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断裂石刻的修复经验——以沁阳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为例

字号:T|T
2024-06-06 16:34 来源:石材
一、项目情况简介
沁阳市博物馆位于市区东南隅,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它建立于原天宁寺旧址。该寺始建于隋代,时名长寿寺,唐武后时易名大云寺,金代易名为天宁寺。沁阳市博物馆馆藏的一批珍贵石质文物,保存过程中,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损伤。于是沁阳市博物馆委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产生严重、典型病害的北朝线刻石棺床、51方康熙御书点翰堂法帖、汉代石辟邪、邓禹冢石辟邪、兴隆寺四面造像碑、释迦造像碑等6件(套)馆藏珍贵石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在保护修复工作中,针对断裂石碑的拼接、加固,摸索了一套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在此进行总结介绍,希望能为今后类似石碑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二、断裂石碑情况
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0062-2014)——可移动文物病害技术规程·石质文物”,对该批石质文物进行病害调查。现场调查发现,断裂石刻共有6方,分别是3、7、8、17、20、24号石刻,由于断裂情况相似,在此选择3、8、20号三方石刻进行说明。3号石刻中间断裂,右下角残缺,同时存在表面人为污染,表层部分脱落。8号石刻中间断裂,同时存在表面脱落、部分残缺、人为污染、粉化脱落、表面溶蚀等。20号石刻左侧断裂,表面有人为污染,见图1、图2、图3。

图片

图片

三、修复过程
本次保护修复工作,主要从消除病害、加强机体强度、治理和控制文物环境入手对该批石质文物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工作。通过保护修复,阻止病害继续发生,对可能进一步产生病害的部位进行修复,确保其稳定的状态,从而延长文物的自然寿命,最终达到保存现实原物与历史信息的工作目标。通过前期的现状调查,这三方石刻的病害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修复采用的方法、材料一致。因此,将修复步骤一起介绍,主要的修复步骤如下:
1、清洗,主要对石刻表面灰尘、泥土等进行清除。首先使用软毛刷进行清扫,然后使用喷壶喷洒蒸馏水配合毛刷进行清洗。针对人为污染部分病害,根据设计方案实验结果,选择4%碳酸铵水溶液,将脱脂棉贴附于污染部位,用小排刷涂刷配制好的清洗剂,涂刷在脱脂棉上,贴敷1h左右,去除脱脂棉,然后使用蒸馏水清洁。
2、加固,主要针对表面部分风化脱落病害。根据方案实验结果,该石刻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其中夹杂石英、硅酸盐以及含有铜、锡、硫、氯等元素的相关化合物夹杂。风化层均由不规则颗粒组成,有的表层颗粒裂解现象严重,颗粒粒度相差较大。颗粒总体呈灰白色,大部分呈透明状。颗粒之间空隙较多,表现为样品粉化现象严重,使石刻表面机械强度降低,从而形成风化病害的现象。通过实验,选择岩石增强剂REMMERS300,它有很好的渗透性,能和石质很好的相容,和孔隙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二氧化硅胶泥,使疏松的、风化的岩石内部粘结增强,并使石刻的耐候性、耐碱腐蚀能力加强,弹性模量有很大提高(应力、应变性能),使岩石内部紧密巩固的程度加强。操作方法是将石刻表面污染物清除后,使用喷壶喷涂风化位置,进行均匀喷涂,喷涂一到两次,避免出现流挂现象,从而影响文物外观风貌。
3、断裂粘接,对3方断裂石刻进行拼对连接,恢复成一个整体的状态。根据3方石刻体量、断裂位置,以及考虑粘接效果,借鉴成熟的修复工艺,最终决定使用锚杆粘接的方法。即通过对断裂石刻两侧打孔,植入304不锈钢锚杆,同时断裂面使用环氧树脂进行粘接的方法。操作时,首先对断裂石刻进行预先拼对,根据石刻表面文字位置信息,断口边缘情况进行拼对,经反复调整后最终确定位置,并做好记号。然后,进行开孔位置测量,确定孔洞位置后,使用电钻打孔,孔径0.8cm,孔深8cm,两孔位置相距15.5cm左右。打孔后,将锚杆表面打毛,增加摩擦力。将植筋胶注入锚孔,放入锚杆,待一侧的锚杆固化后,再进行另一侧锚杆加固,见图2。在此阶段,最容易出现断裂面拼接错位,导致石刻修复失败。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经过多次现场操作实验,通过使用木楔、绑带固定结合的方法保证了良好的粘接效果。由于石刻本身自重,环氧树脂胶凝固过程中,如果没有固定好位置,断裂面参差不齐将导致石刻位置滑移,从而影响修复效果。因此,将石刻一端进行锚杆加固后,将另一端与它放置于同一平面上,然后向另一端锚孔加入植筋胶,断面均匀涂抹环氧树脂胶,涂抹胶不宜过厚,避免胶过多在拼接后溢出粘接面。环氧树脂胶未固化前,通过木楔调整断裂石刻两端位置,将木楔插入石刻下面,通过调整不同位置木楔进入量,使预先拼对记号对齐,使用绑带将两块断裂捆绑,保证石刻不发生位移,从而确保最终的粘接效果。

图片

4、补全,对粘接后缝隙、缺失部分进行修补,使石刻表面完整、美观。由于断裂石刻两端保存较为完整,拼接后缺失较少,根据现代保护修复理论,重建文物结构的稳定性及外观形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恢复文物原状和可读性,保留和延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技等信息。因此,对缺失部分进行修补。根据实验结果,对缺失部位有黏结强度要求的采用云石修补剂进行补全。清洁补全位置,调制修补材料,使用云石胶、固化剂、石英石石粉、灰黑色矿物颜料进行调和,质量调和比例为100∶3∶50∶3,使用调刀充分搅拌,涂抹于裂隙处,修补材料略突出石刻表面,以方便后期修整。在室温条件下,静置15min后,修补材料完全固化,使用刻刀、角磨机对修补处进行打磨处理,去除多余修补材料,打磨修补面,使修补处与原石刻表面,使其与石刻表面保持一致,见图3。

图片

5、随色,采用传统做旧方法进行随色处理,使修补位置与原石刻文物的外貌相协调统一。使用酒精将漆片融化,然后使用矿物颜料调制与石刻表面相近颜色,使用油画笔蘸取颜料,点、涂、弹拨在石刻修补表面,多次随色后,最终达到修补位置与原石刻外观协调一致的效果。
四、修复效果
在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后,为检验断裂石刻的保护修复效果,采用X光探伤对石刻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可以从X光底片中清晰的观察到不锈钢锚杆固定在石刻内部,钻孔内、粘接面均已填充材料,从而保证了石刻的粘接强度。从外观来看,断裂两边的石刻在随色后,整体风格统一,外观颜色一致,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见图4、图5、图6。

图片

 
五、总结
文物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有机载体,在进行保护修复时不仅要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还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尽量恢复文物的历史原貌,消除安全隐患,延长文物寿命,这是文物保护的一个总的原则。在实施保护修复中,必须在尊重其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前提下,维护其原真性,绝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即:最小干预原则、协调一致可辨识原则、可持续保护原则、耐久性原则、修复材料可兼容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预防性保护原则。针对沁阳市博物馆濒危馆藏石质文物存在人为污染或表面污染、断裂、表面粉化剥落等主要病害问题,特别是针对修复操作中断裂石刻文物保护修复的粘接错位问题,探索了利用木楔与绑带进行调整断裂两端位置,保证准确对接的操作方法,为今后类似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借鉴参考。
本次保护修复工作通过综合科学分析研究,根据文物保存实际状况和保护需求,以及相关技术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一方面保护了这批文物的材质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使这批文物的病害得以遏制,稳定性得以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其长期保存问题并达到展陈要求,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得以有效利用,最终达到保存现实原物与历史信息相统一和融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琴,党高潮,梁国正.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16(04):58-63.
[2]韩涛,唐英.有机硅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进展[J].涂料工业,2010,40(06):74-79.
[3]梁伟.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以西安碑林石刻文物保护修复为例[J].碑林论丛,2019(00):209-215.
[4]王金华.锚固加固技术及其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C]//.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2005:317-328.
[5]刘洋,刘健.残缺石质文物补配与陈列技术初探[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102-111.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