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上海工业遗产史录”专辑将呈现《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上海卷》一书中的重点内容,为读者梳理总结上海工业遗产相关知识。
《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上海卷》的撰写建立在对上海工业遗产长期的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海工业遗产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了工业遗产的保存现状,为上海工业遗产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历史记录,也为未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本次将分上下篇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址进行案例展示,本篇为下篇。
五保护与更新
世博会结束后,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南市发电厂旧址的主厂房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并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在改造过程中,内部大部分设施被拆除,汽机车间、煤粉车间、锅炉车间分别被划分为各类不同的展示及休闲空间,在空间分割上存在较大灵活性。因保存状况较好,部分重要设施以及特色部位得到保存,南市发电厂旧址于2017年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南市发电厂旧址经历了两次改造利用,第一次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被改造为城市未来馆,第二次是在2012年被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种功能置换与保护利用实现了对原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保护与更新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环保科技的应用,体现可持续设计思想
由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成的世博会五大主题展馆之一“城市未来探索馆”,其改造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所应用的多项绿色环保技术,比如在能源方面的主动式导光技术、江水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成果应用为建筑更新赢得了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荣誉。比如改造中运用的江水热泵技术,位于发电厂南侧的全球城市广场地下,不需要占用地面面积,不用设置冷却塔等设备,产生污染物很少,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环保特性和可持续性,并且由于发电厂紧靠黄浦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原有取水排水设备设施齐全,也为江水热泵技术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5]。
[5]时迪,王逢瑚.从可持续设计分析上海南市发电厂的两次改造[J].山西建筑,2013,39(3).
△城市未来馆中应用的部分环保技术
(资料来源:时迪、王逢瑚,《从可持续设计分析上海南市发电厂的两次改造》,2013)
△城市未来馆中应用的太阳能光伏板
(资料来源: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2)关注功能性的对照,从设计上将博物馆对应发电厂的功能
原南市发电厂的建筑形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低中高三跨式的梯级排列。低跨原是汽轮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区,负责完成热能、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改造后则用作入口大厅、开放展厅与临展功能,双方都是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的区域;中跨原本承担对原煤进行粗细加工的辅助功能,改造后主要承担设备、仓储与后勤办公功能,同样是辅助功能区;高跨原本耸立着四个40多米高的巨型锅炉,是电厂的核心区域,改造后为四个楼层的主要常规展厅,同样也是最为核心的功能区域[6]。
[6]张姿,章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文化表述[J].时代建筑,2013(1)
△由南市发电厂改造成的城市未来馆一层平面示意图
(资料来源: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由南市发电厂改造成的城市未来馆南立面示意图
(资料来源: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3)注重特异空间的利用和“日常性”的介入,确保艺术馆以开放的姿态服务于公众
一是很好地利用了发电厂大烟囱这个异型空间,这是一个165米高的巨大筒体,设计时与艺术馆主体建筑相连,在内部加设了螺旋展廊,成为15个常规展厅之后最奇特的展厅。
△改造后的大烟囱成为最奇特的展厅
(资料来源: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二是改造了眺江大平台,标高提升到25.5米,以达到平台景观效果的最优化,从五层中庭经由玻璃廊内部的坡道和台阶到达大平台,从紧凑到迂回最后豁然开朗的空间序列,成为整个艺术体验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样开放的还有34.6米标高的煤粉分离器平台和8.8米标高的车库上的平台[7]。
[7]张姿,章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文化表述[J].时代建筑,2013(1).
△博物馆五层眺江观景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南市发电厂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形式继续投入使用,但仅对其中一处厂房进行了改造利用,园区内其他的工业建筑,再利用依旧还是以实用性作为主导。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立面
△改造后建筑内部结构
△改造后博物馆室内大楼梯
△改造后建筑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