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体系的科学化探索 —以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为例

字号:T|T
2024-07-10 09:02 来源:文保圈
前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就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潍坊市博物馆趁势而上,把“让文物活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设立了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下文简称“修复中心”)。修复中心占地1100平方米,设备齐全,拥有13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十多名山东省文物修复师的专业修复能力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潍坊市博物馆馆藏文物9万余件,其中纸质文物藏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保护研究、陈列展览的重点。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保管人员发现大量纸质文物病害严重,本体情况有恶化的趋势,亟待保护修复。为此,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先后开展了“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纸质书画保护修复项目”两期、“潍坊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清乾隆十三年郑燮书〈修城记〉四条屏》保护修复项目”、“潍坊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郑燮书〈静俭斋〉横批》保护修复项目”、“潍坊市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碑帖拓片)保护修复项目”和“潍坊市博物馆馆藏潍县书画家作品保护修复项目”。同时,依托平台优势,修复中心吸引了多家博物馆前来开展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合作,共计修复书画300余件,项目结项后得到了专家及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在此期间,修复中心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化路径,促进了鲁中地区及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 技术路线
在保护修复工作中,修复中心根据病害种类、危害程度等情况,结合装裱结构、形制特点及文物等级等因素,在保留装裱、还旧处理、重新装裱三种方法中选择最佳的技术方案。原裱保护遵循“最小干预”和“最大信息保留”的原则,对于原装裱材料病害较少,或病害清除后可做部分保留的应尽量保留。还旧处理一般不揭命纸,只换覆背,清洗后再次利用原镶料,还原纸质文物的原装帧形制。在重新装裱的纸质文物中,有的裱件镶料残缺、破损严重,不宜再次使用;有的裱件镶料虽然完整,但是画芯焦脆、空壳、折裂严重,需揭去原裱重新加固画芯;再有的裱件缺失,画芯残缺、残破严重,需重装裱件补全画芯。
2 主要病害分析
纸质文物大多出现综合性病害,画芯的主要病害有水渍、污渍、折痕、断裂、残缺、微生物损害、生物损害等纸张病害,裱件也存在残缺、污损、断裂、折痕、天地杆缺失等。近年来,修复中心修复的300余件纸质文物中,其中15%处于轻度病害,48%处于中度病害,37%处于重度病害。
2.1 污渍
污渍是指纸质文物受污染而形成的痕迹,包括油渍、烟熏、锈斑、积尘等。经过清洗,可以去除绝大部分污渍,一些严重的污渍可能已浸入纸张纤维,较难清洗,需修复处理。
2.2 水渍
水渍是指纸质文物受水浸润干燥后留下的痕迹。水渍不仅会对纸张外观造成严重影响,还有可能导致纸质强度减弱,在卷张的过程中更易受到磨损,较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画面大面积残缺。
2.3 微生物损害及动物损害
纸质文物中微生物滋生,腐蚀着书画机体,造成纸张局部酸性增强、脆性提高,导致纸张折裂、残缺、霉斑,严重影响纸质文物寿命。动物损害是指昆虫、鼠类等动物活动对纸张造成的污染或损害。一般表现为动物钻蛀、侵蚀、污损、衍生破坏等。
2.4 折痕
折痕是指纸质文物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痕迹。一般纸张呈现凹凸不平的状态,会有剥落现象。严重的折痕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造成画面断裂。
2.5 断裂
断裂是指折痕深入以及自身材质的老化变脆,纸质文物从一个整体断为两个甚至多个部分的现象。藏品断裂多是由于在使用、保管过程中的不慎行为,才会使得纸张出现老化、脆裂或者画面出现大面积断裂、损伤等情况。若不尽早加以处理,很可能加大断裂剥落程度,乃至残缺。
2.6 残缺
残缺是指纸质文物出现缺失,无法保持其完整性,直接造成文物自身所承载的各种信息的缺失。
3 科学修复路线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标准汇编》,以“重新装裱”修复书画文物路线为例,根据文物的基本病害情况,对其进行信息采集、绘制病害图、灭菌杀虫、去除无法保存的旧装裱材料、加固、脱酸、清洗、修复、防虫防霉和包装等规范化、科学化处理。修复实施过程为清洗、揭裱、修补、托芯、贴条、全色、镶嵌、覆背、上墙、砑光、装配、包装保护等多道工序。
3.1 信息采集、绘制病害图
采集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记录保存现状、编制保护修复方案、摄制影像资料、绘制文物病害图等。
3.2 科学检测
在修复工作实施前,应对纸质文物进行相关检测分析,检测尽量采用无损分析,包括文物材质分析、颜料分析和绫绢组织结构分析等。实验仪器有:①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徕卡DVM6;②台式扫描电镜飞纳能谱版PhenomXL;③透反两用偏光金相显微镜莱卡DM6000;④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赛默飞NicoletiS50;⑤便携式酸度测量仪PHJ-100。检测样品均选取自然脱落的残片,未做处理直接用于后续实验。使用三维视频显微观察,对文物样品进行微观观察,确定书画纤维的状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纸张纤维的完整程度以及是否感染霉菌等污染物;通过能谱分析可知纸质文物在装裱过程中添加的物质成分及写印材料的种类等。
3.3 灭菌、杀虫
在进行修复前,需要对文物进行消毒灭虫处理。通常选用技术较为成熟的低氧充氮法,该法广泛用于纸质文物,效果较好且对文物无危害。
3.4 去除无法保存的旧装裱材料
对于原镶料破损严重、价值较低、无法再次利用的,或画芯与原镶料分离严重的纸质文物,选择去除旧裱件、揭裱画芯,实施重新装裱的技术路线。在修复时,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揭除的旧装裱料,对拆除下来的天地杆、轴头、带子等装裱料,可视其保存情况,尽可能重新利用,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不能使用的需要建档保存。
3.5 固色
纸质文物在清洗、脱酸及揭裱等过程中会浸润于水中,必须测试和评估写印材料的溶解性,若脱色需预先进行固色处理。用蘸水棉签印在墨、色彩上,检查是否褪色、扩散,如褪色则使用黄明胶水加固。
3.6 脱酸处理使用酸碱度检测仪测试画芯的酸碱度,若pH值<5,需用约0.15%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Ca(OH)2)浸泡15分钟,恢复其pH值平衡。
3.7 清洗
3.7.1 水渍的清除
针对局部水渍,清洗时先将文物放置洗画池中,其下衬以吸水纸或胶膜,画面朝下用喷壶缓慢淋洗,并使之吸附在平台上,用卷成卷状的毛巾吸干画芯上冲洗下来的污水。破损严重处可覆盖毛巾进行清洗。数遍之后,一般画面上较轻的水渍、污渍,均能收到较好效果。若画幅水渍等较为严重,在此基础上再烫洗数次,病害清除可较为彻底。
3.7.2 霉斑的清除
对程度轻微且面积小的霉斑,宜采用酒精除霉法;对分布面积大且严重的霉斑,宜采用热水除霉法;对霉斑非常严重且文物等级较低的书画,才可适当采用化学清洗法,如高锰酸钾和草酸配合使用。
3.8 修复
3.8.1 揭画芯
揭画芯一般指揭去画芯的背纸与命纸。揭裱是纸质文物修复过程最为重要的一步。揭画芯一般采用湿揭法,需要将画芯淋湿,待均匀浸透,分清背纸层数后将其逐层揭下,再将命纸一点点揭去。揭裱前,根据画芯材质的不同,可用水油纸衬垫在画芯下,防止画芯变形。揭裱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揭法。通常的方法是先在画芯空白处有序、均匀揭取,采取搓、捻等手法,避免伤及画芯。
3.8.2 修补、拼接画芯
修补时,对纸张进行纤维分析,选用与画芯接近的补料对缺损处进行补缀。用毛笔上糨糊,使补纸与画芯纹路一致进行粘贴,按实或刷实,补洞接缝处留0.1厘米,趁湿刮除多余补纸。
3.8.3 托画芯
托画芯是指在画芯背面加命纸,使画芯平整,增加其牢固度与厚度。经过修补的书画在托画芯时需谨慎。对于残缺、断裂比较严重、材质柔韧性较差的画芯应采用干托法,先将糨糊涂刷在命纸上再裱于画芯背后。对于大幅面、材质柔韧性较好的画芯,宜采用湿托法,直接将糨糊刷在画芯的背面,固定画芯残破碎片,然后用覆托法托裱。
3.9 贴折条
在画芯的断裂、折痕处加贴宣纸条,避免重新装裱后折断处再出现折痕。依画芯厚薄选择皮纸,将皮纸裁成宽约0.3厘米的折条。将画芯反铺于拷贝台上,利用光线分辨折痕后用铅笔标记。折条刷稠糨糊后,将折条封贴于断裂或折痕处,随即按实,避免遗漏。
3.10 去除返铅
用毛笔蘸取含有活性氧离子的碱性电解水,涂于纸质文物的返铅部位,擦拭至灰色或黑色消退殆尽,再用二次蒸馏水擦拭返铅处即可。
3.11 全色
全色就是将书画的残缺部分按作品的原貌和色调进行补全,提升修复后的画面整体性。若画面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甚至伤及了书画的内容,或者补纸的色度浅于画芯的色度,就需要进行全色处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安全性原则”的原则,博物馆所藏修复的纸质文物,一般采取只全色不补笔的方案。
3.12 镶嵌
原裱镶料完整的可再次使用,原裱镶料残破无法继续使用的,则应参照原裱的形制、色泽和质地来进行染配和制作,装裱形式需与原裱相同或相近。
3.13 覆背、贴墙
覆背用两层棉料绵连纸黏合而成,并裱于画芯背后,覆背后需待裱件完全晾干,再贴到壁上自然阴干,使裱件修复完成后达到薄而柔软的效果。
3.14 砑光
砑光是书画装裱不可缺少的程序,砑光后可使纸质文物平展、熨帖、背纸光滑一致,易收卷而不磨损画面。将裱件下墙后,铺垫干净、细腻的宣纸,然后用石蜡在覆背纸上均匀涂擦,进行三四遍的上蜡砑光,使画背平整光滑。
3.15 装天地杆
按书画天头宽度配置天杆,按画件最宽处配置地轴。然后用“正裱法”装杆,保证其密实。3.16 防虫防霉
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应保护好工作环境,减少微生物在纸质文物表面的附着。在入库前,使用纸质文物专用中药材防霉防虫剂对文物进行防霉防虫处理。当然,在后期的库房和展出过程中也应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控制好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和紫外线辐照量是防虫防霉工作的关键。
3.17 包装保护
将修复后的纸质文物放入无酸囊匣中,为了维持微环境的稳定,可以在其中放置一定数量的调湿剂。之后定时对保护系统进行检查、更换,确保文物保存微环境稳定、洁净。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通过“潍坊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对重点库房环境采用多种调控手段,实施有效的“安全、稳定、洁净”调控;对纸质文物多发病害及产生原因进行预防性保护工作,包括潮湿、干燥、污染、灰尘、光辐射、虫蛀、霉菌、腐蚀、糟朽、变色、老化等多个方面。配置环境友好型的无酸纸囊匣,增设库房恒温恒湿监测与调控系统、文物储藏柜架、囊匣及配套的净化调湿设备,全面提升博物馆馆藏重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降低或减缓影响馆藏文物安全存放风险与劣化程度,使纸质文物保存环境达到“可监、可控、可持续”的良好保存状态。
4 结语
纸质文物因其材质因素,在经历漫长历史岁月后,极易出现劣化破损。早在千余年前,古人就开始对书画、古籍进行装裱保护,积累了大量保护修复经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运用,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鲁中区域中心通过传承沿用、创新发展的文物修复方式,逐步形成了一套高效、专业、科学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体系,把“让文物活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做起来。中心对于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体系的科学化探索,让文保工作可以规范化、标准化开展,有效恢复了文物本体的原貌,如清陈官俊《行书吴方文等书画十二条屏》的修复(图1、图2)、清顾见龙《浴婴图轴》的修复(图3~图5),提升了文物认知的科学化和保护修复理论规范化程度,也推动了纸质文物相关研究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1]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南京博物院.中国书画文物修复导则[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金慧.郑州博物馆纸质文物保存保护调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
[3]王芳,孙允明.纸质档案破损原因与抢救保护研究[J].山东档案,2016(5):54-56.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