布局上分有主楼和附楼。主楼东南面向武康路,附楼位于西北侧。建筑师对于为现代家庭服务的独立花园洋房的设计思考体现在了其精巧的平面格局中。
历史沿革
➠ 1933年:武康路 40 弄 1 号住宅建成,图纸资料显示原业主为杨建平,后来相继易主。
➠ 1940年:根 据 行 名 录 记 载, 该住宅作为大汉生物化学制药厂(Cathay Biological & Chemical Works)使用。
引自 许晚成编 . 战后上海暨全国各大工厂调查录 [M]. 1940.
➠ 1949年后:这幢该房屋恢复住宅功能使用。
02原材料原工艺探寻
建筑西立面入口有装饰十分华丽的门头,阳台上则装饰有螺旋柱。经过九十余年的时光流逝,水刷石饰面的螺旋柱与门头,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空鼓、开裂等病害。
立面细部形式采集
在正式修缮前,研究团队针对门头、螺旋柱的水刷石饰面以及建筑立面的压毛水泥抹灰开展了岩相分析工作。此次分析为后续材料的补配与选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修缮工作更加精准、有效地进行。
水刷石材质细部采集
显微镜下的水刷石与压毛抹灰岩相分析
绿色釉面的西班牙筒瓦屋面,以其独特的异域风情和鲜明的建筑风格,成为这幢建筑保护与研究工作中备受瞩目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岁月的侵蚀下,修缮前的屋面呈现出破败之态,筒瓦脱落、受损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屋面斑驳不堪,不仅影响了建筑外观的整体美感,更对建筑的防水性能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团队采用专业测量工具,对每一片留存的筒瓦尺寸进行细致入微的测量,详实记录下各项数据。同时,从筒瓦的质地、色泽、工艺细节等方面入手,对其来源展开深入的推断分析,为后续的修缮材料确定与工艺修复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
研究团队围绕室内重点保护部位,开展了全面且深入的原状考证工作。除仔细勘察空间格局外,还针对地坪用材,通过成分分析、纹理观察判断其材质特性;对壁炉用材,从质地、色泽追溯来源。基于这些考证结果,团队反复研讨,结合建筑历史风格与现代使用需求,提出了兼具历史韵味与实用功能的室内修缮意向效果方案,为后续设计深化和施工指明方向。
03性能提升
修缮前屋面及露台渗水严重,同时地下潮气上升,导致墙面受潮、泛碱现象非常严重。勘察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红外热成像、湿度探测仪等技术手段,查明了渗水墙体主要集中在一层二层与露台交接墙体。后期修缮设计中,对露台重做了防水设计。修缮根据最小干预原则,对建筑外墙采取注射防潮,使防水剂在墙体中形成连续的防水带。对于局部受潮严重的室内墙体,采用了历史建筑专用的水硬性石灰重做抹灰。
红外热成像中反映的建筑内部受潮情况及墙体含水率检测
建筑外墙采取注射防潮施工照片
04精细建模及成果展示
2024 年初,该建筑修缮项目终于圆满竣工。为完整留存修缮成果,团队利用先进软件对诸如西立面入口门头等重点修缮部位,开展了精细的摄影建模工作,从各个角度捕捉门头的每一处细节,包括精心修复的雕花、重新规整的线条等,将门头的修复状态全方位、永久性地记录下来,为后续研究、维护提供了宝贵资料。
精细摄影建模动图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提供
成果展示
项目修缮后,从安福路武康路口鸟瞰,焕然一新的建筑屋面映入眼帘。那独具特色的绿色釉面西班牙筒瓦,与周边葱郁的绿植相互映衬,好似漂浮在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海洋之中,为城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迷人景致。
建筑西南立面修缮后
建筑东南立面修缮后
在底层门厅修缮过程中,施工团队揭除了后期铺就的瓷砖地面,下层原有的水磨石及马赛克地坪随之显露。由于长期被瓷砖覆盖,这些地坪状况堪忧,水磨石出现不少裂缝,马赛克也有诸多碎片脱落。团队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精心填补水磨石的裂缝,细致修复马赛克的碎片,让原有地坪重新焕发出往日的生机与光彩。
底层门厅地坪修缮前后
楼梯修缮前后
露台内外修缮后
环境优化
细部修缮后
结语
经过修缮后的武康路 40 弄 1 号,褪去往昔斑驳,以崭新姿态展露出历久弥新的建筑品质。原本稍显破旧的外立面重焕光彩,精致的雕花、古朴的门窗尽显典雅。如今,武康路40 弄在其映衬下,也摇身一变,成为武康路一处闹中取静的特色巷弄,吸引着往来行人驻足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