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既有特性决定了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无法套用固定的技术标准。受文物结构、勘察条件和设计水平的限制,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见性,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对保护对象开展持续性的分析、探讨与研究,并将研究工作贯穿于文物保护工程的始终。《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也明确指出:“ 研究应当贯穿在保护工作全过程,所有保护程序都要以研究的成果为依据。”白云楼修缮项目于2021年9月动工,年底竣工,次年7月通过验收。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始终将科学研究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白云楼位于湖北荆门青龙山西麓,初名三皇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州志记载,原为吕祖庙,始有太平洞,亦名吕仙洞、白云洞。“州治城东白云洞,初名太平洞,崇奉孚佑帝君久矣”。《后汉书》载: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大方马元义曾在结舍传经布道。据楼内现存《三皇殿吕仙洞修建碑记》所载,“丙午之春,适吕祖纯阳先师乩示以三皇殿当修之训......遂禀明州主,于是正殿扩而大之,添建东西两楹,头门、厨寮次第兴修,恭塑三皇圣像”,“嘉庆年间,阖城士民因洞府偪狭,欲恢而大之,且建高楼于其上,旋有故,仅就台基而止”,“壬戌之春,乃鸠工庀材,暑不言劳。时维八月,遹观厥成。”
荆门州志白云楼图
白云楼文物本体由卧云洞、云台、白云楼组成。卧云洞坐东向西偏南10度,由正洞和斜月洞组成,洞壁条石砌筑。正洞东端设神台,供洞宾塑像,像后石壁嵌松、鹤、剑石雕,工艺精巧。洞室北壁开一侧洞,额石上阴刻“斜月”,洞门两侧阴刻“动中有静静中妙,忙里独闲闲里参”的七言联。斜月洞内狭窄,供吕仙修炼的寒玉床。正洞西开券门,额石刻“白云深处”,周边镌植物纹饰,上下款阴刻楷书“乾隆丙午三春之吉,最善堂敬建”。志书载,时州城多创善堂,由绅士首倡,按月捐资,共襄义举行善之事。洞门两侧的石联阴刻“灵窍豁开新洞府;良缘重话好沧浪”七言楷书。洞门向西延伸顶部修筑云台。云台通高8.45米,台顶面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13.90米。云台立面最下层为台基,之上为须弥座,须弥座上为台身,上立四根面宽0.35米的石柱,柱面浮雕佛桌、坐凳、供瓶、仙草、神鸟和灵兽等图案。四根石柱把台身分为三间,明间面阔4.25米,两侧次间面阔4.10米。明间开半圆形券门,额石阳刻行书“卧云”,气势磅礴。两次间中央各嵌一块径1.70米的圆形云龙浮雕作为假窗,蛟龙绕于云浪之间,或隐或现,头角峥嵘,栩栩如生。台身上层为陡板和平盘檐。南北两侧平盘檐下各置一衔珠螭首,左右对衬,活灵活现。云台南、西、北三面围以青石栏杆。白云楼筑于云台中东部,石木结构,二层,通高16.3米,基座平面八角,边长5.20米,高1米,正面设五级踏跺上下,踏跺中央浮雕云龙水纹御路。白云楼外檐每角立柱一根,下石上木,通高4.80米。白云楼正身平面为正四边形,边长5.30米。室内四角立金柱四根,上木下石,直通顶层。基座八方,楼身四边,暗喻四象八卦。楼后墙边设阶梯上二楼,内木板覆面,西侧开门外设望台,可登高眺远。层顶重檐歇山,覆灰筒瓦。正脊两端安龙头鱼尾正吻,正中压葫芦形宝顶。垂脊、戗脊前端置鳌兽。一层垂脊立陶兽7只,二层垂脊立陶兽5只,此种布局在湖北地区较为少见。楼八角挂铜铃摇曳,声彻云霄。白云楼建筑风格独特,构筑精巧,石雕工艺精湛,极富地域特色。1992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楼既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宗教活动场所,目前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如下:一是实行分区保护,根据实际分别划定文物保护核心区域和宗教活动区域,核心区域设置保护界桩,以文物展示利用为主,不开展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集中于宗教活动区域,并在宗教部门的指导下依法合规开展,同时圈定专门的焚香点并由专人看管,每年开展二次消防培训与演练,确保安全。二是加强巡查和监测,建立健全文物灾害的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做好监测记录,建立动态的文物管理档案,对文物的残损状况、形成原因和拟采取的措施做到“先知”。三是做好日常维护,实行岁修制度,每年定期清理文物本体周边树枝和屋面的枯枝落叶,清除台身杂树杂草,疏通排水,清扫蛛网尘土,使建筑处于一个健康的环境。四是根据残损现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如对破损脱落的瓦头清理加固,对糟朽的梁架增加支撑,确保在文物修缮前不出现大的险情。白云楼距上一次维修已近三十年,各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部分立柱、梁枋糟朽导致文物主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2020年4 月编制修缮立项报告,2020年6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立项。
清理台面杂树杂草
根据省厅立项批复意见,一是选择优秀的勘察设计单位和高水平的设计人员,确保设计文本的质量;二是向设计单位提供日常管理档案、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供设计参考;三是共同参与项目勘察研究并提出设计建议,多次研究探讨形成文本上报。2020年12月省厅批准该方案并提出修改建议,经完善并报市局核准。
因疫情影响,项目动工一再延后。2021年9月,在经过招投标程序并向省厅报备后,项目正式进入施工阶段。随着脚手架的搭置、各项安全防护设施的完善和文物本体的结构暴露,施工阶段成为深入勘察与研究的黄金阶段。我们对文物本体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勘察与研究,白云楼的主要病害集中于屋面和梁架。自云楼梁架采用抬梁式构架,室内四根金柱直通顶层,柱上架梁,梁上立柱,柱上再架梁,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人字坡屋顶。金柱与金柱用穿枋、楼板枋连接,上层四周采用挑枋来承托檐口。下层檐八角形石柱上置圆形木柱,直接承受托檐檩。四周用枋、梁连结。由于楼内平面方形,围廊八角形,围廊双步梁后尾无法与楼身金柱连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古代匠师们加厚四周墙体至75厘米将双步梁后尾砌在墙体内,前端伸出柱外挑着挑檐檩。双步梁上立童柱,童柱与墙体用穿枋连接,形成围廊梁架。受渗水影响,西南角木立柱与梁枋相接处糟朽下沉,导致相邻屋面下坠位移。由于渗水位置较高加之无明显水渍,症状表现不足,在日常巡查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通过揭取屋面瓦件后发现,屋面灰背层大量使用水泥砂浆,荷载较重,梁枋用料规格较小并经拼接而成,承载力不足导致屋面变形灰浆开裂,瓦件裂缝,同时原有的油毡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导致皴裂残损,雨水长久浸入造成木构件糟朽,北边的挑梁残损也是如此。由于大木构件的叠压关系较为复杂,不仅涉及到外檐的柱、梁、枋的穿插,还涉及到墙体和室内的梁架穿插,传统的“偷梁换柱”法不适用,必须揭除灰浆后方可逐一拆御更换安装修复。在拆除水泥面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相邻屋面的残损,这是水泥面层的通病。再加上新修屋面采用传统做法荷载相对较轻,易造成整个屋面荷载的不均衡,经过综合研究考量,决定拆除一层的全部水泥面层,按传统材料和做法重新恢复。为了减轻屋面荷载和长久保护,一是对大木构架和木基层详实甄别,根据残损情况的不同采取修缮、加固、更换等措施实行针对性的保护,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二是防水层采用涤纶防水布替代原有的三油二毡,涤纶布韧性强、质量轻、有效性长,具有油毡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且施工更为简单,防水效果更好;三是灰背层采用水洗灰、河沙、煤灰混合灰浆,既保证结构有力,又能有效减少屋面荷载,减轻屋面压力;四是白云楼屋面较陡,为了防止屋面整体下滑,在灰背层内置入一层钢丝网并与防水卷材一起伸入墙内,以形成统一整体。二层屋面木结构基本完好,仅对开裂的瓦陇用细钻轻揭慢取,清理干净后用灰浆灌缝,再用新瓦复原,不作其它干预。一层和二层屋面的修缮是根据残损实际所采取的不同手段,既排除了安全隐患,又可对这二种修缮方式作一个比对,孰优孰劣留待今后的监测检验。其他诸如吻兽、翘角修复后安装,既保证完整展示,又防止雨雪水顺残损面渗入影响屋面安全。残损的油饰和墙面先做小样测试,达到要求后再行修补。
2022年7月项目通过验收。为做好持续研究,一是收集整理修缮资料并归档,并和以前的修缮进行比对研究和实施效果的发展的进行预判;二是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持续观察与监测,为今后的推广利用进一步积累基础数据;三是加强日常检修和维护。今年春节期间,受极端冰雪天气影响,局部裂缝的瓦头受冻后松动脱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逐一排查并修复完整。同时根据结合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的冻害病害情况,研究出台《极端冻害天气下的文物病害与保护对策研究》。白云楼竣工两年来的实践检验初步证明所采取的措施是基本合理的,效果也较好,但推广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物保护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检验和实践方可逐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