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以《清人松下仙人图轴》为例

字号:T|T
2024-06-14 15:50 来源:科学探微
纸质文物以其独有的韧性和承载力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与独特的文化价值,见证了文明的演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随着时间的流逝,纸质文物易受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而损伤,对其的修复工作因而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着眼于修复过程中纸质文物病害形成的本质和机理,探讨如何将纸质文物修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实际修复工作中,提高修复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以期为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一、纸质文物修复工作的基本原则
纸质文物修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指导修复实践的核心理念,要求修复者既要有娴熟的技术,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敏锐的判断力,确保文物的历史信息和物理状况得到恰当处理。
首先,最小干预原则强调在尽可能保持文物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干预,避免或最小化对文物原始状态的改变。修复工作应以稳定文物现状为目标,不追求过度恢复或重构已丢失的部分,以免造成历史信息的失真。
其次,可逆性原则要求所有的修复材料和方法都应当是可逆的,即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如果出现了更先进的修复技术或方法,现行的修复措施能够被安全地移除,而不对文物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可逆性原则保障了文物的长期安全和修复工作的持续性。
最后,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应符合相容性原则,即选择的材料在化学和物理性质上应与原文物材料相容,防止由于材料老化或相互作用导致的二次损害。例如使用的纸张、胶黏剂要有良好的老化性能,并且在热、湿等环境因素变化时,其膨胀或收缩的特性要与原文物尽可能一致。
二、纸质文物修复的具体实践
以大邑县刘氏庄园博物馆馆藏的《清人松下仙人图轴》的修复为例,进行纸质文物修复的探索与思考。该件纸质文物画芯整体老旧发黄变色,折痕分布在整幅画卷并伴有断裂的现象,绢面老化明显,残坏严重,霉斑病害持久恶化,绢面上亦发现害虫分泌物(图1、图2、图3)。

图片图片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和国内外常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文物工作者制定了如图4所示的纸质文物修复流程,开展文物修复工作。

图片

 
(一)状况调查与记录
《清人松下仙人图轴》的修复始于详细的状况调查与记录,首个步骤为宏观与显微摄影,旨在捕捉图轴的原始状况,包括颜色、纤维结构、病害痕迹及其他损伤。随后,进行定点取样与纤维学分析,以鉴定纸张及绢质的种类和老化程度。色谱分析则用于颜料成分的识别,为后续颜料加固或脱酸提供依据。记录涵盖从宏观构造到微观结构的详尽信息,包括对老旧发黄变色的程度、折痕、断裂、绢面老化和霉斑病害的详细记录,并结合环境因素、机械性能测试结果,绘制病害图,编入修复档案,确立修复方案。
(二)材质检测与颜料检测
在《清人松下仙人图轴》的修复过程中,需对文物进行纤维鉴定及显微结构分析,以识别图轴纸质的成分、纤维排布及其降解状态。颜料检测则通过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定量检测颜料组成及其化学稳定性,识别有机与无机颜料成分,为颜料加固或选取相应的固色剂提供准确依据。此检测阶段对后续文物修复至关重要,能有效避免在后续修复操作中导致原有材质与颜料的进一步损害。
(三)加固
《清人松下仙人图轴》因其纸绢基质经年累月降解,导致机械强度减弱,易发生进一步断裂与损伤,因此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步骤首先包括对颜料稳定性的彩色牢固度测试,若发现颜料褪色,需进行颜料固着,使用调整pH数值后的合成树脂或天然胶体轻柔巩固颜料层,以防止进一步脱落。随后,采用纤维素纸对图轴背面进行支撑衬贴,运用胶黏剂如鱼胶或脱酸过的淀粉胶,确保修复材料与原材质的兼容性。衬贴后进行局部压平,恢复图轴平整度并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四)酸度检测
经酸度检测,《清人松下仙人图轴》pH维持在中性或微碱性状态,表明其纸质未遭受过度的酸性损害,纸绢的化学稳定性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仍保持较好的抗老化能力,因此不需进行脱酸处理。在此条件下直接进行脱酸可能无益于文物保护,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化学反应,影响文物的长期稳定性。因此,修复流程将略过脱酸步骤,直接进入清洗阶段。
(五)清洗
《清人松下仙人图轴》的清洗步骤关键在于彻底去除画芯表面污染物,同时确保原有颜料不受损害。清洗前,需进行溶剂测试,选定对颜料及纸质化学性质无侵害的清洗剂。采用局部湿润处理,限制水分渗透范围,避免颜料流散。使用微吸水性材料,如无纺布、棉签,轻柔拭去表面污渍,对霉斑采用轻微酒精溶液处理,去除泛铅则需更为谨慎,依赖pH中性的螯合剂和离子交换树脂。整个清洗过程需要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避免纸张过度膨胀或收缩。清洗后,应对图轴进行自然风干处理,以稳固纤维结构,防止再次污染。
(六)揭画芯
在纸质文物修复过程中,揭画芯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步骤,旨在去除画芯背面的旧裱糊料,以便后续加固与修复。此操作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纤维结构识别,确保揭除方式不至伤及原纸质纤维。采用湿润蒸汽或调制pH的水溶液软化背面裱糊,运用微刀及显微镜操作分层揭离,在此过程中维持恒定湿度至关重要,以保证裱糊的适度软化,同时避免水汽对颜料层的损害。揭离工作完成后,需对画芯表面进行稳定性加固,以确保画芯在后续的修补和全色过程中的物理完整性。整个揭画芯过程需在洁净环境中进行,以预防新的污染及环境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七)贴折条与托画芯
贴折条与托画芯是整个修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目的在于强化画芯结构,保护纸质不再进一步破裂。此过程中,选用与原画芯纸张性能相仿的修复用纸,以确保纸质、质地、厚度和吸湿性的一致性。折条贴合时,采用具有高度可逆性的专用修复胶黏剂,如甲基纤维素或藤花胶,确保胶合强度的同时方便将来的再次修复。托画芯则需对画芯背面进行局部补强,使用与折条相同的纸张,裁切成相匹配的形状和尺寸后,利用压敏或冷粘胶粘贴固定,从而为画芯提供均匀的支持,防止由于张力不均导致的新损伤。整个过程需在无尘操作台上进行,以确保修复操作的洁净度和文物安全。
(八)修补与全色
修补与全色工序是纸质文物修复中的精细作业,关键在于使用与原作材质、质感、色彩相匹配的修复纸和颜料。修补工作先从纤维级别进行,选用与原纸张相似的纤维素含量高的纸张,如同质量的宣纸,对撕裂和破损处进行精细贴合。涉及颜色复原的全色过程,则要求对原有颜料进行色谱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制与原色调相近的颜料,应用细刷逐层施加,保持颜色的透明度和层次感。修补与全色的每一步都必须确保最大限度的可逆性,以防未来技术进步时需要重新修复,整个过程需要在控制光线和湿度的条件下进行,确保修复效果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九)编写保护修复档案
摄影记录与修复档案编制是文物修复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高清晰度摄影,包括红外摄影、紫外摄影及数码微距摄影,以全方位记录修复前后文物的细节变化。此外,修复档案编制涉及详尽的修复过程描述,包含材质分析、色层稳定性测试、修复方案选择、干预措施记录以及任何可能影响修复效果的环境因素。档案中还应详细记录每种使用的化学试剂、材料的pH、黏合剂的配比以及修复中采用的机械设备参数。此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也确保了修复工作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为未来可能的进一步修复或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十)重装
《清人松下仙人图轴》修复的尾声步骤是其安全地将文物装入包装物内,在此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包装的标准化程序。首先,选择中性的、无酸性材料制成的包装盒,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化学反应损害文物。其次,文物需置于由无酸纸或缓冲材料(如蜂窝纸、微气候箱)制成的内托中,这些材料可提供缓冲,防止震动和压力对文物造成物理损伤。此外,须在包装内部放置干燥剂,以控制微环境的相对湿度,预防霉菌生长。最后,所有包装过程均在无尘室的环境下进行,确保文物不受新的污染。文物的包装不仅要考虑长期储存的稳定性,还要兼顾未来展览和研究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三、结语
纸质文物修复必须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可逆性和相容性等基本原则,不仅要维护文物的物理完整性,更要尊重其历史性和文化价值。同时,修复实践中需要不断更新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修复需求。未来,跨学科合作将是推进纸质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纸质文物的修复保护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推动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向更科学、更规范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