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青铜文物是由红铜与锡、铅等元素组合的合金加工而成的器皿,因其铜锈呈青绿色而得名。其在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很容易出现不同种类的病害,从而使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青铜文物,需要专业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找出不同种类的病害,制定合理的保护修复步骤,选用合适的保护修复材料,配合成熟的保护修复技术,有效地保护青铜文物,达到延长文物寿命的目的。
一、天水市博物馆青铜文物保存现状
我国古代青铜器自史前时代诞生,到战国末年,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前在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有1810件(套)青铜文物,涉及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这些文物的历史非常悠久,且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物所展现出的历史文化风采不尽相同,所以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图1)。然而,因青铜文物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有腐蚀、层状堆积、变形、裂隙、残缺和断裂等不同种类的病害。由于很多腐蚀性的物质长期堆积于青铜文物的表层,使得文物表面出现外观凸起或内部结构穿孔的现象,这样极其容易使青铜文物发生破损,使其性能得以改变。尤其是一些青铜文物表面有铭文或有纹饰时,在受到病害腐蚀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铭文或纹饰消失,让青铜文物不再具有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为了有效延续其历史信息及价值,需采取科学有效的针对性保护,去除文物病害,让青铜文物充分发挥其在教育、研究、展示、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青铜文物,则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措施,具体如下。
(一)表面清理
表面清理是去除文物上影响展示、保存或研究的附着物,如土垢、有机无机污染物及历史保护修复残留物,是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实施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对青铜文物表面进行合理的清理,可使其表面得到初步软化,进而去除文物表面的附着物,这样便能让青铜文物的锈蚀产物(图2)呈现出来。由于青铜文物已发生腐蚀的部位比较疏松且存在有害性,同时具有吸潮和蓄水的特点,这样一旦不及时进行清理,便会导致青铜文物在酸性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进一步被腐蚀,更加不利于青铜文物的保存。
因青铜文物表面清理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在对文物表面清理前应先仔细观察,要注意文物表面是否有纹饰或有无覆盖有机材质。然后,在对青铜文物表面清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硬度适中的鬃毛刷,并在一边刷洗的同时一边往青铜文物表面喷水,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刷洗力度适中。尤其是对于一些表面比较脆弱或携带有特殊文化信息的文物,更应该在清理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如果确定需要清理,则要慎重进行操作。
(二)除锈
除锈通常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存在于青铜文物表面上的碱式氯化铜和锈蚀层底下的氯化亚铜。
物理除锈一般借助修复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观察,使用手术刀、超声波洁牙机、小型电磨机等工具将有害锈最大限度的剔除,在剔除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不能造成文物的二次伤害。物理除锈对点状和小面积片状较浅层锈蚀的去除既简单又快速,但要彻底去除锈蚀中的氯离子,还需结合化学除锈法进行去除。
化学除锈适用于特别易碎、不能承受机械应力的青铜文物,还有物理除锈后的残留锈蚀及隐藏在器物缝隙和内部的腐蚀物。
通过使用锌粉涂敷法去除青铜文物表面点状或者是小面积的有害锈(图3)。由于锌粉属于一种良好的还原剂,所以在与有害锈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可生成碱性盐Zn(OH)2·ZnCl2,而Zn(OH)2为胶体状物质,可达到封闭稳定的作用。在进行锌粉涂敷时,需先用超声波洁牙机对文物表面的有害锈进行清理,并将已清理有害锈的位置逐一记录下来,然后用20%乙醇溶液将锌粉调制成糊状,再用锉刀将糊状物涂抹于有害锈部位,最后用脱脂棉蘸取去离子水贴敷于此,锌粉和有害锈便会发生化学反应。在青铜文物被保湿10小时之后取掉脱脂棉,再用去离子水将涂敷锌粉的位置进行冲洗,通过以上操作反复多次便能达到预期的除锈效果。
对于青铜文物表面存有大面积有害锈的可采用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法进行除锈。根据腐蚀程度配制浓度为2%~5%的倍半碳酸钠溶液对文物进行浸泡。首先,将去离子水倒入容器内,再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化学药品,将其配制成相应浓度的倍半碳酸钠溶液。然后,将青铜文物整体浸泡在容器之中,开始时溶液每周更换一次,几周后可半个月或更长时间更换,浸泡至少三个月。且每一次需要做好浸泡液氯离子的检测,直到检测出浸泡液中无氯离子或氯离子浓度处于一个恒定值时为止。最后将器物置于去离子水中,反复浸泡一段时间,以除去多余的倍半碳酸钠残留液。
(三)整形、补配和黏接
由于部分青铜文物在出土前已经发生了扭曲变形,对于已变形的文物需进行整形。根据青铜文物变形程度和铜质的强度、厚度及腐蚀程度等采取不同的整形方法,如扭压法、捶击法、锯解法、撬压法、顶撑法、加温法或制作相适宜的矫形支架等操作方法。
补配是对青铜文物缺失部分的修补和完善,根据文物残缺情况的不同可选不同材料进行补配,通常选用环氧树脂、速成铜、铜皮等材料制作出同样大小和厚度的“残片”,然后将其黏接在文物的缺失部位。使用铜皮的补配方式主要用于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且缺失面积较大的文物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于素面的缺失部分直接采用厚度相当的铜皮,按照文物的缺失部分,对铜皮加工后进行补配。另一种是对于有纹饰的缺失部分采用薄铜皮结合原子灰等材料,雕刻纹饰进行补配。而对于缺失面积小且强度不够高的文物,可采用环氧树脂进行补配。
青铜文物的黏接主要采用焊接、黏接或焊接黏接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铜质较薄、矿化严重的一般采用黏接的方法,而对于铜质较厚、铜性良好的采用焊接或先黏接再焊接的方法。将黏接剂涂于断层两侧,对合后用胶带固定,为了增强黏接的强度,需保持较长的静置时间,在黏接好之后便可将其焊接起来。由于青铜具有高度的硬脆性这一特点,焊接时局部区域在受到高温的影响下,焊接部位容易出现体积膨胀不均匀,所产生的应力会导致文物完整部分出现炸裂的现象,从而进一步使文物发生破损,影响焊接的完成。因此,在焊接的过程中要谨慎操作。
(四)缓蚀和封护
缓蚀的目的是避免青铜文物本体被腐蚀。因此,为了有效的减缓青铜文物的腐蚀进程,需要对文物采取合理有效的缓蚀处理方法。首先,筛选缓蚀剂。通常在选择缓蚀剂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其效能,并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可再处理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等原则,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青铜文物的耐老化效果。然后,配置缓蚀溶液。先用电子天平称量15.0克BTA晶体,再将500毫升乙醇溶液倒入大烧杯内,将其完全搅拌均匀。最后,采取涂刷法涂刷。使用软毛刷蘸取BTA乙醇溶液均匀的涂刷在器身和内壁表面,待器物自然干燥且表面无白色晶体之后再涂刷一遍,这样便完成了文物缓蚀的涂刷过程。缓蚀后文物表面如有白色晶体形成,可用棉签蘸取乙醇溶液对其擦拭。文物在缓蚀前后均要保持彻底干燥。由于BTA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和手套,这样便能有效避免药品粉末的吸入和缓蚀液溅到皮肤上。整个操作过程需在干燥洁净的环境中进行,且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效果。
封护措施能够有效增强青铜文物本体对大气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抵御能力。通常在对青铜文物采取缓蚀处理之后,需在其表面涂覆天然或合成材料,这样便能够有效的防止或减缓环境对青铜文物的损害。通常采用1%~2%的Paraloid-B72丙酮溶液进行多次涂刷封护,封护前应确保器物彻底干燥,封护后放置自然干燥,确保文物表面成膜的完整性。
(五)随色
青铜文物随色通常采用传统方法,用漆片和矿物颜料进行调色,对焊接、补配、黏接等部位通过喷、涂、画、点、抹等技法进行修饰、掩盖,使其与周边的衔接过渡自然,这样便能够让被修复后的文物具有良好的展览展示效果。但是,随色的范围必须严格控制,切忌扩大随色的面积。随色只是为了看起来整体和谐统一,而不是为了作伪作假,因此要具有可辨识性,同时在修复档案中要有明确标记。
结语
总之,关于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实际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法规,依据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修复技术,将传统保护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分析技术相结合,使受损青铜文物得以重生,让中华民族灿烂的青铜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