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泉州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
字号:
T
|
T
2025-02-18 17:09 来源:南方文物
摘要:本文探讨了泉州城遗址的沿革与发展,城内重要建筑的选址与建筑特色,反映出与泉州城相关的规划思想具有的特殊价值。相关考古工作可围绕城门、城壕、重要建筑遗址展开,从理清泉州古城的发展脉络入手,进而探寻泉州城内的功能分区、街巷水系的布局、重要建筑的分布,以解明唐宋泉州城的形态为核心,渐次复原古城在相关历史时期的面貌,为古城的保护、展示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泉州古城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元,虽历经修缮或改扩建,然而城市格局依然清晰可见。本文拟在尊重旧貌、整治环境并改善基础设施、尽量不影响民众生活的前提下,提出一个与城址及重要建筑相关的保护思路,期望能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古城的保护与展示。
一、泉州古城历史沿革
城,是众多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依托、生存、发展的基础,泉州城池的规划、营建与相关文化遗产关系密切,已经相互融为一体。随着泉州古城相关考古工作的开展,或可逐步解明其一千余年的历史沿革状况,城内外重要建筑基址的探寻发掘对于了解相关历史时期文化思想、遗址的活化利用、发挥其社会价值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泉州古城选址特色
泉州古城与周边山水、遗产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包含有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泉州城依托九日山,九日山之北、西北有永春和德化、安溪等,表现出沿着巽龙枝龙戴云山和晋江上游两支流(东西、西溪)向南、东发展的趋势,在九曰山东南的晋江和洛阳江之间的晋江之阳、清源山和紫帽山之间的区域内营建了泉州城,洛阳江沿岸、仙公山等成为泉州北部的层层关锁。泉州城东、东北有惠安(崇武、峰尾)、仙游(向东的末枝尾端),西、西南有石狮、水头(安平桥)、同安(厦门)等重要节点。
泉州古城周边山水、遗产点的位置,或与泉州城的“三衡”“七衡六间”有关。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作为泉州古城规划的原点是“七衡六间”的圆心所在,衙城、子城及其四门的位置则与另一个内衡、易学相关的圆周有关,罗城七门在内衡和中衡之间形成了与夏历相关的“释六俗一”形制,罗城壕八卦沟之名亦与易学相关。城外洛阳桥、顺济桥、笋江桥及其外围清源山、紫帽山凌霄塔、小阳山、盘光塔、溜石塔、九日山、西溪东溪合江口、六胜塔等风景名胜或遗产点的位置亦与“衡”相关,诸多遗产点与泉州古城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二)泉州古城形态演变
泉州古城的城墙自内而外有衙城、子城、罗城、翼城。衙城居中,其外有子城、子城外为罗城,罗城的西南、东南、东北有翼城。根据既有的泉州城相关测绘系统及沿革的研究
①
,泉州古城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衙城前身即唐泉州的州治始建时间最早,应在晚唐之前;子城的始建或早于罗城的始建,大约都完成于五代时期;北宋时期未见大规模修缮,南宋时期在罗城西南、东南拓展出翼城,元代合并翼城,明代又在罗城东北增筑了翼城。
乾隆《晋江县志》中有:“衙城即州治垣墙,留从效筑为开府建牙之地。”
②
唐代州治所在即为五代留从效所建衙城之前身,位于泉州开元寺东侧靠近清源山的高地上,其核心建筑的位置或与今威远楼相关。州治或衙城遗址的探寻工作尚待推进,或可借助相关规划思想的研究,在明确泉山门、威远楼、崇阳门等节点遗址原位置的前提下,首先找到子城和衙城的中轴线,进而逐步探明其四至范围。该区域相关规划展示,或可以表现唐代文化为主。
子城平面较为规整,基本呈竖长方形,东西南北四面城墙上各开一门,城墙、城门的位置或可在相关城市建设中逐步明确。东门行春门和西门肃清门分别在东街和西街上,南门崇阳门(清代改称为丽正门)原在靠近花巷口和承天巷口的中山南路上,北门泉山门今已复建,位于中山公园北侧。花巷和承天巷一线、壕沟墘或分别与子城的南、西城墙及其外侧城壕相关,沟尾下或与子城内东部乃至衙城的给排水系统关联,而通政巷、玉犀巷或与子城内古代街巷系统有关。虽然该区域内可开展考古发掘的地点非常之少,然尚可通过局部展示,来表现出相关城门、城墙、城壕的要素或信息,以表现唐五代时期文化为主。
罗城平面形状不甚规整,有七座城门,除了南门镇南门之外的其余六座城门位于以开元寺为中心的六条放射线上,形成“释六俗一”的格局。罗城的城门、城墙、城壕及其形制、范围,因城壕八卦沟尚存而可通过节点发掘来逐步解明。八卦沟北侧的金鱼巷一线,宜展现唐至北宋时期的文化。
罗城以南至晋江岸线的部分,是泉州宋元时期繁荣的商业区所在,亦为被称作“蕃坊”的各国商人聚居区,南宋时期始将之部分包入翼城墙之内。翼城的门都在晋江沿岸,与子城和罗城的城门位置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南薰门位于罗城北门朝天门—子城西门肃清门的连线与子城东门行春门一罗城南门镇南门的连线的交点上,而德济门位于罗城北门朝天门—子城南崇阳门的连线的南延长线上。宋元时期翼城的城墙、城壕、城门和城内外历史时期的衙署、寺观、民居、商铺、手工业作坊等建筑遗存以及街巷道路体系等,都有待考古发掘验证或探寻,该区域内可以表现宋元乃至明清时期的文化为主。
二、泉州古城保护展示
城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人对城情有独钟。中国的城,是聚诸多因素于一体的一个综合载体,是人们聚集生活的场所,是社会经济集中之地,是诸多建筑技术、文化艺术汇聚的地方,更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完美结合的产物。而泉州古城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内既有共性、传承和沿革,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需在充分理解泉州古城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城市设计去理清它的结构,展示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才能使泉州这样一个复杂的城市不至于湮没其独特魅力。
(一)宗教建筑类
多元宗教文化融合发展是泉州城的特点之一,泉州有大量的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宗教文化的遗存,其中开元寺和府文庙分别是唐、宋泉州城最为重要的建筑。
据《泉州开元寺志》
③
记载,泉州开元寺内现仍留存的重要建筑虽大多经过重建,但其中可考的始建年代在唐至清代的有以下10处建筑,分别是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大雄宝殿、唐垂拱三年(687年)的山门、唐咸通六年(865年)的镇国塔(东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的仁寿塔(西塔)、宋天禧三年(1019年)的甘露戒坛、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的水陆寺(极乐院)、元至元乙酉年(1285年)的藏经阁(法堂)、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的檀越祠、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紫云屏(寺前炤墙)、清康熙元年至三年(1662—1664年)的准提禅林。
开元寺应属于泉州城内最为重要的建筑群,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甚至作为罗城城门乃至整个泉州古城规划建设的原点,是当之无愧的精神中心。开元寺选址在子城肃清门以西,其山门和大雄宝殿仍保持初建时的平面格局,接近正南北向。寺内留存有南宋时期建造的五层楼阁式石塔两座(东西塔)、宝箧印经塔两座、五轮塔两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泉州开元寺在元代以前是一组庞大的寺院群,其历史范围往南一直延伸到放生池(今南外宗正司遗址的水池),其北侧的奇士西沟、东侧的奇士东沟、开元寺前沟等或与放生池的进水渠相关,各条水沟的具体位置和作用有待解明。
据《泉州府文庙修建大事记》
④
记载:泉州府文庙初称“鲁司寇庙”,唐开元末年(739—741年)建,位于衙城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迁于崇阳门外之东南,即今址;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迁育才坊,后于大观三年(1109年)请复旧地。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左学右庙,增旧基高二尺余,庙之中为先师殿(大成殿),殿前为东、西廊庑,学之中前为明伦堂,后为议道堂,明伦堂前东西为正己、上达等十二斋,先师殿、明伦堂之南各有方池,辟门西向;隆兴元年(1163年)礼殿边有泉迸出,四周以砖垒井,取名“夫子泉”;嘉泰元年(1201年)作棂星门;咸淳元年(1265年)庙殿又重建,增旧基高二尺,拓广两庑,次年礼殿告成,重檐四阿。元至正九年(1349年)作石桥于方池。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增高明伦堂基三尺;嘉靖六年(1527年),作二桥跨河,设庙门于河外,另辟学门于庙门之左;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启建育英门;隆庆四年(1570年)创建蔡文庄祠;万历四十年(1612年)改泮池为圜;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肇建李文节祠;崇祯九年(1636年)又建庄际昌祠。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作“金声”“玉振”二门石匾,又移崇圣祠于大成殿东敬一亭故地。
泉州府文庙南邻罗城南壕八卦沟,泮池、学池的水与之相通。泉州府文庙目前尚保存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时“左学右庙”的格局,主体建筑大成殿重檐庑殿顶的屋顶形式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大成殿重建的文献记录相吻合。此外,泉州府文庙大成殿前檐补间斗拱保留了“真昂”的形制,这一建筑形制在明清以后已不多见,可见大成殿在历代修缮的过程中对早期建筑手法的继承与吸收。
除了上述以开元寺为代表的佛教寺院、以文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泉州城中的多元宗教遗存还包括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伊斯兰教寺院—清净寺、祭祀海神的场所—天后宫、真武庙等。这些宗教遗存散落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之中,宛如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片段,串联起整座城市的记忆。
(二)历史街巷
中国古代城址的轴线对于城市发展极具影响,通常是用不同等级的道路的形式加以凸显。对泉州城历史街巷的保护和展示应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入手,首先去考证历史街巷及周边重要建筑的形成历史。
泉州城衙城居中,子城的四座城门的连线的交点位于衙城南面(今钟楼位置),进一步强调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街道通过四座城门向外延伸,南北向道路为北门街和中山路,东西向道路为东街和西街,构成了泉州城唐至明清时期城市的十字街,其走向正体现了泉州城的动态规划过程。
涂门街以北的中山路的雏形应形成于晚唐,即子城北门泉山门—钟楼—南门崇阳门的连线向南延伸至罗城的镇南门,后经过民国时期的拓宽,形成了如今骑楼林立的街景,该段道路东侧会经过始建于宋代的泉州府文庙的西门,故沿线重要节点有城门、钟楼、泉州府文庙等,形成于晚唐、宋、民国等多个时段,其层累的历史信息应在节点处予以表达,在外立面基本协调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变化。
涂门街以南直至德济门的中山南路约略形成于宋元时期,可纳入翼城的范围,沿线的重要节点有天后宫、花桥慈济宫等始建于宋代的建筑,建议重点表达宋元泉州历史街巷的时代信息,参考当地宋元时期的建筑实例,提炼建筑特色进行城市设计。
此外,翼城城墙以外靠近南门德济门的晋江北岸仍有万寿路、聚宝街等历史街巷,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建议未来的城市设计以表现明清时期文化为主。
东街西段和西街东段的走向基本呈直线,即自子城行春门经肃清门往西至开元寺前紫云屏,该段道路应在子城规划建设初期就已经确定,即形成于晚唐;而西街西段(至义成门)、东街东段(至仁风门)均折而向北,是为了完成罗城七门“释六俗一”的格局而相对应的变化,这两段道路的形成时间约同罗城的建成时间相同,即五代时期。按照各街巷时代特征,街巷铺装建议采用青砖、石板、青砖与石板结合等不同的铺装方式,参考《营造法式》等相关建筑文献记载中不同时代、不同等级的道路铺装形式进行设计。
类似以上提及的这些地下有古城史迹的街巷,可用旧石板铺装,石板应采用3种以上不同规格的材料,铺装形式不宜过于规整。地表对相关史迹应做相应标识,植入刺桐花、莲花等元素;街巷中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入口位置宜采用石埕铺地,普通民居应优化入户台阶及坡道的形式,使其不侵占巷道,尽量改为内凹式,可借鉴传统的入口空间—塌寿
⑤
;公共空间的提升需因巷制宜,尽可能结合现有的空地,在原址保留一些原本的标志物,比如水井、塔、小狮子、植物等,丰富居民与游客的体验,优化城市小品设计,预留路牌、导视牌等标识设施的基础位置。
(三)水系及桥梁、码头
泉州在历史上是一个水网很密集的城市,子城外围城壕或与西侧的壕沟墘、承天巷中东部的南北向壕沟、花巷东口的壕沟或水坑、原人民医院内子城南墙以南至清代贡院之间的南城壕相关;罗城外围城壕即南侧八卦沟,东侧、西侧、北侧的护城河;翼城外围东南方向有护城河,而西南方向无城壕,以破腹沟(笋浯溪)为天然护城河。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仍保存的城壕加以疏通,并恢复一部分被填为道路的护城河。城市的水系梳理好了,血脉才能畅通,城市才有灵气,才能持续向好发展。
与泉州城及周边水系息息相关的桥梁、码头遗迹亦是宋元泉州港的水路运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城在宋代便有了两座大型跨海大桥,分别是东北方向的洛阳桥和南面的顺济桥。洛阳桥是泉州城往北的重要道路,历代修缮,目前仍延续了交通功能。顺济桥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安的陆运节点,也是通过德济门出入泉州南部商业区的主要通道,目前仅保存有若干桥墩遗迹,其附近新建了顺济新桥。
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江口码头,包括文兴、美山两座码头,与石头街、真武庙同为泉州内港一法石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位于石狮市的石湖码头则可作为泉州外港码头的典型案例。这些桥梁、码头均宜纳入游线规划,作为重要的交通节点进行展示。
三、结语
泉州古城的规划建设具有动态传承的特点,是在继承既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而成的,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构成其内在关联的经络。泉州古城的“古”体现出其时代特征的多样性,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表现出了泉州城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城市面貌。泉州古城的“城”的共性和特色、在相关历史时期所起作用、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城池历史上的价值等诸多问题,都有待更加深入地梳理、提炼、展示。对于泉州古城的释读,也有必要让与“城”周边相关的山峦叠嶂、江河湖海、思想文化等均融入古城及其街巷之内,让身边的日常生活与物流运输、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等密切关联起来。泉州城相关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古代城市风貌的复原、物质文化和相关精神思想的研究,对于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自信的增强等极具价值。
泉州古城和重要建筑的规划营建成体系、有脉络,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易学、堪舆及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等诸多传统文化之深厚底蕴,既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历程,也是一个传承、展现、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和精髓的平台。
①a.汪勃、范东日:《泉州城相地选址和重要建筑中轴线及相关测绘系统刍议》;b.林瀚、傅恩凤、汪勃:《衙子罗翼、营建有序——唐宋泉州城沿革浅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泉州市文物局编:《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论文集》,第61—71、140—150页,科学出版社,2021年。
②(清)方鼎等修,朱升元等纂:乾隆《晋江县志》,第54页,卷二“规制志”之“城池”,页一,成文出版社,1967年。
③(明)释元贤纂:《泉州开元寺志》(《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8册)“建置志”,1927年重刻本,第15—33页,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
④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泉州府文庙碑文录》,第182—202页,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年。
⑤建筑入口处内凹一至三个步架而形成的门斗空间。闽南语“塌”即凹入之意,故也意译为“凹寿",还有“塔秀”“行阁”“行叫”“倒吞砱”“凹肚”等称谓。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第48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