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缮工艺在陶瓷修复中的装饰性表现
字号:T|T
2024-05-15 10:59 来源:东方收藏
摘要:陶瓷修复在我国由来已久,早期的锔瓷重点突出实用性,后来的金缮工艺在使用大漆做基础材料的同时采用金银等材料进行镶嵌与图案绘制,则更加重视装饰作用。文章对金缮工艺使用在陶瓷修复中体现出的点、线、面的装饰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哲学应用和材料纹饰相结合两个方面分析了金缮工艺的装饰性体现,以期为金缮工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内容。
关键词:金缮工艺;陶瓷修复;缺陷美;哲学美学
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也就是要将文物的原貌复原出来。而在陶瓷修复方面,金缮工艺则打破了这一原则,在拼合原有瓷器的基础上使用大漆和金属材料进行二次创作,使陶瓷器物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现出新的美学内涵。金缮工艺在陶瓷修复上有着极强的装饰性作用,无论是点状修复、线状修复还是面状修复都有丰富的装饰性表现,其修复纹样也给人以丰富的审美观感。
陶瓷制成的器物在雅致美观的同时也有着易碎的天性,早期的民间修补仅仅是为了将破损的瓷片重新粘合到一起,而后发展至锔瓷工艺。现代相对较少见到这样的手艺人,原因是陶瓷已经可以机械化生产,价格低廉,失去了修补的必要。但对于某些值得珍藏的瓷器,或出土文物而言,修复就至关重要了。金缮工艺就是在修复破损瓷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其美观性的一种修复手段,其本质属于瓷器修复技艺中的结合修复,通过使用黏结剂将瓷片重新结合在一起,再在表面使用金粉形成装饰效果。金缮工艺也常被应用在修复象牙、玉石、漆器等装饰性强的器物上,其使用的黏结剂为大漆,修复完成后的器物不仅能恢复原本器型,还更加不易氧化,耐高温,金色的裂痕或绘制的图案也给器物带来了独特的美感。
陶瓷器物在破碎时往往不能裂成几个完整的大块,部分碎块会存在缺角、边缘粉碎等问题,这就会导致按照常规修复方法修复后,瓷器表面存在点状的缺损,形如孔洞,直接修复会导致瓷器上存在一个突兀的视觉中心。瓷器上由磕碰导致的小缺口或口沿局部处出现的“崩釉”,也是造成这种点状视觉中心的主要原因。
在修复时,首先要对瓷器的整体器型进行分析,把握瓷器原本的视觉中心位置和整体形状,再分析出现点状缺损的位置是否会破坏原有的视觉美感,以及如何利用金缮工艺对这一处缺损进行修复。对于位置在口沿部位的缺损,需要重点处理,这不仅仅是瓷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缺损,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缺损。同时口沿部位位于瓷器的收口处,本身就属于瓷器视觉中心区域,传统修复工艺使用的材料会在瓷器表面形成一块几何形黑色阴影,在浅色釉面上尤为突兀。针对这种瓷器进行金缮工艺修复时应当重点考虑器型和瓷器的主要用途,使用生动的纹饰,如植物纹、几何线条形状等,结合裂痕处的线状修复来优化点状破损处的视觉效果。对于没有处于口沿位置的点状缺损,则可以考虑淡化金缮工艺在裂痕处的线状装饰效果,重点突出点状纹饰,形成新的视觉中心,强化金缮工艺自身的装饰性作用,如图1,即为陶瓷口沿处的点状金缮修复。通常针对小面积的点状缺损可以使用单朵的传统花卉形状或是简单的小块抽象纹路进行装饰,也可以结合器物自身的特点选择特殊的装饰,甚至是古文字,都能在点状的视觉中心上起到不错的装饰性效果。
线状可以说是使用金缮工艺修复陶瓷时形成的最主要装饰了,几乎所有瓷器的修复都需要拼合碎块,修复后的瓷器表面必然有裂纹。宋代出现的冰裂纹瓷器是一种将裂纹视为装饰的瓷器,在漫长的瓷器使用历史上一直受到追捧,可以看出人们对瓷器“缺陷美”的欣赏由来已久,但破损瓷器在拼合碎瓷片后形成的缝隙杂乱无章,有的位置分散,有的位置密集,还常常伴有微小的点状缺损,接缝处的黏合剂并不具有装饰作用。
而使用金缮工艺修复,则是将这些漆黑难看的线条转换成金线,由于线状缺损极为常见,传统金缮工艺的装饰性作用也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线状修复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使用金缮工艺修复后的瓷器,表面的金线有粗细不一的变化,这些金线必须比原本的瓷片缝隙要略宽一些,这便是为了增强装饰性作用了。在修复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碎片在拼合后形成的线条走向和连接关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对原有的接缝线条进行改动,使其具有新的美学内涵。使用金缮工艺修复的瓷器,其表面金色纹路有时完全笔直,有时略有弯曲走向,这也是对中国画中笔锋使用技法的一种借鉴,如图2所示。通过掌握线条的“起、行、收”来赋予这些线条独特的韵味,是金缮工艺的基础技法。明代邹德中的《绘事指蒙》中记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详细描述了中国画的十八种线条技法。其中,“钉头鼠尾描”行笔方折多,转折处线条更粗;“撅头丁描”线条粗而有力,顿头大而方……还有“兰叶描”“曹衣描”“枣核描”等,这些技法在金缮工艺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为金线增添了不少表现力,也使修复过后的瓷器呈现出了如画一般的美感。金缮的线条在使用绘画技法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是否与器物本身高度融合,如果线条过粗,便占据了太多面积,喧宾夺主;若线条断断续续,则不能体现出韵味,反而显得更加杂乱;若金箔金粉用得不均匀,不仅不能体现装饰性作用,反而使瓷器显得小家子气起来,明明用了名贵材料修复却显示出一种廉价感。因此使用金缮工艺需要格外重视线条的弹性观感和延续伸展的顺滑程度,金缮工艺的线条也是连接瓷器上点状缺损的关键所在,可以尝试打破固有形制,得到更有趣味的装饰性效果。
大片的面状缺损多出现在出土文物上,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在修复时会发现瓷器缺失的部分较多,在瓷器表面形成大面积的丢失。针对这样的瓷器,需要先进行“补胎”,也就是使用其他材料,先将丢失的部分补配完整,再使用漆料修复。在进行大面积修复时,往往不再需要将整片缺损都用金粉修饰,而是使用大漆修复后用金粉或金箔在修复完成的表面绘制图案。抽象化的动植物、模仿冰裂纹的几何形状线条拼接、点线的组合,这都是大面积金缮工艺常用的装饰纹样,也常见仅在大漆的边缘处描绘金色线条的修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这样的大面积修复,并不一定只能使用黑色大漆,日本就曾有调制朱漆作为修复材料的做法,也获得了很好的装饰性修复效果。因此针对这种大面积的瓷器修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瓷器的整体性。原本的瓷器如果是深色釉面,如黑色、茶色,那么可以直接保留原本的大漆黑色,但如果是白瓷、青花瓷这类浅色釉面,那就需要避免色彩反差过度的问题,转而使用其他材料来保证修复部分与原有瓷器的色彩协调性。
现有出土的瓷器中也有被古人修复过的瓷器,数千年前的古人早早发现了金银这两种金属的颜色应用在瓷器修复上的奥秘。晚唐时的“金银扣”就是使用金属来加固、修复瓷器的做法,整体贴金、贴银也很适合在现代瓷器修复中使用。而大面积缺损的瓷器在修复时面临的一大主要问题则是在修复完成后的漆面上究竟应当绘制什么样的图案。要知道,有的瓷器是素面单一釉色的,没有任何装饰,有的如青花瓷等则是原本就有丰富的纹饰,更别提随着技术发展人们开始在瓷器表面作画,针对这些瓷器的修复,是选择完全复原其原本的纹饰吗?金缮工艺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使用金缮工艺修复这样的瓷器时,只需要将原有装饰进行提炼、概括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在原有瓷器装饰性纹饰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需要修复匠人对瓷器的用途、器型、纹饰、年代等信息有充分的把握,并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
金缮工艺发端于日本,但使用的漆艺技术又来源于中国,因此金缮工艺在传到中国后,经过中国传统漆艺的本土化,结合中国传统美学,形成了新的内涵。在日本,金缮工艺的使用被划分为三个流派,分别是蚊足、无衣金缮和百川。此外,还将金缮匠人按照技艺水平划分成九个等级段位,而中国的金缮工艺在民间是口口相传式的发展,并没有这样的严格划分。
金缮工艺在中国的发展,恰恰迎合了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内涵,自然而然地发展,摒弃外物的影响。而使用金缮工艺来修复的瓷器也重视在装饰纹样上能够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中国传统美学中对线条的应用和重视,在金缮后的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破损的瓷器是残缺的,而道禅哲学却认为残缺也可以是美,提倡超越美丑的界限来对待事物本身。因此可以看到金缮工艺并不会掩盖瓷器曾经破碎的事实,而是将这些缺损加以利用,重新描绘残损形成的线条,并不执着于将失去的纹样复原重绘,而是在缺损处绘制新的图案。
金缮工艺在日本受到极大重视,又与日本美学中的“物哀观”存在着较为深刻的联系。日本的“物哀”几乎是不被准确界定的,表达对自然、对真实的深切追求,因此日本的金缮工艺使用的纹样似乎更加抽象一些。日本金缮工艺的装饰性与中国使用的金缮工艺有本质上的区别,日式美学对死亡与残缺抱有“敬畏”的心态,而中式美学则更提倡对万事万物的平等看待。因此,日本在最初使用金这种贵金属来作为瓷器装饰,其实是抱有一种“用最贵重之物来尊重残缺事物”的心态,而中国金缮工艺往往会给这样的大面积缺损瓷器在漆面上绘制一些新的图案,以达到原有瓷器与新增补部分的协调统一。
金缮的纹样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标准与规则,全看修复匠人自身的审美理念和美学价值观,因此不同匠人使用金缮工艺修复的瓷器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观感,这种差异性主要是靠不同的纹样与材料组合而呈现的。修复匠人根据不同器物原本的釉色来选择不同的漆面颜色,例如使用朱砂调制红漆,用石璜调制黄漆,而漆液本身具有一定的半透明性,这就又有了新的发挥空间。骨、石乃至近代的蛋壳镶嵌,都使金缮工艺变得趣味横生。
将金缮使用的纹样与修复使用的材料进行高度结合时,最需要考虑的是原瓷器。动物植物纹、云纹、海水纹、几何纹路的使用要尽可能做到精练,如图3所示,即便是大面积修复的瓷器,也很少见到将整个漆面绘满图案的。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向,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宗教发展水平,在纹样装饰方面也可以结合这一点来设计。大漆作为瓷器修复的主要材料,体现出来的重点是实用性,而金缮的线条与纹饰则更侧重装饰性,那么,在应用金缮工艺修复瓷器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如何通过材料与纹饰的结合来突出金缮工艺的美感。尤其是窑变釉器物,其釉色效果独特,在进行修复与装饰的过程中就需要更加关注金缮工艺与原本瓷器的协调与统一,使用传统的螺钿装饰或犀皮漆的技法都是不错的选择。
对纹样的选择,也能体现出修复工匠的审美高度。现代技术的发展使金缮工艺受到的局限大大减少了,现代美学的发展也为金缮工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陶瓷修复实际操作中,工匠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色漆来解决修复表面与原本釉面颜色差异大的问题,工匠可以自行调制白、黄、青、透明等各种颜色的大漆进行修复。在大漆定型后,工匠也可以主动对大漆进行雕刻来达到更具装饰性的效果,而后再选择性地使用金银或是其他材料进行镶嵌或描画,从而起到美观的作用。
金缮工艺的选择性也体现在金缮工艺可人为地“制造”瓷器的缺损部分。例如使用蛋壳镶嵌的方式来模拟瓷器的开片效果,复刻出冰裂纹的独特美感;又例如使用犀皮漆工艺复刻窑变釉呈现的梦幻斑纹。而陶瓷修复在现代可以被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商业修复三种,金缮工艺则属于商业修复的一种,追求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也自然而然地使金缮工艺在陶瓷修复中成为颇具装饰性的修复工艺。那么,在使用金缮工艺进行瓷器修复时,就要求修复匠人主动选择更具有美感的、更迎合瓷器自身内涵的修复纹样和材料。金缮工艺的装饰性特征也需要形、神、意、趣的高度融合,这就全凭修复工匠的个人选择了。
金缮工艺是处在发展与进步中的,因此,匠人在使用金缮工艺修复瓷器时既要充分掌握瓷器本身的美学内涵,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才能让修复后的作品具有与时俱进的装饰性效果。