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技术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保护神

字号:T|T
2024-07-02 19:36 来源:博物馆
纸质文物作为博物馆馆藏中较为珍贵且特殊的一部分,需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文物修复及保护能力,增强文物的馆藏价值,提高纸质文物的收藏质量,以免因保护不到位、出现霉害及破坏等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化技术在博物馆纸质文物修复及保护中的应用措施。
修复保护工作缺一不可  延缓纸质文物劣化变质
首先,纸质文物的修复及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环节。博物馆中,存在古籍、书稿、书画等大量多类型的纸质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通过加强文物修复及保护,能进一步延长文物的寿命,使其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原貌,传承我国历史文化。其次,纸质文物更易受到湿度、光照、温度与霉菌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褪色、变形、腐烂等问题。通过采取适宜的修复及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延缓文物的老化速度,延长保存时间,或恢复原状,实现对文物的科学保护,以免历史文物因保护不当而出现流失及损毁等严重问题。再次,在纸质文物的修复及保护阶段,需运用专业的修复技术与方法,如去污、加固、修补等,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文物,更能在实践中推动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文物保护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技术基础,确保文物的完整性。最后,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展示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学习、感悟的载体,通过修复及保护纸质文物,能有效提升展品的完整性与观赏性,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
随着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文物修复技术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文物研究及保存仍作为附属技术,未能分离为单独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纸质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及传承。为对珍贵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及保护,就需要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进行深挖和研究,构建起相对健全的建设体系,优化配置人力、物力及资金,确保相关工作顺利进行。
在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及保护中,需高效应用专项资金,为对应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保障。同时,要结合实际深挖民间流传的传统修复工艺,形成涵盖面广且完善的体系。为促进纸质文物修复保护的不断传承,应设定统一且可行的文物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修复保护技术的传承提供多种通道。在技术保护阶段,还需明确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方向,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相结合,提高纸质文物的修复及保护水平。
在博物馆纸质文物修复阶段,传统修复方式主要以相对简单的人工修复为主导,应用频率仍十分高。虽然作用较为显著,但是未能紧跟趋势。新技术的探索应用不到位,人工修复中的局限性也将逐渐凸显,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纸质文物修复需求,修复效率及质量的提升也更具难度。
在纸质文物修复中,常用的传统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装裱修复技术。装裱修复技术,属于传统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实际修复阶段,主要对纸质文物进行装裱,或针对破损处进行简单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复原纸质文物原貌,形成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作用。二是揭裱修复技术。揭裱修复技术的关键在于揭裱,而后再将揭下的部分重新装裱,将文物复原。由于揭裱技术操作涉及揭与装两大重点,对技术人员操作能力的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失误情况,或实操动作不稳,都可能对纸质文物保存产生不良影响。三是机械修复技术。在运用机械修复技术过程中,需先通过筛网过滤纸浆,并将之运用于纸质文物的纸质修复上。此项技术操作复杂性强,必须严格依照设定的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纸质文物造成损伤。
引入现代先进修复技术  提高纸质文物保护质量
博物馆纸质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极易受到内部酸性物质、保存环境的多重影响,产生劣化表现。因此,要想基于现代化技术发挥出较强的技术作用,就需先明确引起纸质文物劣化的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处理,延缓劣化情况,延长纸质文物的可保存时限。例如,纸质文物处于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纸张中的纤维素氢氧基因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将大量吸收环境中的水分,促使其体积膨胀,扩大纸张的纤维间距,为空气中污染物的入侵提供通道,致使纸张的纤维中逐步集聚大量的污染物,进一步破坏纸张。因此,针对此类情况,可运用等离子脱酸法,调整纸张表面酸碱度,增强抗劣化能力,可将相应脱酸溶液按比例添加到纸质纤维中,促使纸张的酸性下降。还可运用甲醇等碱性物质,改变纸张中的酸性成分,这不仅不会破坏纸张纤维,还能实现保护纸质文物的目的,延长纸质文物的寿命。在应用等离子脱酸法时,务必保证酸碱中和剂配置比例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以免因操作不当而降低纸面清晰度,需由专业技术人员对酸碱综合溶剂进行规范配置,严格控制其添加剂量,以免对纸质文物产生不良影响。
在博物馆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中,运用现代技术消除微生物及病虫害也是一项重点。微生物病害的存在,不仅会加速损害纸质文物的纸张质量及完整性,微生物在代谢中还会产生乳酸及柠檬酸等多种酸性物质,引起纸质文物的劣化及腐化,破坏纸张的纤维,使纸张的耐久性大打折扣。而随着时间延长,微生物病害施加于纸质文物上的损害将更为严重,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温度、湿度及酸碱度,都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可运用微波灭虫技术,对纸质文物进行修复及保护,从源头上消除微生物病害对纸张质量的不良影响。在微波灭虫技术应用中,主要通过电磁场进行加热,通过破坏害虫体内的胆固醇,实现消毒灭菌的目的。在处理阶段务必动态关注文物变化,如有异常第一时间停止处理,在保护纸质文物的同时,减少因微生物病害而引起的劣化问题。
再生性保护技术的应用,在文物修复及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通过扫描仪等各类微缩设备,对纸质文物进行批量化的数字加工,将纸质文物中的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便于长时间保存的载体上,延长纸质文物的保护时限。因此,再生性保护技术可实现对纸质文物信息的微缩,对纸张进行转移,涉及纸质文物向数字化转移,并由数字化形成微缩品的循环过程,恢复纸质文物原有的品质与价值。因此,在修复珍贵的纸质文物时,务必由专人进行操作,按规定进行数字化管理,而后基于影印出版加工等先进技术,复制纸质文物,对纸质文物进行预保护,以免文物展示及利用等阶段出现劣化情况。
现代化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可分为原生性的保护修复及再生性的保护修复,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应根据纸质文物的修复需求,选择应用对应的修复技。其中,原生性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应用,以不改变原件载体为主导,对文物进行修复及加固处理,一般涉及除尘、杀菌、修复及脱酸等多道工序,修复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文物的原始形态与质感,避免过度修复。若出现文物轻微的破损情况,可使用适当的材料进行修复。
目前常用的技术主要为:第一,低温去虫技术。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保存,可能会出现虫蛀情况,要想彻底消除虫蛀对纸张质量的不良影响,就需要在运用修复保护技术时,将原本存在的虫体完全消除。但是,由于纸质文物本身具有脆弱性,在应用传统驱虫技术的过程中,极易损害纸质文物,这就需要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实际情况为主导,将纸质文物置于低温环境中存储,避免虫类在舒适环境下生长及繁衍,彻底消灭存在的虫体。第二,纳米修复技术。应用纳米修复技术,可直接将纳米材料添加到文物中,保持纸质文物的色彩不发生变化。同时对文物进行精细化处理,如抗热化处理及抗老化处理等,增强纸质文物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纸张的韧性及质量,实现纸质文物无损化修复的保护目标。
综上所述,纸质文物作为博物馆历史及文化价值丰富的藏品,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破损及劣化等不良情况,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必须做好文物的修复及保护工作,恢复文物的原始形态与质感,使其能长期保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中,逐渐衍生出多种文物修复保护技术,将之应用于纸质文物的修复保护,能丰富文物的修复保护手段,提高文物修复效率,减少文物损坏风险。
因此,在博物馆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中,需加强对现代化技术的科学应用,积极探索更为多样化的文物修复路径,结合文物的年份及结构特点,定期开展修复及保护的相关工作。还可结合纸质文物的修复需求,积极引入更多先进的修复技术,提高纸质文物保护效率,增强纸质文物利用价值,基于新技术为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