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上海工业遗产史录”专辑将呈现《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上海卷》一书中的重点内容,为读者梳理总结上海工业遗产相关知识。
《中国工业遗产史录·上海卷》的撰写建立在对上海工业遗产长期的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海工业遗产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了工业遗产的保存现状,为上海工业遗产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历史记录,也为未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本次将分上下篇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址进行案例展示,本篇为上篇。
一基本信息
现名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原名称:南市发电厂旧址
地 址: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建厂年代:1935年
占地面积:19103平方米
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
工业类型:电力
保护级别: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区位
二历史沿革
南市发电厂的前身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发电厂——南市电灯厂。清光绪八年(1882),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租界内开始出现电灯并逐渐普及,而此时租界外的上海老城厢仍然在使用油灯照明。直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海关道宪蔡和甫与上海县令黄爱棠决定参照租界创办电灯厂,从道库中拨银4000两,于老太平码头(今老太平弄)一空地建厂,后定名为南市电灯厂,并于1898年除夕(1月21日)建成发电。
1905年,南市电灯厂转归新成立的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领导。1906年,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组建了上海内地电灯有限公司,选定十六铺里街紫霞殿(现紫霞路)为厂址[1]。此后内地电灯公司不断扩张,业务蒸蒸日上,1918年,与华商电车公司合并,成立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当时的上海供电公司中位列前三。1935年,为进一步扩大规模,该公司选定于半淞园黄浦江滨(即现南市发电厂厂址)兴建新厂。1936年新厂建成,然而由于“八一三”事变,该厂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便被日军侵占。抗日战争结束后,该厂虽然在战争中被严重破坏,经营情况堪忧,但还是为解决当时南市电荒起到了一定作用。
[1]王秀娟.上海南市发电厂兴衰[J].都会遗踪,2010(2).
△1918年华商电气公司全貌
(资料来源:黄浦区档案馆)
△1937年前华商电气发电机组厂房内景
(资料来源:黄浦区档案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商电气公司于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成立南市电力公司。1955年改名为国营南市发电厂。
2007年,为配合上海市电力工业“上大压小”的战略转型,更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设需要,位于世博会场址规划范围内的南市发电厂正式关停,并跃升为世博会五大主题展馆之一——城市未来馆,紧邻厂房的大烟囱被改造为气象景观塔。
△由南市发电厂改造成的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
(资料来源: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三建筑遗存现状
南市发电厂旧址保存有1985年所建的主厂房及烟囱。主厂房体量较大,呈四级阶梯状,北部高南部低,在改造中有部分加建,整体为钢混结构。室内无过多装饰,多为大面积的白墙以及暴露在外的结构构件,保留工业的痕迹[2]。内部设有中庭。建筑外表皮由深灰色的钛锌板覆盖,局部设玻璃幕墙。在二层的屋顶平台处保留有四个大型粉尘分离器管道,刷橘色防锈漆,成为该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2]谢金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解析[J].中外建筑,2017(6).
△南市发电厂旧址样貌
(资料来源:郭长耀摄影)
△南市发电厂改造前
(资料来源:黄浦区档案馆)
烟囱高达165米,钢混结构,曾经是黄浦江的地标。烟囱被改造后,在下部截面较大部位垂直加层形成螺旋式画廊,并加设通道与主体建筑相连。外立面适度替换、添加了部分新材料,在保留原有工业氛围的同时适应新的功能需求。2012年烟囱底部扩建两层共3000平方米的建筑座位停车库,呈U字形环绕烟囱,为清水混凝土框架结构[3]。
[3]董婧.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案例解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面抗战期间,1937年南市沦陷后,日军进驻华电,威胁当时的华商电气为其军需用电恢复电力生产,以总经理陆伯鸿为首的华电员工坚决拒绝合作。日伪不仅侵占了华电的全部业务,还拆走、贱卖了公司的发电设备。在遭日伪侵占的8年时间里,华电遭到空前破坏,除了设备、房屋、器材的损失外,公司的董监事及经理人先后死亡9人,职工大部分被遣散,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严重流失。故此,现在原址中已鲜见当时的工业设备历史遗存[4]。
[4]王秀娟.上海南市发电厂兴衰[J].都会遗踪,2010(2).
南市发电厂见证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1958年10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台1.2千瓦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上海电机厂诞生,并在南市发电厂安装投产发电。1987年9月,南市发电厂实行电热联供,成为沪南地区的热网热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