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传统书画装裱常用黏合剂“大浆”与“小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种浆糊糊化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偏光十字及黏度变化规律,比较了保存过程中两者黏度的变化规律;并以两种浆糊为黏合剂,模拟了书画装裱过程中的部分工序,制备了系列纸样,探讨了两种浆糊制备的纸样在纸张性能方面的差异;以期在同样的条件下,找出两者的差异性,从而为现代书画修复中,传统书画修复科学用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传统书画装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技艺与细致的工艺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推崇。在传统书画装裱中,浆糊的合理制作与运用,直接关系着书画文物的“生死存亡”。目前,在传统书画装裱修复过程中,业内多以小麦面粉或小麦淀粉为原料制糊,前者制成的浆糊称为“大浆”,后者称为“小浆”;两者的使用在地域性上,主要分南北方,北方以“小浆”为主,南方以“大浆”为主。[1]这两种浆糊在书画保护修复中,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迄今为止,业界内仍有不少争议,本文在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部常用浆糊原料和纸张的基础上,设计了必要的试验内容,以期在同样的条件下,找出“大浆”和“小浆”的差异性,从而为现代书画修复中,传统书画修复科学用糊提供一定的参考。
旋转黏度计(NDJ-5S,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数显鼓风干燥箱(GZX-9240,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微控抗张试验机(KZW-300型,长春市纸张试验机厂);
纸张撕裂度测定仪(KZW-300型,四川省长江造纸厂);
耐折度仪(MIT#1VS,美国TiniusOlsen);
称取富强粉100g,在60℃下进行烘干,作为小麦面粉试样。
称取富强粉200g,用适量去离子水洗去面筋,沉淀,烘干,粉碎,过筛,制备小麦淀粉试样。
采用水浴熬制法制作大浆和小浆试验样品。分别称取适量小麦面粉和小麦淀粉,置于容器中,加入去离子水,始终朝一个方向匀速搅拌,调制成悬浊液(1∶3),然后水浴加热。加热过程中,依旧保持一个方向搅拌,保证水和面粉充分调和,直至浆糊有细小气泡产生,且呈现透明状时,浆糊即成,室温存放,此为大浆和小浆试样。
将大浆和小浆分别调制成同等黏度值的浆糊,用棉料单宣进行托画心,然后将托好的画心分别上墙绷平。再将大浆和小浆分别调制成同等黏度值的浓度,进行覆禙纸的托制,将托好后的覆禙纸分别平置于案上,自然晾干。再将大浆和小浆分别调制成上覆禙的浓度,将覆禙纸覆托于托好的画心上,然后平置于案上,自然晾干。最后将已晾干的试验纸样再次喷潮,扫平后,四周拍浆上墙,一周后下墙。至此,制备好覆褙后大浆纸样和覆褙后小浆纸样。
将1.3.4制备的试验纸样,按照书画装裱砑磨工序进行砑磨,注意控制好每张纸样砑磨的次数与力度,得到砑磨后大浆纸样和砑磨后小浆纸样。
将1.3.5制备的试验纸样,按照GB/T464—2008进行人工老化,得到老化后大浆纸样和老化后小浆纸样。
1.4.1 大浆与小浆糊化过程中的偏光十字观察及黏度检测
分别称取烘干后的面粉与淀粉试样30g,放置于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470mL,顺时针搅拌,采用水浴加热,从45℃开始取样,每递升10℃取样1次,直至水浴加热所达最高温度92.5℃为止,然后对样品按照表1依次编号,分别进行偏光十字观察与黏度测定。
吸取适量样品溶液,置于载玻片上,从样品溶液一侧轻轻盖好盖玻片,尽量排除气泡,置于偏光显微镜下进行偏光十字观察,观察倍数为40倍。
采用旋转黏度仪进行黏度测定,测试条件:1号转子60r·min-1,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分别称取1.3.3制备好的大浆和小浆试样180g,加入去离子水110mL,搅拌均匀后,每日固定时间进行黏度检测,测试条件:3、4号转子30r·min-1,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注意:试验过程中如发现菌斑,及时清除。
将1.3.4~1.3.6所制备的6种纸样进行纸张性能测试,测试项目为抗张强度测定、撕裂强度测定、耐折强度测定与挺度测定。
参照GB/T12914—2008标准进行;以250mm∗15mm尺寸,每份样品横向、纵向各裁切10份。
参照GB/T455—2002标准进行;以63mm∗50mm尺寸,每份样品横向、纵向各裁切10份。
参照GB/T457—2008标准进行;以150mm∗15mm尺寸,每份样品横向、纵向各裁切10份。
参照GB/T22364—2008标准进行;以80mm∗38mm尺寸,每份样品横向、纵向各裁切5份。
偏光十字是由于淀粉颗粒内部存在结晶结构和无定形结构而产生的。[1]在结晶区淀粉分子链有序排列,而在无定形区淀粉分子链是无序排列的,这两种结构在密度和折射率上存在差别,产生各向异性现象,从而偏振光在通过淀粉颗粒时形成偏光十字。[2]当淀粉颗粒糊化后,有序的结构被打乱,导致偏光十字消失。[3]由图1、图2可以看出,两种样品在55℃以下的偏光视野中,大部分淀粉粒具有清晰可见的偏光十字;到65℃,大部分淀粉粒的偏光十字消失,并且胀裂成许多小碎片;至75℃开始出现凝胶状态;85℃以后,淀粉粒进一步胶质化,并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均匀的胶质化整体。这表明两种浆糊在糊化过程中,淀粉粒的偏光十字变化规律一致,但在92.5℃时,大浆的胶质化状态不如小浆均匀,残存的淀粉粒碎片比小浆多。
从图3可以看出,整个糊化过程中,大浆的黏度要略低于小浆。这是因为大浆是由小麦面粉直接制糊而成,小浆由小麦淀粉直接制糊;小麦面粉的成分组成除了淀粉,还有面筋等物质,而淀粉浆糊的黏合主要靠支链淀粉发挥作用,[4]所以大浆没有小浆的淀粉纯度高,黏度也相对较低。整体上,二者在糊化过程中的黏度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均为75℃以下,黏度增长速率平缓,75℃以后黏度急速提高,这是由于淀粉粒糊化受温度影响较大,低温时,淀粉粒受热少,糊化时间长,黏度较低,随着温度提升,热稳定性减弱,淀粉链分子表现越活跃,淀粉越易糊化,黏度显著增大。二者的糊化温度处于75℃左右,这与RVA方法测定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为73.5℃相吻合。[5]
从图4、图5可以看出,室温条件下,大浆与小浆在保存过程中,表面形态有显著的不同,大浆相较于小浆颜色上偏黄,且在检测第2天,有橘黄色菌斑出现,并伴随有酸性发酵气味、质地明显变稀,随着检测时间的延续,质地越来越稀,酸性腐败气味越浓,菌斑挖除后不再出现。小浆在前3天状态稳定,第4天除有黑色、橘黄色菌斑出现外,其他状态基本正常;第5天,不仅有橘黄色菌斑出现,伴随有酸性发酵气味,且质地开始变稀,随着检测时间的推进,质地越来越稀,酸性腐败气味越浓,第6~8天菌斑最多,第9天后菌斑挖除后不再大量出现。第11天时,由于两种浆糊腐败严重,遂终止检测。大浆较小浆颜色较黄且易腐化,是因为面粉中的面筋由脂肪和蛋白质以及其他成分组成,小浆洗去面筋,实际上就是去除非淀粉类的杂物,所以小浆表现得更加纯净洁白。室温条件下,大浆面筋中的蛋白质会不断分解为氨基酸,而使浆糊呈酸性;同时,面筋中的脂肪含有的脂肪酸也会抑制淀粉粒的膨润,降低其黏度,使浆糊呈酸性。酸性浆糊用于书画装裱中,会使纸张变得易黄、易脆,加速纸张的老化,同时可能会引起某些种类物质的褪色,同样不宜于书画的收藏。[6]
由图6可以看出,在室温保存条件下,整个保存过程中小浆的黏度明显高于大浆,这是由于小浆的支链淀粉含量高于大浆。大浆与小浆的黏度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两者黏度变化趋势相似,但略有不同。大浆黏度在前3天下降明显,3天后趋于稳定;而小浆黏度在前3天急剧下降,第4天相对稳定,第5天又急速下降,5天后黏度值趋于稳定。主要原因是糊化后的淀粉凝胶在储藏过程中,支链淀粉分子外部短链发生大分子链降解,化学键断裂,链条变短或重结晶等不同程度的老化,所以前期黏度下降显著。随着时间延长,分子链由无序向有序转化,逐渐稳定下来,所以后期随保存时间的延续,黏度值也趋于相对稳定。
由图7可知,两种浆糊所制备的纸样,抗张强度横向均明显大于纵向;经砑磨、老化后都呈现下降趋势。覆褙后,大浆纸样和小浆纸样在纵、横向抗张强度相差无异。经砑磨后,横向上,大浆纸样的抗张强度下降明显,且低于小浆纸样;纵向上,二者抗张强度依旧相差无异,均呈现略微下降趋势。经进一步老化后,两种纸样的抗张强度在纵、横向都有下降,但大浆纸样的抗张强度要比小浆纸样下降明显,且明显低于小浆纸样。这是由于大浆中的面筋含有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在老化过程中,蛋白质会不断分解为氨基酸,加上脂肪中含有的脂肪酸等酸性物质,会加剧纸张的老化,降低纸张的抗张强度。而小浆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相对比较纯净,所以老化后,小浆纸样的抗张强度要高于大浆纸样。
从图8可以看出,大浆纸样与小浆纸样的撕裂度在横向上均明显大于纵向;经砑磨、老化后也都呈现下降趋势。覆褙后,大浆纸样的撕裂度在横向上略高于小浆纸样;但在纵向上,小浆纸样要高于大浆纸样。经砑磨后,在横向上,大浆纸样的撕裂度下降明显,且低于小浆纸样;在纵向上,小浆纸样的撕裂度下降明显,略高于大浆纸样。经进一步老化后,两种纸样的撕裂度在纵、横向都有下降,但小浆纸样的撕裂度在横向上要高于大浆纸样,但在纵向上二者相差无几。整体上小浆纸样的撕裂度不管横向还是纵向都优于大浆纸样,这是因为淀粉浆糊的黏合主要靠支链淀粉发挥作用。小浆相比大浆,所含的支链淀粉更多,经过多次排刷后,支链淀粉的羟基与纸张中的纤维素分子结合更多,所以小浆纸样的撕裂度整体上要高于大浆纸样。
从图9可以看出,整体上大浆纸样的耐折度比小浆纸样高。覆褙后,大浆纸样的耐折度两个方向上均明显高于小浆纸样;经砑磨、老化后,虽然大浆纸样的耐折度依然高于小浆纸样,但相差不多;两者的耐折度在横向上明显高于纵向,整体规律表现一致,除大浆纵向砑磨后有少许下降,其余均呈现微微上升,老化后急剧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大浆中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与弹性,从而增加了纸张耐折度,但经过砑磨和老化后,面筋中的蛋白质不断降解,释放出酸性物质,加剧了纸张的老化,从而导致纸张耐折度的急剧下降。所以出现覆禙后大浆纸样的耐折度两个方向上明显高于小浆纸样,而经砑磨与老化后,相差无异的趋势。
从图10可以看出,整体上大浆纸样的挺度横向上比小浆纸样高,纵向上反之,但相差不大;经砑磨后呈现下降,老化后微微上升的趋势(除小浆纸样横向)。这与刷浆方式有关,传统书画装裱刷浆按“米”字行刷,导致浆糊在纵向上积累量相对横向多一些,所以两种纸样的横向挺度要明显高于纵向,而大浆中的面筋在高温老化后发硬,所以大浆纸样横向的挺度在老化后明显高于小浆纸样。纵向上二者相差无异是由于砑磨的方向是顺着纸张纵向进行的,直接卸去了浆糊在纵向上的应力。挺度的测试可以反映其柔软度,由图10可知,整体上小浆纸样的柔软度相较于大浆纸样更好一些。
图10 大浆纸样和小浆纸样的耐折度
(1)大浆与小浆糊化过程中的偏光特性及黏度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均为75℃以下,黏度增长速率平缓,75℃以后黏度急速提高,但小浆糊化后胶质化状态比大浆更均匀、糊化相对更彻底。
(2)在室温保存过程中,大浆相对小浆颜色偏黄且易腐化,黏度明显低于小浆;两者黏度变化趋势相似,但略有不同。均为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大浆黏度在前3天下降明显,3天后趋于稳定;而小浆黏度在前3天急剧下降,第4天相对稳定,第5天又急速下降,5天后黏度值趋于稳定。
(3)两种浆糊制备的纸样在抗张强度、撕裂度测试上,小浆纸样要优于大浆纸样;在耐折度测试上,大浆纸样覆禙后要明显优于小浆纸样,但经砑磨、老化后,优势下降,相差无几;挺度上,两者纵向相差不大,在横向上大浆纸样在老化后明显高于小浆纸样,这说明经老化后大浆纸样更硬。
(4)综合来看,在传统书画装裱中,小浆相对于大浆更适合作为黏合剂。在相同条件下其黏度更大,存放过程中不易酸化,不易变色,稳定性更强;且所制纸样在托裱、砑磨以及老化后的纸张性能方面,表现得比大浆纸样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